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昨天发布首份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报告指出:“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无法获机密数据
不能全面评估
该机构表示,由于无法获得机密数据,不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中国放开金融市场,让投资者,商业银行和央行从政府的控制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则有可能遏制这些风险。
尽管并没有预言灾难迫在眉睫,该机构仍明确表示,中国需要尽快行动,因资产泡沫危及稳定,给经济带来威胁,并表示:“目前实施的金融政策造成高储蓄率,结构上的高流动性,极大的资本分配不当风险以及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
这份报告完成于6月,但昨天才发布,报告中提出了29项重要建议,IMF称对17家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这些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比重占到83%。
测试表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每下降1个百分点,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就至少上升1个百分点。该项测试是与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合作完成的。
但鉴于中国银行业将需同时遭遇上述冲击才会面临系统性崩溃的风险,IMF在指出该国银行业表外贷款增多的同时,仍对其韧性仍表示乐观。
呼吁中国扩大对银行业监管
该机构呼吁中国扩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因为表外借贷活动和飙升的地产价格导致风险加大。而且,尽管改革正在进行且金融实力强劲,但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仍在渐渐累积。银行需要升级风险管理系统,央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增加有经验的人员,披露标准必须提高。
IMF的报告可能令人们愈发担心,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和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相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的信贷风险而言,香港傲扬基金管理公司(The Pride Fund Management)投资总监尹满华表示,中国贷款增长放缓对银行业可能是更大的威胁。
“中国的银行是明智的,在选择符合条件的公司进行贷款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我们担心的是,中国银行业贷款增长是否存在可持续性”,如果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将减少借款。傲扬基金管理公司管理2亿美元中国资产。
央行:
IMF评估中国金融部门总体客观
针对IMF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中国央行昨天回应称,报告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
央行网站刊登的新闻稿称,总体来看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但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项目,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监测,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
央行称,在该报告中,IMF和世行肯定了中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在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性、改进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但中国需关注金融体系融资结构不均衡、商业化程度不充分、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面不够广、养老保险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