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中国水危机(China Water Risk)致力于应对中国水危机为商业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壹周》最近采访了该机构总监陈云华。
陈女士认为,水资源的短缺可能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阻碍。
问:水利部副部长如此坦率的评论让你感到惊讶吗?
其实没有,据我所知中央关注水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了。更让我惊讶的倒是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重点放在了水资源的管理利用上。一号文件提到的问题通常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前几年都是跟农业有关的,但是从去年起第一次聚焦到水问题上,可见水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一号文件对用水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2020年将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并且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并且承诺在未来10年投资4万亿元来进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胡部长的讲话只是一号文件的扩展,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纲要来实现上述目标。
胡也不是第一个承认中国面临水危机的高级官员。早在2005年他的前任就曾经公开表示,如果没有有效处理,水问题可能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
问: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水的问题到什么时候会真正影响到中国的商业?
国务院在二月发表的声明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已经开始了。
在中国约有96%的电能是水力发电,所以如果面临水资源的短缺,就意味着面临电力的短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有的地区采取限制用电的做法,究根结底还是和气候变化和水的问题相关的。
事实上,水危机已经影响到经济。目前纺织业的利润下滑高达22%,为什么呢?作为全球的产棉大国,旱情致使中国棉花的价格上涨,迫使许多人转到合成纤维。目前聚酯纤维的价格上涨了几乎两倍,已经触及到这个行业的底线。
问:目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2030年水资源集团(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世界银行和麦肯锡在内的一个团体)曾经根据商业运营情况做了一个中国用水量的估测,由于市政和工业用水需求翻倍,到2030年中国的用水量将达到8180亿立方米,但预计可供水量只有6000亿立方米,缺口巨大。
问:这些数字确实令人担忧……
分解到各个省份问题更为严重。中国有11个地区可用水资源相当于中东地区。举例来说,巴勒斯坦的年人均可再生水资源为202立方米,这和河北省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说,以人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各个省份确实要认真考虑怎样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了。世界银行有个数字,年人均可再生水资源如果达不到1000立方米,就是低于贫困线。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以至于威胁到社会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
最可怕的是这11个地区并不只是像甘肃这种偏远地区,一些经济大省比如江苏、山东,直辖市上海、天津、北京也包括在内。这些缺水地区的GDP总量占全国GDP的45%。
问:蓄水层也在枯竭…
是这样的,尤其是北方的一些省份蓄水层消耗严重。目前中国北部地区每年从淮海盆地开采地下水8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面临着盐侵的危险,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也导致地表下沉。
由于污染严重,中国50%的地下水并不适宜饮用,政府已经着手起草新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蓄水层应限制开采,用于商业目的的开采更应严禁。
问:跟几年前相比,你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了吗?
至少政府终于承认问题的存在。水污染防治也纳入了新的五年规划,并制定了六项具体目标,总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工业用水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
目前一些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工业园区排放量的调查。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按照新的五年规划,如果硝酸铵达标,即低于既定的目标值,那么哪些行业需要关闭或者取缔?”当然最终还是需要上调水价。
问:水价上涨也包括在这个规划中吗?
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指示过水价要上调,但还需具体分析。现阶段的难点在于,水价上涨的部分应涵盖水资源紧张带来的压力和进行海水淡化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所产生的费用。但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用水的价格只相当于人均收入的0.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2%-2.5%。按照中国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应该达到3%,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目前水价的三倍,这对社会和经济都是一个挑战。
问:之前有观点认为解决中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大的工程,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现在这种观点改变了吗?
我相信这种观点有所改变。把南方河流的水调到北方来,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南方也缺水,干旱导致水位下降,气候变化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受阻。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北方沿海城市进行海水淡化更为经济有效,特别是水价上调后。
问:在你看来,中央政府在制定措施与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确实是。各地方省份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存在困难,特别是水资源的管理利用上,牵扯的部门太多。因此,一号文件在号召各部门紧密合作同时也强调了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但确实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