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中国和日本同样适用。日本的街边随处可见各种饮食店,“中华料理”的店招闪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统计显示,仅仅在东京,就有不下80万中餐馆从业人员,密集程度高得吓人。
开饭店,曾是很多中国人海外创业初期的经历,甚至一度有80%以上华人靠餐饮业为生。如今,中餐馆已成为日本餐饮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中华料理”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思想境界也在不断进步,这些打工者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饮食的内涵和文化发扬光大。虽然依然离不开“煎炒煮炸”,但从勺子中飘出的味道,却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
南翔馒头店
六本木品尝更精细的“上海美味”
在东京六本木的一家高级写字楼内,许多西装革履的日本白领心甘情愿地排着长队,就为了品尝一下特别的“上海味道”南翔馒头店的小笼包。
虽然2003年初才在日本开店,但这家国内的老字号餐饮却创出了令许多同行瞠目结舌的业绩,月营业额超过2500万日元,雄踞该地段的餐饮前十强。
“上海师傅用的是什么"魔法",能把小小的包子做得如此精致与好吃?”这是让很多日本人颇为感兴趣的事情。
选材精细:黑菇鹅肝也可做“创新小笼”
笼屉掀开,蒸汽混合香味飘散而出,大师傅何慧娟微笑着用上海话招呼着,“赶紧吃,冷了味道就不好了。”
作为这家店的技术指导,何慧娟是店内为数不多掌握小笼“玄机”的几人之一,就连店长也摸不到门槛。“为了让这家店在日本站稳脚跟,我们可是花了不少力气。”
不听不知道,原来这日本的南翔小笼,选材还真的大有讲究。就拿肉来说,师傅们遍选日本各地,最终才敲定冲绳黑猪肉,肉质更细腻也更富有弹性。
不仅如此,店里还根据季节不同,推出各种新品,例如十月的松茸、1月的龙虾,甚至还有鱼翅、鲍鱼等。而这里的黑菇和鹅肝,甚至是国内都从未见过的新品。
两大规矩:不外卖不允许打包
讲究传统的老字号,为何在这有些不拘一格起来?何慧娟表示,中国料理也有高档精品,作为点心的南翔小笼,就是想走出这样一条路。
这家南翔馒头店还有两大“规矩”需要客人遵守,就是“不外卖也不允许打包”。就算董事长打来电话,也要在门口排队;再有钱的客人,也只能在店内消费。
为何如此?何慧娟告诉记者,这也是从口味上考虑才做出的要求。“外卖不容易控制热度,没了汤水就会影响口味,而打包则不能保证品质,很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在何慧娟看来,日本的食品流程风险控制的确要比国内高出一筹,作为一家中餐馆,若想要在此有所成就,就必须先把自己的经营理念提高一层,而不是循规蹈矩。
深远影响:文化能以吃的形式传播
在这家南翔馒头店里吃顿饭,还真不便宜。吃顿午饭,一个人的开销怎么也要3000日元。即便在六本木的这家写字楼内,南翔小笼的定价也是偏高的。
但这里的生意的确火爆。中午时分,白领们排着长队依次有秩序地进入,有时得等上半个多小时,才有空位。
“最夸张的时候,门口得等上2个多小时。”店长福元美佑笑着告诉记者,2003年开店至今,南翔小笼的销售业绩在整个商务楼的200多家饮食店铺中稳居前十。
有意思的是,店内的每张桌子上,还有一张吃小笼的步骤图。福元美佑表示,经常会有日本人组团来品尝,遵循着“一口开天窗,二口喝汤,三口吃光”的教导,品尝美味,“文化不但可以吃,还能以吃的形式传播。”
两位中餐馆老板
除了淘金,还有更多事可以去做
对早期来日本打工的中国人来说,开餐馆就是为了赚钱。他们急需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也迫切希望手中的厨艺能换来更多的客源、更多的收入。
但这一观念在近年来涌现的中国餐厅中,却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更希望能更深层次地融入日本社会,了解日本的文化传统、饮食习惯,同时就中日餐饮文化进行互相交流。
当年的行政总厨安德利:教日本厨师做川菜挺自豪
