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
自3月15日中共高层宣布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去职重庆后,立刻在大陆朝野引起剧烈震动。至今官方对于薄熙来尚无定论,但余波已在民间舆论中泛开。一时间挺薄、护薄、踩薄、骂薄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在政治理念上拥护薄熙来的大陆左派为甚。这被外界解读为,在左派认为今天的政治领袖薄熙来“垮台”之后,正在试图利用舆论向中央施加压力,隐现“逼宫”意味。
左派“题壁反诗” 称薄为“西南一柱”
鉴于中共内敛、收缩的政治性格,在以往出现此类政治事件时,都不希望民众进行过多的讨论,会立刻在网络上进行屏蔽。因此网民在称呼敏感的政治人物时都会使用更为隐晦的词语,如称薄熙来为“薄督”、“平西王”,称呼温家宝为“温相”。而他们发表自己对于此类政治事件见解也通常使用古体诗句。例如在官方正式宣布薄熙来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消息之前,大陆网络上已有这类人事调动的消息流传,“日薄西山德满江”即意指薄熙来已在政治上失意,接替他的是另一位中共大员张德江。
此中尤以民间左派人士为剧,例如一直力挺薄熙来的大陆知名人士司马南在15日下午便于其微博上发表一首《无题》诗,称“半壁西南一柱倾, 媚骨奴颜不容雄。尚留余孽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 神州落日泣哀鸿。叹我中华多磨难, 何日酣歌唱大风”。其中将薄熙来比作“西南一柱”,将此次人事调动比作“中华磨难”。更感叹何日能够“酣唱大风”,这里的“大风”被解读为在大陆左派心目中毛泽东思想。因为在他们看来。在今天的中国,薄熙来是毛泽东思想最为正统的代言人。
有史可鉴 贬温“媚骨奴颜”触怒中央
这种与官方声音唱反调,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不同政治意见的反诗在在中共63年的建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1971年大陆宗教领袖赵朴初曾在文革中写了两首《反听曲》,就直剌当时手握大全的陈伯达和“领袖接班人”林彪,称:“高举红旗”却早是黑幡高挂;“四个伟大”到头来四番谋杀;“公产主义”原来是子孙万世家天下。1976年四五事件中的“001号反革命案件”,便缘起一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的纪念周恩来的小诗,被指暗讽当时在中国政坛上权势熏天的江青等人。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以上历史事件虽然也是民间表达出与官方相反的声音,但是这些诗词在当时也代表了当时大陆民众普遍的心情。应当与薄熙来事件发生后左派人士悲时伤秋的感叹区别开来。
他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文革的教训已经让民众痛彻肌骨,任何有文革倾向的政治理念都会受到天然的排斥,这也是为什么薄熙来虽然在重庆做了那么多抚慰民心的举措之后仍然被很多民众产生抗拒心里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普通民众发自心底的呼声,毕竟薄熙来的共同富裕以及打黑中的一些成功让民众切实感受到了好处,在今天社会矛盾突出的中国犹如一颗定心丸。老百姓是不会在乎什么是政治的,他们在乎的是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该分析人士进一步强调,在如司马南等左派的言辞中,最触动中共官方神经的并不是挺薄,而是其中透露的批温的意思。此前多维曾分析,温家宝于3月14日记者会上的讲话已经向外界透露出中央将对薄熙来采取行动的信息,再加上温因为一直力挺政改,推崇普世价值而让左派深感不满等历史积怨。左派已认定温家宝是促使当局动手拿掉薄熙来的“推手”之一,正如司马南那首诗中已将温家宝暗比“媚骨奴颜”。
政治不讨论是伪命题 左右争鸣一直进行
薄熙来事发之后,曾有观点认为,在中共30年现代政治历史中,当局的思维可以粗略归纳为“两不”——“不折腾,不讨论”,高层在政治上不多做折腾,一心一意搞建设,民间在政治上不多做讨论,鼓足干劲促发展。如果说薄熙来因为太过于折腾而导致今天的结局,那左派的言行则是违背了“不讨论”的原则。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细究之下便觉得过于“以偏概全,矫枉过正”。所谓的“不讨论”来源于外界有传在1989年,邓小平对于“六四事件”做出了一个20年内不讨论的结论,而并非是中共对于政治理念进行不讨论。事实上无论从今天体制内外的左右派论战,党建工作的逐步推进,还是最近习近平在《求是》上发表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文章,都是中共对于自身作为一个党派治国而进行政治理念的讨论。
左派此番受到“压制”也并不是因为对“共同富裕”或“唱红打黑”是否正确而展开的争鸣,而是为已经不是“同志”的薄熙来高唱赞歌,更对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温家宝大放厥词,挟持舆论以逼中央,这才是犯了中央大忌的地方。
