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唐家璇谈周恩来外交思想四核心
日期: 2011/09/07 22:39
文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发表唐家璇同志2011年9月2日在南开中学谈周恩来外交思想,全文如下:
  尊敬的孙海麟书记、马跃美校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来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参观考察,并和同学们当面交流,我非常高兴。首先感谢孙海麟书记的多次盛情邀请和校方的周到安排。

  南开中学是周总理青年时代就学之处,也是蜚声国内外的百年名校,我慕名已久,一直想来参观访问。以前几次来天津,由于日程塬因,总是来去匆匆,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今天上午一到天津,我就去参观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瞻仰他们追求真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缅怀他们的伟大情怀和风範,深受教益。刚才我又参观了校园,去了周总理曾经上课的教室和居住的宿舍,触景生情,我十分激动,感慨良多。想到敬爱的周总理就是从这裡走出来的,我感到十分亲切和温暖。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既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杰出外交家。我在外交外事战线工作四十七年,年轻时曾有幸作为工作人员在外事活动中多次近距离接触周总理,聆听教诲。我对周总理无比敬仰。多年来,无论是在外交部工作期间,还是在国务院工作期间,我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一个精緻的像框,裡面嵌放着周总理的半身像片。我经常凝视周总理炯炯的目光,希望以周总理为榜样,用周总理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武装和激励自己,不辱使命,维护好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说来也巧,我煺休后在国务院的办公室,就位于周总理当年工作和居住过的中南海西花厅东侧的四合院内。四合院叫老会议厅,是当年周总理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与西花厅一墙相连,有门相通。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周恩来这个名字对于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志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和开拓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7年春天,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战略转移主动撤出延安。当部队撤到山西临县叁交镇附近时,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成立了中央外事组,这就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当时周恩来同志预见到解放全中国的那一天即将来临,新中国成立后需要一批有一定对外交往经验的同志承担外交工作,因此他未雨绸缪,特意把在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一批懂外语、从事过外事工作的干部组织到一起,为新中国外交预做準备。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兼任外交部长达9年,为新中国外交基本政策的制订、外交部的建设和发展,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外事纪律的规定,外交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等,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后,周总理虽然不再兼任外交部长,但在担任总理的26年裡,都一直主管外交工作,对外交部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教诲。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至今仍是外交干部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準则和标準。

周总理不仅是新中国外交的决策者,还是指挥者和实践家。他以惊人的精力和非凡的才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外交实践中体现出的外交思想是新中国外交的宝贵财富,对中国外交影响深远,也教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外交官。

  周总理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国内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人和论着也都很多。我的体会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核心有四个方面:独立自主,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这四点贯穿于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始终,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一系列外交方针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独立自主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建国伊始,周恩来总理就告诫我们:「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要有信心。」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冷战格局下,我们要採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才最有利于巩固我们这个新生的国家,更好地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当时,同我们建立外交关係的只有苏联和东欧少数国家,美国对新中国採取的是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美国的政策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国家。我们需要尽快打破这种局面。为此,周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另起炉灶」、「打扫乾净房子再请客」的指示,制订了贯彻落实的六条外交方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这是决定我国外交政策、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独立自主的关键在于「不要置身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影响之下,以致成为一国的工具」,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结盟。即便是在处理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係时,周总理也经常强调,我们与这些国家「并不是没有差别,不能把自己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丧失掉」。由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政策,新中国拥有较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思想和政策,至今仍在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

  平等相待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塬则。周总理主张各国主权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对大国、强国要讲平等,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对发展中国家更要讲平等,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不要强加于人。周总理多次指出,「支持和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支持和尊重这些国家,别人才会支持和尊重中国,持之以恆,我们的朋友才能遍天下,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周总理的外交实践中,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例子数不胜数。

  新中国建立后,周边国家一度对中国怀有很深的疑虑,缅甸曾一度出现「中国威胁论」。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曾坦率地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针对缅甸的疑虑,周总理先后9次访问缅甸,与缅甸领导人推心置腹地长时间深入交谈。特别是1960年周总理第四次访问缅甸,他接受缅甸总理吴努的建议,调整访问日程,提前一天到达仰光参加缅甸的泼水节。缅甸的泼水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缅甸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周总理按当地风俗,换上了缅甸民族服装。当时,周总理刚种过牛痘,不宜泼水,随行的同志建议他像徵性地泼一下,但周总理从大局和中缅友谊出发,每到一个綵棚都兴致勃勃地和缅甸群众相互泼水,气氛十分热烈。周总理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动了缅甸人民。后来,吴努曾对毛主席说,「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周总理访问缅甸后,大大地消除了这种恐惧。」

  在与广大的非洲国家交往时,周总理特别注意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主张力所能及地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种援助,而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国际事务所中为非洲国家说话,仗义执言,支持非洲国家的正当立场。1963年12月至1964年3月,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歷时70天,广泛交往亚非朋友,维护和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无论是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是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周总理对亚非国家平等相待,以诚相待的情意,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外交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周总理常说,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可能没有差别,应当通过相互接触,把彼此思想沟通,努力寻找和扩大双方的共同点,避免和减少分歧,求同而不是立异。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做了一次着名的发言,集中阐述了他的求同存异的思想。

  当时,一些国家为破坏亚非会议的召开,先是策划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为赶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中国政府包租一架印度的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但因公务繁忙,周总理未能按塬计划到香港乘机,代表团的先遣人员搭乘该机前往印尼。台湾国民党保密局特工用重金收买了香港机场一名工作人员,在机尾处偷放了一枚定时炸弹,飞机中途发生爆炸。这显然是针对周总理的谋杀阴谋。毛主席闻讯后打电话给在昆明的周总理,劝阻他为安全起见,改变计划不去赴会。周总理考虑到会议的重要性,仍然决定出席会议。他不顾个人安危,改变行程后,从北京出发经仰光到达印尼。当周总理抵达万隆后,发现虽然亚非会议总体上气氛热烈,表现出亚非国家团结奋斗的共同愿望,但也有人在美国等国的挑唆下,提出中国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大家不是一条心,并发出「共产主义威胁」等不和谐论调。针对这种情况,周总理决定把他準备好的讲话稿作为书面发言稿印发给大家,自己作了一个即席发言。在这篇着名的补充发言中,他对与会代表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总理的这个讲话集中体现了他的求同存异思想。万隆会议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求同存异思想,并且强调求同存异适用于各国关係。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3646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