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路人冷漠源自没有归属感
日期: 2011/10/24 02:13
香港明报报道,因路人见死不救延迟救治的小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被两次辗过后7分钟内18个途人视若无睹,周围几家店铺内的人听到哭声无动于衷。事后政府高调召开座谈会,谴责见死不救,倡议见义勇为。汪洋更呼吁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丑陋」。

  从基本人性与良知的角度,甚至建议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都值得讨论,但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角度,就是社会根源。

  社会根源讨论被忽略

  见死不救事件发生的地方,佛山大沥黄岐镇的一个五金城,历史只有10年,在这儿开店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是一个无主体的非熟人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着名论述,熟人社会讲的是在一个小地方,成员有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互相认识,所以会出现舆论压力、关系、面子等等问题,若从这个论述的反面看,这个五金城的成员,互相不认识,自以为是过客,冷漠油然而生。

  社区无主体 外人如过客

  目前中国的大城市,人口发展的速度惊人,北京人口从五六百万增加到1800万,也就是10多年的时间,在这些大城市的周边近郊,内地叫城乡结合部,都是外地人聚居地,如果这些地方的人来自同一个地区,因为出现外来人和本地人两个主体,很容易会使矛盾升级;如果人口来自不同地区,就会成无主体的社区。

  政府对融入无政策

  关键问题是,政府对于外来人融入本地社会的政策十分缓慢,也没有彻底执行,更从来没有组织过任何活动,协助外地人跟本地人沟通,外地人对社区毫无归属感。如今政府空谈互相关怀,热爱社区,都是缘木求鱼。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3727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