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南京公祭抗日外交九烈士
日期: 2012/04/06 00:35
南京公祭抗日外交九烈士
现代快报


  今天上午10点,南京菊花台,抗日外交九烈士殉难70周年公祭。

  这次公祭活动,由现代快报联合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南京市文物局共同举行。连日来,通过快报的连续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网络论坛和微博中,网友们纷纷向先烈们致敬,赞他们是中华英才、民族的脊梁,是项天立地的英雄。

  今天上午,在公祭仪式进行的同时,现代快报联合新浪微博“@头条新闻(微博)”,以及多位名人微博,共同推出网络“烛光接力”。敬请参与,点烛慰忠魂。

  发微博,点烛慰忠魂

  1942年,在日军的屠刀下,国民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的杨光泩等八位外交使节拒不屈服,饱受酷刑后被秘密枪杀;1945年,驻山打根的领事卓还来,也被秘密杀害。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个个学贯中西、殉难时风华正茂,然而为了国家名誉和民族气节,“举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直到1947年,九位烈士的忠骸归葬南京,青松相伴,长眠菊花台。

  70年后的今天,菊花台再祭九英烈,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深深缅怀逝去的先烈, 而他们的凛然大义,以及荣辱与共的民族气概,也必定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纪念。

  在公祭仪式进行的同时,现代快报联合新浪网、“@头条新闻”微博,以及多位微博名人、媒体微博,将共同发起“烛光接力”网络公祭活动。敬请参与、点烛,凝聚中华精神,告慰忠魂。

  网友海量转发“九烈士公祭”

  昨天,新浪首页转载了现代快报有关九烈士今日公祭的报道,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引发海量跟帖和评论,截至昨晚10点,参与量已达8215人;新浪微话题“#抗日外交九烈士公祭#”,昨晚10点微博已多达20698条;新浪“@头条新闻”微博昨天发出的两条相关微博,昨晚10点已有约1400条转发、500多条评论……

  快报的连续报道和网络的海量转载,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九位英烈的名字:杨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卢秉枢、王恭玮、卓还来。网友们纷纷在留言中,向烈士们致敬,表达哀思,同时,更呼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振兴中华。

  “敬佩……民族脊梁!”短短的话语蕴含着大家对九烈士铮铮傲骨的敬意,很多网友虽然不能现场参加今天的公祭活动,仍用一盏盏红色的“蜡烛”表情,寄托了对九烈士的怀念之情。有网友引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称颂九烈士的壮举:“今日顿悟《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网友将九烈士誉为现代苏武:“九位现代苏武。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更多网友则备受先烈精神的鼓舞,留言呼吁:“昔人安息,今人延其志,圆其愿!”“我们要向先烈们学习,做个真正中国人!浩气长存,国人为你们自豪。”

  菊花台的鲜花这两天格外多

  通过快报的连续报道,也让更多的网友、海内外人士知道了南京的菊花台。甚至有南京市民也表示,“我家就在菊花台附近,但是现在才了解这段史实。”

  位于中华门外、雨花台西边的菊花台,绿竹掩映,一如九烈士宁折不屈的品格。这两天,菊花台的人流量明显比以往多了,不少市民和游人手持《现代快报》,寻访到这里,“每次读到这些英烈的历史总让我热泪盈眶。”不少市民来这里献上一束鲜花,深深地鞠躬,“这九位烈士为了民族的气节,为了别人的安危,舍弃自身逃脱的机会,儒雅又铮铮铁骨,我们应该来拜一拜,祭奠英灵!”

