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中国的外贸规模近几年来飞速扩大,2004年外贸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2003年中国的对外经济依存度达到60%以上,2004年上升到70%,今年将要达到80%,2010年一定会超过100%。现在的贸易规模1980年世界第32位,1989年15位,2001年第6位,2002年第5位,2003年超过法国仅次于日本为第四位,2004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三位,2005年有可能超过德国。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是:(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2002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中,美国为34.6%,欧盟为15.2%,中国为15.8%,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2)在东亚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2003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粼黾游?20亿美元,相当于拉动韩国经济增长4%以上,而当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只有3%,因此如果没有对中国出口扩大,韩国2003年应该是负增长;日本2004年经济恢复,中国特需也发挥了作用。(3)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目前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分布为北美、欧洲和东亚,分别占世界贸易的17.4%、38%和25.3%,北美成立了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成立了德法为中心的欧洲经济联盟,中国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也有消极影响:(1)引发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指数从2002年开始转为上升,2003年12月突破1996年时的峰值。现在的情况与1965年到1973年的情况类似,当时是抛美元、英镑买黄金,现在是买欧元、日元、黄金甚至人民币;当时是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现在是美国双赤字恶化;当时是日本、德国高度经济增长,现在是中国、印度高度经济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原材料等商品。尽管现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如美元贬值,对冲基金的投机等,但中国因素不能否定。(2)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中国出口商品如果价格低,会导致世界经济通货紧缩,中国进口商品如果价格高,会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目前在进出口方面是不均衡的。贸易盈余1998年曾经达到历史最高点434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贸易顺差为300亿美元,全年可能要达到600亿美元。由于进出口不均衡,近几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0来亿美元,以后开始快速增加。1994年至1997年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阶段,1994年,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年末的516.2亿美元,1年内增加了300多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储备国;1998年至2000年因为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汇储备增加速度明显放缓。2001年至现在,是外汇储备急速增加的阶段,2001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了465.91亿美元和742.42亿美元,2003年和2004年外汇储备的年增长更是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2004年增加了1800亿左右。2004年为止,中国经常项下的盈余为680亿美元,占GDP的4.2%,也在近十年内首次超过了日本。由于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下的盈余同时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过去两三年内增长非常多,而且有很多未登记的资金涌入,中国政府就必须要不断购买以保证它的固定汇率,这种购买的花费是非常巨大的。去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为2070亿美元约为1.7万亿人民币,占GDP的12.5%,根据2005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估计,今年外汇储备会新增3000亿美元,占今年名义GDP的16%。这些使得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时面临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带来外汇占款的投放增加,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因收购外汇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成为外汇储备。由于银行的结售汇制度是由银行柜台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层市场体系所构成,外汇占款就有相应的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二是银行柜台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其中前一种外汇占款属于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后一种外汇占款属于整个银行体系的购买外汇的行为,反映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与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相对应,在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形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整个银行体系收购的外汇资产形成全社会的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增加过快,对货币供应形成了冲击。中国央行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在银行间人民币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买卖外汇的数量是被动的,2001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数量增加过快,导致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被动投放基础性货币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稳定的货币供给和物价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主动性较强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进行对冲。2002年以前一段时间,因为通货紧缩,对冲的力度不大,2003年下半年以来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央行加大对冲力度,在外汇市场被动投放大量基础性货币的压力下,央行持续进行正回购,但是因受到债市发展滞后、库存债券不足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3年起央行以定期发行央行票据来取代正回购。尽管如此,外汇占款部分对冲了2004年以来的金融宏观调控效应。2003年以来为防止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开始从紧,新增贷款增速回落,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所以通过外汇占款每年投放上万亿人民币资金,这与银根收紧是背道而驰的。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不仅从总量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而且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由于外汇占款成为社会资金投放的主要渠道,因此出口多、引资多的地区、行业或企业,人民币资金就比较宽裕,而出口少的地区、行业、企业人民币资金则比较紧张,比如中西部地区出现资金紧张状况。