沏上茶,看着每一位客人进店,似乎是安德利每天晚上的习惯之一。
这位当年北京西苑饭店的行政总厨,如今在新宿可谓大红大紫,他经营的川菜店,成了东京不少日本厨师组团学习的必到之处。每过一段时间,这些厨师就会到这里品尝新菜,同时进行厨艺切磋。“我成了他们的培训师了。”安德利笑着表示。
“关键是你要了解日本人的饮食口味,做出适合他们吃的菜来。”安德利告诉记者,别看他每天都坐在店里,和客人聊天,其实就是为了搜集反馈意见。然后再用自己的经验,予以完善和弥补。
在安德利的店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推出新菜,如此高的创新频率,让很多日本顾客感到新奇,从而更愿意来尝新。
久而久之,安德利的餐馆不仅吸引着普通日本人,还引来了不少同行。对于这些明显是来取经的厨师,老安并没有“藏着掖着”,反而大大方方地邀请对方定期前来,评点美食。
甚至还有日本人来店内拜师学艺。29岁的小野就是其中一位。原先从事日本料理的他,被这里的川菜所迷倒,干脆辞职来到这里,宁愿从最基本的切配开始学习,安德利也爽快地答应了。
在他看来,饮食文化并没有国界,既然中国人可以做日本料理,那为何日本人不能学川菜呢。“只有更深层次的交融和理解,才能促进彼此厨艺的不断进步。”
上海“模子”阮俊棋:乐做中日之间的文化使者
“桃李天下”,是阮俊棋的餐馆名字。这个上海人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希望能朋友满天下。
“开餐馆就只能赚钱吗?”阮俊棋反问道,“当然未必。每天有这么多的日本客人来,如果他们都是你的朋友,那么就可以通过这家店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在“桃李天下”的四壁上,有大量阮俊棋与顾客的合影。“你们或许不熟悉,但日本人一看就明白,这些都是名人。”阮俊棋指着照片一一表示,其中有日本最出名的投球手、著名漫画家、体育经纪人等。
在阮俊棋看来,自己的这家餐馆与其说是提供美食,不如说是一个和日本朋友交流的平台。
去过2010年世博会日本馆的游客也许还记得一出音乐剧“彩虹桥”,这个由大阪—上海友好都市节日实行委员会共同打造的曲目,其中就有阮俊棋的身影。
“组办方的一位负责人正好是我饭店的常客,问我有没有这个兴趣参与。”阮俊棋说道,“结果自己就带了107人的团队去了上海。”
一圈演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职业经纪人。后来有人知道他放着东京餐馆的生意不管,也要带着团队来世博会上表演,忍不住跷起大拇指,“朋友是模子。”
对阮俊棋来说,他如今更乐意当一位两国之间的文化使者。比如他正计划把日本著名的相扑表演和“K1”竞技赛带入中国。“这么精彩的比赛,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亲眼看到。”
横滨“中华料理街”
六十年兴衰誓将中餐发扬光大
横滨肯定没有东京出名,但横滨却有一条街在全亚洲都赫赫有名,那就是中华料理街。走出地铁车站,就是中华街的巨幅广告。甚至不需要路标,只要跟随着那些精致漂亮的店招指引,随着那些气宇轩昂的牌楼方向,你自然就能找到这条街。
“中华料理街”绝对是中国人在日本拿得出手的招牌,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汇集了280多家中餐馆,几代的中国厨师和餐饮从业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奋斗,把这里打造成了以“中华”为卖点的饮食聚集地。
不过,现在的“中华料理街”虽然依旧灯火阑珊,但不再如当年人气鼎盛。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在日本各地生根开花,更多具有特色和丰富内涵的菜式不断推出,年逾“六旬”的“中华料理街”逐渐力不从心。
曾经辉煌:每年接待约1800万人
“中华料理街”其实并不是一条街道,而是由一条主干道和许多岔路组成的小区。高楼飞檐、朱红宫灯、大大的福字、金黄的飞龙……似乎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有的特色,都被压缩在了这个小小的街区内。“北京饭店”、“广东饭店”、“上海饭店”……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餐馆,也仿佛暗示着这里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国人。
