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报道,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这位中国央行前行长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占全球的三分之 一,中国也是最大的金融债权国,“这样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也是有利的。”
对于人 民币的国际化,戴相龙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经常项目可兑换为基础,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第二个阶段,扩大对境内外合格投 资者投资联动,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第三个阶段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戴相龙看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关键一步是“要达到世界储备货币的一定比例”,他说,“这个比例应该是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比如1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世界储备货币中人民币就占到15%,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储备货币。”
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戴相龙认为,需要15年到2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希望到2015年人民币应该成为SDR(特别提款权)的重要货币。”
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一旦成为SDR篮子货币,将使人民币在交易市场广泛使用。在目前的SDR一篮子货币组成中,只有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
他同时提出,中国应大力发展香港等地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戴相龙也表示,中国应该扩大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
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在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的2009年7月,批准在上海、广州等5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东盟(亚细安)之间的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人 民币。此后中国政府推进在香港建设人民币金融市场,打造人民币投资商品。如今除了现有的人民币海外交易清算中心香港以外,新加坡也加入到成为人民币清算中 心的竞争之中。
2008年12月初,确定了人民币与韩元互换协议,此后,中国央行还陆续跟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地区和国家的央行签署了互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