所以,外汇储备过多,也是最近中国对人民币进行升值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外贸规模近几年来飞速扩大,2004年外贸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2003年中国的对外经济依存度达到60%以上,2004年上升到70%,今年将要达到80%,2010年一定会超过100%。现在的贸易规模1980年世界第32位,1989年15位,2001年第6位,2002年第5位,2003年超过法国仅次于日本为第四位,2004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三位,2005年有可能超过德国。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是:(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2002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中,美国为34.6%,欧盟为15.2%,中国为15.8%,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2)在东亚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2003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粼黾游?20亿美元,相当于拉动韩国经济增长4%以上,而当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只有3%,因此如果没有对中国出口扩大,韩国2003年应该是负增长;日本2004年经济恢复,中国特需也发挥了作用。(3)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目前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分布为北美、欧洲和东亚,分别占世界贸易的17.4%、38%和25.3%,北美成立了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成立了德法为中心的欧洲经济联盟,中国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也有消极影响:(1)引发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指数从2002年开始转为上升,2003年12月突破1996年时的峰值。现在的情况与1965年到1973年的情况类似,当时是抛美元、英镑买黄金,现在是买欧元、日元、黄金甚至人民币;当时是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现在是美国双赤字恶化;当时是日本、德国高度经济增长,现在是中国、印度高度经济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原材料等商品。尽管现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如美元贬值,对冲基金的投机等,但中国因素不能否定。(2)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中国出口商品如果价格低,会导致世界经济通货紧缩,中国进口商品如果价格高,会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目前在进出口方面是不均衡的。贸易盈余1998年曾经达到历史最高点434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贸易顺差为300亿美元,全年可能要达到600亿美元。由于进出口不均衡,近几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0来亿美元,以后开始快速增加。1994年至1997年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阶段,1994年,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年末的516.2亿美元,1年内增加了300多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储备国;1998年至2000年因为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汇储备增加速度明显放缓。2001年至现在,是外汇储备急速增加的阶段,2001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了465.91亿美元和742.42亿美元,2003年和2004年外汇储备的年增长更是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2004年增加了1800亿左右。2004年为止,中国经常项下的盈余为680亿美元,占GDP的4.2%,也在近十年内首次超过了日本。由于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下的盈余同时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过去两三年内增长非常多,而且有很多未登记的资金涌入,中国政府就必须要不断购买以保证它的固定汇率,这种购买的花费是非常巨大的。去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为2070亿美元约为1.7万亿人民币,占GDP的12.5%,根据2005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估计,今年外汇储备会新增3000亿美元,占今年名义GDP的16%。这些使得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时面临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带来外汇占款的投放增加,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因收购外汇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成为外汇储备。由于银行的结售汇制度是由银行柜台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层市场体系所构成,外汇占款就有相应的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二是银行柜台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其中前一种外汇占款属于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后一种外汇占款属于整个银行体系的购买外汇的行为,反映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与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相对应,在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形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整个银行体系收购的外汇资产形成全社会的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增加过快,对货币供应形成了冲击。中国央行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在银行间人民币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买卖外汇的数量是被动的,2001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数量增加过快,导致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被动投放基础性货币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稳定的货币供给和物价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主动性较强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进行对冲。2002年以前一段时间,因为通货紧缩,对冲的力度不大,2003年下半年以来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央行加大对冲力度,在外汇市场被动投放大量基础性货币的压力下,央行持续进行正回购,但是因受到债市发展滞后、库存债券不足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3年起央行以定期发行央行票据来取代正回购。尽管如此,外汇占款部分对冲了2004年以来的金融宏观调控效应。2003年以来为防止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开始从紧,新增贷款增速回落,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所以通过外汇占款每年投放上万亿人民币资金,这与银根收紧是背道而驰的。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不仅从总量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而且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由于外汇占款成为社会资金投放的主要渠道,因此出口多、引资多的地区、行业或企业,人民币资金就比较宽裕,而出口少的地区、行业、企业人民币资金则比较紧张,比如中西部地区出现资金紧张状况。所以,外汇储备过多,也是最近中国对人民币进行升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