  还有网友则表示,“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的人和组织带领大家去祭奠先烈,让中华之魂长存!”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常毅 王颖菲 贾磊 曾偲 郝多 实习生 吴怡/文

  现代快报记者 路军 赵杰 施向辉 实习生 马晶晶/摄

  三位英烈的后人亲历1947年九烈士归葬南京

  昨天,六位英烈的22位后人聚首快报。从海内外一路赶到南京,先辈们的事迹也像电影一样不停地回放。1947年9月3日,一场浩大而庄重的公葬在菊花台举行,当时赶来的除了九烈士的亲属,还有自发赶来的老百姓。在赶来的六位英烈后人当中,三位老人曾来南京参加1947年国民政府为抗日外交九烈士举行的浩大公祭。“当时,从中华门开始一直绵延到菊花台,沿途都是自发赶来的老百姓,沿途都是人,尽管大家不认识九烈士,但九烈士的事迹感动了大家。”

  杨延元:“祖母也赶来参加了”

  “1947年我9岁,母亲化妆时口红掉地上惊醒了睡觉的我。一开始母亲不想带我参加公祭,但我坚持要去,母亲就同意了。”杨光泩烈士的侄子杨延元回忆说,杨光泩的家人们当时从上海一路赶到南京,“我三大妈穿着一身黑旗袍,带着三个女儿从美国赶来;我将近70岁的祖母也赶来参加了。”杨延元说,杨光泩在家排行老三,“我们平时都喊他三爸。”

  印象中,英烈们公葬那天是一个阴天,就像大家沉痛的心。九烈士的忠骸从马尼拉(编者注:原文如此,马尼拉为菲律宾首都)转到菲律宾,而后从菲律宾转到香港,最后抵达南京。公葬那天,忠骸从殡仪馆出发,当兵的骑着大马开路;英烈家属车紧随马队之后,而后是礼宾队,送葬人。“当时的哀乐是现场吹奏的,一路吹,听得人很悲哀,一直伤心到骨子里。”杨延元说,由于杨光泩是驻菲律宾总领事,所以英烈家属车是杨光泩的打头。“我三爸的车头放着一张黑白照片。”杨延元打开随身带来的相册,那张黑白照就在相册的第二页。相片中的杨光泩戴一副眼镜,穿西装,目视着前方,看上去依旧阳光。

  “当时我坐在车子里,看到外面都是人。马路两边站满了人,祖母一直坚强地支撑着。”杨延元说,车到菊花台后停下来,九烈士的家属们手捧着骨灰盒艰难前行。“下葬前,先放炮,然后把骨灰埋下去……公葬结束后,我们所有家属都被带去参观了。当时参观的是一架B49型飞机,正是这架飞机把我三爸他们的忠骸送回国的。”杨延元说,运送九烈士回国的飞机还曾经把原子弹投到了日本的长崎和广岛。

  “公祭结束后,我三大妈到上海愚园路住了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内三大妈一直都闷闷不乐,几乎天天穿黑旗袍。”杨延元说。

  卢崇明:那是卢秉枢的爱人第一次回国

  从东台市梁跺镇到南京,在1947年算得上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至少在卢秉枢烈士的侄女卢崇明的记忆里,她先后乘坐了轮船、火车、汽车。

  “当时我刚刚20岁,才回国的叔母请我到上海,帮忙照看年幼的卢美纯和卢正阳。”85岁的卢崇明说话时神情专注,每说一句就停顿一会,显然陷入了这段65年前的回忆。老人口中的叔母,是跟着丈夫遗骸回国的邱天佑,她是出生在菲律宾的华侨,这是第一次踏足在祖国的土地上。

  1947年,国民政府将为牺牲在东南亚的九位外交官在南京菊花台举行公葬,东台的卢家,也接到了通知。 卢崇明老人说,她先于全家过来,就是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先从梁垛上了轮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当时叔母住在南京,住在卢秉枢表哥戈公振的妹夫家里,她不太习惯梁垛的生活,而且,公葬的日子就要到了。”

  1947年9月3日时公葬的情况,卢崇明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她跟着家人一起,先从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微博)的一位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朵蓝色的小花,别在胸前,再坐上一辆当时还是稀罕物的黑色汽车。“那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居然没晕车,后来想想,估计是因为太过于紧张。”

  卢崇明老人说,当时的她只是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姑娘,压根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当时我们的车队缓缓前行,我从车前窗户上看过去,前面有十几匹黑马给我们开道,每走几步,就停下来等等。”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4038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