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 强
史铁生去世了。也许因为我的消息过于不灵通,也许因为他走得太过无声无息,以至于接近一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消息。
也许有人会问,史铁生是谁,我想应该回答说他是一个作家,准确地说是一个残疾人作家,换个角度说是一个老老实实创作、不太会炒作自己的作家。他在中国文坛的名号也许算不上响当当,可能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应该算《我与地坛》吧,其中的部分章节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人并且阅读他的作品是在1999年,我读的那篇文章名叫《秋天的怀念》。
故事说的是作者的双腿瘫痪之后,开始变得暴怒无常,经常乱发脾气乱摔东西,而母亲总是默默地忍受。秋天到了,母亲希望能带作者去看看北海的菊花,而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那时候母亲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终于有一天,作者很不耐烦地说同意,母亲喜出外望地去做准备时突然病发,最终带著对孩子无限的挂念撒手人寰。后来作者在妹妹的陪伴下去北海看菊花,并且品味母亲留下的话,“要好好活著”。
这篇文章让我印象很深,也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极大兴趣。上高中的时候,在一个书摊上看见《史铁生选集》,分上下册。我欢呼雀跃,无奈当时我只是一介穷酸书生,囊中甚是羞涩,就和一个同学合伙,我买了上册,那位同学买了下册。也就是这本文选,让我见识了更多出自史铁生之手的文字,包括后来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我与地坛》。总体来说,他的文字非常质朴,让人觉得有真情实感。其中几篇文章提到了和自己双腿残疾有关的内容,他的文章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格,更多的是自己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那时候我是文学发烧友,而史铁生的文章让我感觉文学创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纵然我如何努力写出来的东西也比不上文学大家的磅礴与深沉,但是只要我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生活,扎扎实实地写作,我写出的东西即便不能发表不能出版也是有价值的。遗憾的是,高中三年忙于准备高考,当时课业负担很重,实在无暇对他的文章细细咀嚼。考上大学以后,我和那位合伙买书的同学各奔东西,之后的10年里没有再见面,手里只是孤零零的有一本《史铁生选集》的上册,没有下册。等工作以后手里有钱了,也曾有意无意在逛书店时找过史铁生的选集,没有找到,后来又来了日本,上网很方便但是中文书籍并不算多。再后来就知道了他已经去世的消息。
其实,2000年前后的中国文坛已经相当热闹,也有部分人称其为浮躁。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作评判,但是大家略微一想,也能列举一大堆2000年前后在中国文坛发生的事情。很多书籍和文章名噪一时,但是并没有让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淡忘了。唯独《秋天的怀念》以及史铁生的其它几篇散文,却如同划过天际、留下美丽弧线的片片红叶,红的深沉而内敛,越是随著岁月的积淀,越是显露出独特的韵味。自己也吃惊,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居然把其中的情节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从心里感激史铁生,是他用平实的文字让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感受到文学创作的美好。在日本打拼的日子,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碌,常常感觉身心疲惫,但是隔三差五的却总是想写点东西,不是刻意而是真情流露。所以在作家去世接近一年后的秋天,我想从遥远的东京,送去真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