从“淡水路房屋交换角”到“人民公园婚介角”
——趣谈上海人的“角”文化
■ 浪淘沙
早就听闻,沪上名所——人民公园的“婚介角”盛况空前,周日得闲,得以如愿以偿,一睹盛况。
出地铁口,直奔人民公园,进大门扑面而来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犹如昔日之菜市场。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议论、谈论,连带比划,唾沫四溅。
人群中,胸前挂写有性别、年龄、婚否、身高体重、收入等个人信息的招牌的有之;撑开的晴雨伞上挂著个人信息的招贴有之;两棵树之间拉起的横幅上贴满婚介资料的有之;免费招募婚介者有之;高鼻子,蓝眼睛也挤在闹哄哄的人群中,左寻右觅,看资料,找聊天对象者有之。其盛况远超股市的电子屏幕前的人头涌动。
但,我瞧著挂个人信息的招牌者,怎么像文革中被挂牌游街?大惑不解;
瞧著晴雨伞上挂著个人信息者,怎么特像日本一酸奶厂商的棒球队的粉丝们,齐齐打开晴雨伞,为球队加油,动作划一;
瞧著横幅上贴婚介资料时,怎么觉得这种个人为自己子女找对象的个人行为,怎么也开始商业化?上海人就是聪明,无处不商业化,拍案叫绝;
瞧著免费招募婚介者的摊位,此情此景怎么和以前购买年货,连夜站队,人们自发组织登记名字发号码相似?怀旧联想;
瞧著老外游逛,不禁让人浮想,不会是这些老外特意组团来观看婚介市场,犹如欧美老外特意坐飞机去东京观看筑地市场拍卖金枪鱼一样?旅游亮点;
左顾右看,终于找到一个答案,难怪此情此景如此眼熟,原来沪上60年代,曾十分红火的“淡水路交换房屋角”,如今改头换面,旧貌换新颜,华丽转身变为“人民公园婚介角”了。
若您还有记忆的话,一定不会忘记那火红的年代,人们为了将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屋,当然是国家的所有权,拿来和别人交换居住。曾不顾政府的干预,自发形成了几个房屋交换的场所,被称之为“角”。本人也十分有幸,生在房屋免费交换的年代,也曾陪伴老母,去淡水路和众多的叔伯大婶,唾沫四溅地议论过房屋交换。记忆尤深的是,“你的房子是下只角(低收入居民区),怎么敢来淡水路?”言下之意,淡水路是高档住宅区的交换房屋的“角”。
后来,上海人的“角”文化出现了第二代基因转换,其成果为:人民广场的“英语角”。后随时代变迁,“英语角”的阵容日益强大,终于被多国文化所攻占,转型为“外语角”,扩容了“法语”,“日语”等。
曾几何时,婚姻走下了神龛,“二奶”,“小三”辈出的时代到来,上海人的“角”文化出现了第三代的基因转换。年轻人的婚姻不再由自己来决定,而自己只想工作,想游玩,乐得清闲,而把婚姻交给自己的“老爸”、“老妈”去打理,于是乎,电视台出现了丈母娘找女婿的节目,而且火爆!而上海人情有独钟的“角文化”不发扬光大也难,“婚介角”应运而生,而且声势浩大,人声鼎沸。
本人站在公园大门口等一友人时,竟有好事者来问:“先生,您是为儿子还是为女儿来的?”汗颜至极!晕感倍增,遂回曰:“我有那么老吗?”问者:“呵呵,您这岁数为儿女婚姻来此,乃正常也!”甩头便扬长而去。剩下本人,呆了半天没有缓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