自3月15日中共高层宣布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去职重庆后,立刻在大陆朝野引起剧烈震动。至今官方对于薄熙来尚无定论,但余波已在民间舆论中泛开。一时间挺薄、护薄、踩薄、骂薄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在政治理念上拥护薄熙来的大陆左派为甚。这被外界解读为,在左派认为今天的政治领袖薄熙来“垮台”之后,正在试图利用舆论向中央施加压力,隐现“逼宫”意味。
左派“题壁反诗” 称薄为“西南一柱”
鉴于中共内敛、收缩的政治性格,在以往出现此类政治事件时,都不希望民众进行过多的讨论,会立刻在网络上进行屏蔽。因此网民在称呼敏感的政治人物时都会使用更为隐晦的词语,如称薄熙来为“薄督”、“平西王”,称呼温家宝为“温相”。而他们发表自己对于此类政治事件见解也通常使用古体诗句。例如在官方正式宣布薄熙来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消息之前,大陆网络上已有这类人事调动的消息流传,“日薄西山德满江”即意指薄熙来已在政治上失意,接替他的是另一位中共大员张德江。
此中尤以民间左派人士为剧,例如一直力挺薄熙来的大陆知名人士司马南在15日下午便于其微博上发表一首《无题》诗,称“半壁西南一柱倾, 媚骨奴颜不容雄。尚留余孽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 神州落日泣哀鸿。叹我中华多磨难, 何日酣歌唱大风”。其中将薄熙来比作“西南一柱”,将此次人事调动比作“中华磨难”。更感叹何日能够“酣唱大风”,这里的“大风”被解读为在大陆左派心目中毛泽东思想。因为在他们看来。在今天的中国,薄熙来是毛泽东思想最为正统的代言人。
有史可鉴 贬温“媚骨奴颜”触怒中央
这种与官方声音唱反调,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不同政治意见的反诗在在中共63年的建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1971年大陆宗教领袖赵朴初曾在文革中写了两首《反听曲》,就直剌当时手握大全的陈伯达和“领袖接班人”林彪,称:“高举红旗”却早是黑幡高挂;“四个伟大”到头来四番谋杀;“公产主义”原来是子孙万世家天下。1976年四五事件中的“001号反革命案件”,便缘起一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的纪念周恩来的小诗,被指暗讽当时在中国政坛上权势熏天的江青等人。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以上历史事件虽然也是民间表达出与官方相反的声音,但是这些诗词在当时也代表了当时大陆民众普遍的心情。应当与薄熙来事件发生后左派人士悲时伤秋的感叹区别开来。
他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文革的教训已经让民众痛彻肌骨,任何有文革倾向的政治理念都会受到天然的排斥,这也是为什么薄熙来虽然在重庆做了那么多抚慰民心的举措之后仍然被很多民众产生抗拒心里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普通民众发自心底的呼声,毕竟薄熙来的共同富裕以及打黑中的一些成功让民众切实感受到了好处,在今天社会矛盾突出的中国犹如一颗定心丸。老百姓是不会在乎什么是政治的,他们在乎的是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该分析人士进一步强调,在如司马南等左派的言辞中,最触动中共官方神经的并不是挺薄,而是其中透露的批温的意思。此前多维曾分析,温家宝于3月14日记者会上的讲话已经向外界透露出中央将对薄熙来采取行动的信息,再加上温因为一直力挺政改,推崇普世价值而让左派深感不满等历史积怨。左派已认定温家宝是促使当局动手拿掉薄熙来的“推手”之一,正如司马南那首诗中已将温家宝暗比“媚骨奴颜”。
政治不讨论是伪命题 左右争鸣一直进行
薄熙来事发之后,曾有观点认为,在中共30年现代政治历史中,当局的思维可以粗略归纳为“两不”——“不折腾,不讨论”,高层在政治上不多做折腾,一心一意搞建设,民间在政治上不多做讨论,鼓足干劲促发展。如果说薄熙来因为太过于折腾而导致今天的结局,那左派的言行则是违背了“不讨论”的原则。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细究之下便觉得过于“以偏概全,矫枉过正”。所谓的“不讨论”来源于外界有传在1989年,邓小平对于“六四事件”做出了一个20年内不讨论的结论,而并非是中共对于政治理念进行不讨论。事实上无论从今天体制内外的左右派论战,党建工作的逐步推进,还是最近习近平在《求是》上发表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文章,都是中共对于自身作为一个党派治国而进行政治理念的讨论。
左派此番受到“压制”也并不是因为对“共同富裕”或“唱红打黑”是否正确而展开的争鸣,而是为已经不是“同志”的薄熙来高唱赞歌,更对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温家宝大放厥词,挟持舆论以逼中央,这才是犯了中央大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