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公布在2011年到2015年时期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详细规划。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昨天援引有关负责人称,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规划也确定了4个方面的预期性指标,包括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人民币),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
规划也提出,要使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指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等。
此外,到了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要达到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兴金融领域的人才明显增加。
中国国务院早在2009年就明确,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开始了相关部署。
昨天,发改委是以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布这份《“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新闻稿。
新闻稿提出,要“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为重点”,《规划》也明确指明,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要完善沪港金融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要加强上海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探索创新交流合作机制。
发改委与上海政府为未来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不过受访学者指出,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自由兑换与沪港合作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就指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这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首要前提。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依靠价格或交易量实现,它需要的是制度与战略。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民币的战略到底是什么,答案并不清楚。
她批评说,官方一些金融措施,“想象力很丰富,但是实效性、专业性和基本规律性把握得不是特别好”。
“没有自由兑换的前提,去做这件事情,那就是口号式、文件式的,会带来很强的短期投机性,持久性和长期性保障都是重要问题。”
鉴于人民币交易中存在的高投机性,加上人民币改革没有经历过教训,中国与世界对人民币下跌的承受力与接受程度都不曾被检验,她认为人民币几年内加速国际化的可能性也很低。
她举例提醒说,人民银行与商务部设计了人民币国际结算方法,以保住中国的外贸。但实施一年多后,中国的贸易没有上升,贸易继续下滑,人民币结算量却大幅度攀升,这就说明其中存在着投机。
在上海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挺进时,不少香港学者为香港的地位担忧。
对此,谭雅玲认为,中国大陆应该把香港的平台作用发挥得更好,使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改革以及人民币产品在香港充分的释放,对中国内地改革形成利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