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时报》9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社交媒体重塑日本形象 自从“3·11”日本大地震以来,社交媒体开始提供更多的报道视角,使中国人开始更全面地认识日本。
反日情绪通常会在发生涉日事件之后浮出水面,比如2010年9月发生的日中撞船事件。这次事件导致对日本持负面看法的中国人比例从2010年的55.9%上升到一年后的65.9%。这些数据描绘出当前日中关系并不光明的现状。而与此同时,对日本持负面看法的中国学生和教师比例却从去年的34%下降到32.2%,主要应归功于互联网。
社交媒体是中国年轻人交流互动、获取信息和影响他们观点的一个主要工具。使用微博的中国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日本总是最受欢迎的讨论话题之一———不仅因为历史和领土问题,而且还因为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经济。
位于东京的智库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指出,在“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中国有80%的涉日网帖是反日的,但现在有90%是支持日本的。他把这一变化归结为中国电视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广泛报道。日本人在困难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忍和道德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传统大众媒体的力量还不足以让对日本的同情压倒因领土争端而对日本产生的负面印象。相比之下,社交媒体能够让中国年轻人的观察视角变得多样化。社交媒体在地震后发挥了两方面重大作用。首先,社交媒体成为关于普通日本人各种各样草根新闻的聚合器和提供者。很多微博贴出配有新闻概要的照片。比如,微博广泛传播了日本人在地震后保持冷静和安静排队等待的新闻。其次,社交媒体激发基于广泛信息的网上讨论,使网民能够比以往更全面地分析日本。观点的碰撞使得一些人意识到他们先前关于日本的观点是片面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年轻人已经完全改变他们对日本的观点。历史和领土问题仍然会引起紧张,社交媒体也能够放大民族主义,正如在2005年的反日抗议活动表现的那样。重要的是,“3·11”大地震后社交媒体表现出中国人对日态度已经变得多元化,而不再是单一观点。
日本网民应该为这一积极的发展做出贡献,分享关于自己和日本的信息及观点。社交媒体将帮助传播他们的文字。从长期来看,这样的草根交流互动将是朝着真正改善双边关系向前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