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数据搅动着市场的神经。一组是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下旬,主要食品价格上涨范围较上中旬有所扩大,猪肉价格仍在继续上涨,6月下旬猪肉价格与5月下旬相比,涨幅达到15%,猪后腿肉价格已经突破每斤15元。
另一组则是,上周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并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
前者预示着通胀高企的现实,后者则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减速。在此背景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走向格外引人注目。刚刚举办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以“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替代了此前的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已进入政策观察期,与此同时,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定向的、技术性的放松。
肉价托起6月CPI
统计局最新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下旬猪肉价格与5月下旬相比,涨幅达到15%,单是6月最后一周就涨了逾5%。这预示着6月份的C PI将依然高企。
数据显示,6月下旬(6月21日-30日)在受监控的29个规格品当中,有20种规格品价格较6月中旬上涨,占比69%,较6月中旬增加10个百分点;另有5种食品价格持平于上期,较6月上中旬增加3种,此外,6月下旬只有6种食品价格较6月中旬下降,占比21%,较此前大幅下降12个百分点。
其中,猪肉后腿价格到6月下旬已经达到每公斤30.58元,猪肉五花肉价格达到每公斤29.72元,仅仅10天上涨幅度均超过5%。与5月下旬的价格相比,6月猪肉后腿肉全月上涨14.9%,猪肉五花肉全月上涨14.6%。
而6月下旬涨幅最多的三种食品分别是:大白菜上涨17%(较6月中旬),黄瓜上涨8.7%,豆角上涨6%,均为蔬菜,而且6月下旬除土豆外,所有蔬菜价格均上涨,显示蔬菜价格大部分反弹。虽然猪肉价格涨幅未进前三,但是两种猪肉价格均上涨5 .4%,紧随豆角之后。不过,前期涨幅较大的鸡蛋价格6月下旬继续回落。
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6月CPI涨幅将超过6%已不存在悬念。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认为,6月份通胀会进一步上升,从各种各样食品的数据来看,估计通胀在6%-6.2%之间。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在猪肉价格飞涨的推动下,预计6月份C P I涨幅为6 .5%。三季度涨幅和全年C P I超预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周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并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同日汇丰中国发布的PM I更是仅为50.1%,为11个月低点。
尽管由于春节后3-5月份工业企业加速生产,导致产成品库存不断上升,企业调整库存的需求使6月份PM I季节性回落。但是考虑到PM I已连续3个月下滑,且降至2009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已接近50%的荣枯临界值,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下,未来制造业产出增速继续受到抑制。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终值录得50.1,确认经济活动和通胀均在降温。“这表明紧缩政策见效,通胀有望于未来几个月见顶回落,尽管增速放缓,工业产出仍然会保持同比12%-13%的增长,这与9%左右的G D P增长是一致的。”
“物流采购经理指数大中小企业类型PM I指数亦显示,6月小企业P MI环比降幅最大,中型企业PM I有所提升,PM I数据持续放缓反映经济放缓需求动力仍在减弱,经济增长仍将处在回调过程之中”,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
中金公司认为,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超过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则上升1个百分点,与历史同期0.1个百分点的降幅和1 .7个百分点的增幅对比,去库存趋势仍然相当明显。特别是原材料库存在上月跌破50%后继续下跌,预示制造业未来几个月的生产活动可能进一步收缩。7月P MI历史上仍有1 .3个百分点的平均降幅,PM I总指数在下个月有跌破50%的可能。
政策或趋于定向宽松
尽管6月份的C PI数据已无悬念,但这或许不能意味着全年的通胀已经见顶。陶冬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眼下的关键问题不是猪肉价格、蔬菜价格涨了多少,而是服务业的通胀在明显地上升,而这可能是下半年通胀的主要源泉。
“通胀六七月份到顶的可能是存在的,但这一判断是基于基数而做出。基数不是通货膨胀的所有因素,对这一观点本身我的怀疑变得越来越大。”陶冬解释道,“主要是六七月份见顶以后,由于基数效应回落两个月后,服务业通胀没有办法控制,猪肉价格的周期又向另外一个方向转移,再加上夏粮收成上出现的问题,6月之后是不是真的就能下降,我现在这个问号越打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此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措辞上出现微妙变化,以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替代了此前的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突出强调了“稳定性”,同时还增加了“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的表述。与“总量控制、结构调节”这一思路相对应的,此次例会强调,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现在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在这种政策下货币政策会出现两难。“我认为下半年这种状况会难上加难。通胀见了顶以后未必回落,增长见了底未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是进是退,是松是紧,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陶冬表示。基于此,其认为,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在某些方面,比如流动性方面会有某些定向的、技术性的放松,但是整体的货币环境正常化会继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这意味着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即在银根不放松的态势下,实行差异化的、结构性的措施,来解决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则认为,政府可能会在下半年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支持经济增长,但M2增长16%的目标不会变。从预期来看,政府不会通过积极上调存准率和利率来加大货币收紧力度,陆挺预计年底前还会加息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