“谢甜记”的老板谢成发站在自己的餐馆门前,虽然是周末的晚饭时间,但餐厅内的上座率大概只有6成,望着街上穿流而过的人群,他不免叹了一口气。
作为横滨华侨总会的会长,“中华料理街”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谢成发对这条街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谢成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前是“中华料理街”的鼎盛时期,根据中华街发展委员会的数字,每年约有1800万人来到这里。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据说日本各地及近邻各国的观光客最爱去的地方是东京的迪士尼乐园,而迪士尼乐园每年的入场人数也不过1600万人。
“当时如果能被请到这里吃顿饭,就算是日本人,也被视为是最高招待之一。”谢成发表示,那个时候,中华料理街能吃到海参、鱼翅、鲍鱼、干贝,这些都是日本的料理店里很难吃到的东西,加上广东料理、四川火锅、北京烤鸭……这些让日本人耳目一新的食材,迅速在横滨卷起了一股中国风。
作为中华料理街的常客,60多岁的日本老人三木平寿回忆道,当年即使要买上一个肉馒头,都要排长队。“200多日元,可以吃一个大肉包,这可是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中国风味,那时,在旁边的山下公园、横滨码头,都可以见到嚼着肉包的日本女孩子,边吃边玩。”
甚至连日本的电视台,都找来了这里的厨师,拍摄公开表演的节目,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落寞:档次人气都在走下坡路
俗话说得好,盛极必衰。90年代后,横滨“中华料理街”的名气就不如此前那么响亮了。来到这里的人群,慢慢变成以中国赴日游客为主,而到此饕餮的日本人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一定要开车到这里来吃饭呢?”22岁的日本青年平谷一雄反问道,在他看来,东京就有着太多的中国美食,而且档次更高,样式更新奇,味道也更好。
“便宜、量多、好吃”,这曾经是“中华料理街”的三大特色。不过,目前在这条街的经营者看来,似乎只剩下了“便宜”。
“虽然对于刚刚从中国来的人们来说,这里中国料理的价格往往令人咋舌。然而,相对于日本料理的价格,中华街的料理的确是不愧于价廉的声名。”一家饭店的负责人有些神情低落地说道,“但是现在这条街的档次确实开始走下坡路。”
这两年来,每年“中华料理街”都会关闭15家左右的门店,旧址上又会开出新的餐馆。
的确,从表面上看,“中华料理街”依然是这般灯火通明,香火兴旺的关帝庙、几十座声势浩大的牌楼,对于日本人来说,这里还是不需要签证和飞机票就可以感受中国的好去处。只是,它还是不可避免地老了。
创业心愿:让中国菜更加出名
虽然钱赚得没有过去那么多,但谢成发还是很怀念这里,并没有选择离开。他和这条街上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在这里出生、看着这里繁荣,随后经历着它的衰落。
就在今年5月,创业88年的中华街中华料理老字号“安乐园”关门了。这让谢成发颇为伤感,他的父亲就曾在那里帮厨,直到后来自立门户。在他看来,人总有老的一天,“中华料理街”自然也不会例外。
“东京、大阪、名古屋……现在这些大都市里,你都能吃到正宗的中华料理了。”谢成发告诉记者,中国人在国外有着一个传统的心愿,就是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中国菜也是如此。“我父亲一辈的努力,在这里打响了中国菜的招牌;我这一辈的奋斗,让中国菜得以更加出名,这就足够了。”
在谢成发看来,“中华料理街”仍然在坚持着一种执拗的传统,而散布于那些大都市的餐厅则更顺应潮流。过去与未来,就是如此默默地发生着延续与交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