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杨文凯
日期: 12年02月3期 评分: 10.00/1
三家村

杨文凯

在最近揭晓的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 评选中,3.11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惊人画面在各个部门都成为大赢家之一。我看著那些获奖的新闻摄影,有愤怒的海啸、地震后的港口、海啸之殇、核难民、日本灾民等等,每一幅照片都似曾相识,却又让人不忍回顾。我知道,在这些获奖照片背后,是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威猛自然的肆虐、是生离死别的故事、是天人永隔的寂寞。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热闹了,精彩的故事、震撼的事件,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天便烟消云散了。但3.11大地震海啸,还有核泄漏危机却给人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至少对于我是来说如此:时间过得越长,记忆就越深刻。3.11不是人类自我折腾的结果,但天灾却展现出毁灭性的场景。转眼已快一年了,日本政治还在漩涡里难以自拔、能源政策还在何去何从中徘徊,而我总觉得这是日本人过度自责的结果。震后一年,思念正在成为一种病,事实上向前看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家园可以重建,樱花前线还会如期而至,但被海啸卷走的万株松林不再摇曳,还有那些逝去的生命难以唤回。

在这个永无安宁的世界上,3.11大震灾从任何角度来看,都算得上惊天动地的世纪性灾难。然而,当人类以革命的名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展开争斗掠夺,发展出一场场人道灾难,毫不吝啬地暴露著人性的丑陋时,东日本大震灾却在突如其来的毁灭中保留下了人性的光辉、寄存著生命的美丽,让人永难忘怀。

记得大震灾发生后两月,我在远离灾区的静冈县的一家医院里碰到一位住院的妇人,她给我看一本紧急出版的有关地震灾区的报道画册。尽管画面上是面目全非的一片废墟,但那是家乡的场景,她一直留在身边,看了又看,即使入院也不放手。妇人告诉我,老家在宫城县仙台市,她这一家住在静冈三岛,哥哥一家住在千叶松户,每年都会相约结伴回仙台看望父母,但地震之后父母音讯皆无。这本报道画册是东北地区的河北新报社在地震后几周内抢印出来的,让她得以了解家乡父老究竟遭遇了什么。这次偶遇让我了解到,3.11重灾绝不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是通过千丝万缕的骨肉亲情扩散到全国,重创了日本人的心灵;另外,我也记住了《河北新报》这份地方报纸的名字。

最近,我看到东京电视台预告将播放一部电视报道剧,以纪念震灾一周年,名为《永不放弃明天:废墟中的新闻社河北新报的最长一日》。据介绍,由渡部笃郎等著名演员出演的这部片子,把河北新报社在震灾当天发生的故事戏剧化,展现了以武田报道部长为首的媒体人和记者们坚守岗位,在不眠不休的状态里、在危险的现场采访中、在亲人受害的悲痛里、在家人默默的支持下,忠实报道灾难现场的努力。主演渡部表示:因为是与地域紧密相连的新闻社,才会有真实传递所见所思的强烈使命感。武田部长和同仁们以出版报纸为使命,我则以演好角色为使命,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出演这部作品的。

《河北新报》的震灾报道和出版成果,曾经牵动着东北出身的普通国民的心,让她们了解到故乡发生的天崩地裂,让她们了解亲人的生死和下落。我深信,面对天地巨变,任何豪言壮语或经天伟业都会显得渺小,《河北新报》忠实履行了新闻社的职责和使命,才是最勇敢的选择,因为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这样的美德,在地震海啸灾难中并不少见。25岁的年轻女播音员远藤未希在广播中坚持播送海啸避难警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仙台南署将近退休的58岁警部渡边武彦坚守岗位指挥交通,引导无数行驶中的车辆脱离险境,自己最终被海啸卷走;受灾地区的地方官员不顾家属和亲人下落不明,始终坚守救灾第一线;还有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不顾辐射危险,坚守现场,轮班抢险,等等——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个人在面临灾难的紧急应变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事迹是,水产公司专务佐藤充不顾安危,优先引导20名中国研修生逃生而自己不幸丧生。佐藤充的事迹,被中国媒体誉为地震海啸中一面人性的旗帜

人在日本,亲历个把地震、海啸、台风的考验,算不上什么大惊奇。长期经受自然灾害考验的日本人面对地震威胁,不再有夸张表情和过激反应,临阵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准备堪称一流。但3.11不一样,日本遭遇了国难。大地震、大海啸、核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地狱般的废墟景象和日渐紧张的心理压迫,刺激著感官,震撼着精神,扭曲著心灵,向日本也向世界投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

3.11引起的情感大爆炸在灾难发生一年后依然在发酵、在裂变。巨大的情感裂变,催生出震惊、惶恐、愤怒、失望、无奈的社会心理,也唤醒著良知、悲悯、同情、善性、博爱的精神反应。我的看法是,如果说大震灾犹如一个聚核反应堆,时间就是唯一的传感器。在大震灾之后爆发的个体行为、群体情绪、社会反应,究竟是止步于临时性的应急情感,还是上升为可持续的道德力量和普世之爱,甚至转化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新凝聚、奋发、振兴的力量,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得到检验。

如果我们不把问题想象得过于复杂,那么坚守人性的美德就可以化解灾难的侵袭。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坚守,社会就不会崩溃;有了无数朴素而细小的美德,就能汇聚出民族文化的长江大河。收藏好灾难记忆,留存为历史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3.11大震灾发生将近周年,已经注定成为日本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不是基于灾难的发生,而是从人性焕发美德、全民树立信心、国家投入复兴开始。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13944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