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外交时代”的开启
——评赵启正著《公共外交》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 日本华文笔会会长王敏
赵启正先生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在中国出版后,日本的三和书籍迅速地出版了日文版。因为此书较全面地阐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的界定和讲解了中国各部门公共外交事业的分工合作的阵容。我作为此书的编译责任人遂将日文版的书名调整为《中国的公共外交》,这对日本读者是最为合适的了。另外,在日本“公共外交”是按英文用片假名拼为“ 僷僽儕僢僋僨傿僾儘儅僔乕”;而在中国,“Public Diplomacy”一词被译为“公共外交”,这个译法非常准确和贴切。因为凡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掌握近2000个汉字,自然对于“公共外交”也能一目了然,所以日文版也直接使推出了汉字新单词“公共外交”。
但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对于大多数公众百姓而言“公共外交”这个词却很陌生,能说出其中内涵者更是凤毛麟角。然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则有必要对其抱有自觉的理解。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正在无意识地参与和加入到“公共外交”之中。
赵启正先生所著《公共外交》一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把在中国尚属新兴学术领域的“公共外交”理念加以梳理和分析,将其体系化和理论化,但是表述却十分平易。赵先生基于在涉外领域内的多年实践,通过众多写实、有趣和发人深省的事例对“公共外交”作了详尽的解读和论述。人们可以通过该书提示的明确定义、架构和方法论,对“公共外交”加以理解,进而付诸实践。换言之,在中国普及“公共外交”素养因此成为可能和现实。
做“兼职”的“和平实践者”
随著科技的飞跃,复杂和理念化的社会赋予了人们更加多样化的实践使命。比如,手掌大小的手机除通话外还包括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功能。从前的接线员、秘书、打字员等各种职业都由一个人来包揽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被要求承担多重任务和多种角色的“兼职”时代。
在“外交”这个光鲜亮丽的世界里,也能发现“兼职”的身影。尤其是“公共外交”,这一理念不仅针对专业外交官,其对象同时也涵盖普通民众。而且,人们在日常中的无意识参与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几年前,我初次访问越南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飞机场乘出租车时,接待我的司机彬彬有礼,绅士的举止让我颇感钦佩。他穿著的衬衫也笔挺、整洁,一看就是仔细熨烫过的,领带系得非常得体。我于是问他:“这是您的制服吗?”他的回答说:“不是。我比较注意自己的仪容,那是因为我希望乘坐我出租车的客人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观光乐趣,最后带著还想再来一次越南的眷恋离开!”尽管那只是一位普通的司机,但实际上他“兼职”担任了越南的民间观光大使。他无意识的履行了“公共外交”的职责。
人类“最原初的宿命”不啻“和平的使者”。对于这个宿命,我们该消极接受、还是该自觉、积极地加以把握呢?两种态度将决定截然不同的方向。
如果我们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加以自觉地认知,那么,这种积极介入所带来的社会贡献或许则会超出想象。其作用不仅限于个人间的文化交流,甚至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回避冲突也绝不是天方夜谭。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希望有机会从事“跨文化交流”的人们能够作为自我认识的一环来研读此书,有意识的“兼职”成为“和平的实践者”。
我同时也祈盼读者能心情愉悦地品味赵启正先生在书中叙述的一个个小故事,那里蕴含丰富,集合了他在外交领域内多年耕耘之大成。
赵启正先生与我是可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忘年之交。我每次与赵先生见面时惊叹他学识渊博之余,总会被他绝妙的幽默逗得捧腹大笑。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赵先生和美国著名的基督教布道家路易帕劳合著的《江边对话》一书的一段对话:帕劳先生说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将来我们到了天堂还可以继续讨论。不是基督徒的赵先生说,到了天堂我们的样子如果变了怎么相认?帕劳先生回答,到了天堂我们会更聪明,样子变了也肯定能够相认。赵先生回答,还是约定个密码吧,我说“Mississipi”(密西西比河),你回答“Yangtse River”(扬子江)。帕劳先生大笑称道“是好主意”。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就这样跨越了宗教信仰,建立了如此亲密的感情。我想,这个插曲或许最能反映出赵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的身体力行证明了对外交往中应保持的重要姿态:即尊重对方的立场、始终怀著和善敬意。这些生趣的事例,正是赵先生通过该书提示给我们的“公共外交”之心态,也可以称之为结果上的方法论。
由于担任《中国的公共外交》(三和书籍出版)日本版的编译,对“公共外交”的深刻意义我也颇有感触。翻译过程中,我多次想起2008年5月27日四川大地震救援中那个让无数人为之感动的场景——3岁小郎铮的敬礼。北川县幼儿园的小郎铮是28日早上7点左右才被发现和救出的。他被掩埋在废墟之下长达15个小时,手腕等多处发生骨折,疼痛无比。但小郎铮被救出后的第一句话却是“谢谢叔叔”。躺在用烂板材搭成的临时担架上被运往医院时他几次致谢,平躺著的他将右手臂举过头顶、端正地敬礼。住院治疗中小郎铮说自己想成为一名警察,要与同为警察的父亲一起救助叔叔阿姨们。这个故事迅速被各国媒体争相转载,感动了整个世界。
发自本能的言语和自然流露的行为才是最具感染力的。即便是普通人,无论他的年龄、职业和地位,自然流露的言行在无意识间放射出去可以成为打动人心的“软实力”、获得渗透至事物深层的“意外”效果。这或许是“公共外交”的意义所在——“全民外交”的可行性。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为我们指出了“全民外交”的现代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论。希望本书的读者们也能够与著者和译者一道,著眼于时代折射出的变化,不断思考在两国普及“公共外交”素养的可能性。而毋庸置疑,其最终的目标指向维系世界和平。作为“公共外交”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代表著作,该书对跨文化理解、交流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中国国内的广泛认同。该书的日文版也已经由日本三和书籍出版并在日本国内刊行发售,深感喜悦的同时我也期待该书能够丰润中日两国公众的相互理解,以加强彼此间的公共外交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