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公布的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攀升,就业率达89.6%,分别高于2009年3个百分点、2008年4.1个百分点。
这显示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也转化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岗位。
这份名为《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年报指出,就业率上升的同时,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也增至2479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届多出349元,增幅为16%。
但报告也同时指出,尽管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好转,绝大多数专业的就业率明显上升,但2010年大学毕业生中,仍有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占总毕业人数的9.9%。
其中失业量大、薪资较低的法学、生物、计算机(电脑)等专业因连年就业爆冷被亮出“红色预警”。
麦可思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科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其专业的培养质量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以失业率多年走高的法学专业为例,麦可思警告,如果不消减招生量或者暂停招生,仍有持续高失业的风险。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是2010年本科毕业生工作最多的行业,就业比率为12.9%,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在职业分布上,销售成为目前就业比率最高的职业,就业比率为12.0%。而在2008年,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是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金融业不仅是2010年本科生就业比率最高的行业,也是2007年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据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工作三年后的群体月收入最高,为7119元,涨幅是就业半年后的一倍多;而从事教育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仅为3724元。
中国大学生对创业的一贯淡泊意识,也在报告的调查数据中有所体现。
虽然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率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0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率达到了1.5%,但实际上,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模式仍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透露,仅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的高职高专生因找不到工作才创业。而中国不容乐观的创业环境也是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的原因所在。
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比例都较低。
报告也显示,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魅力不减。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宁波、青岛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城市。其中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为2010届大学生月收入前三位的城市。
“北上广”(指北京、上海、广州)仍为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但逾两成毕业生三年之后选择离开,前往其他地区就业。在离开的人群中,以月收入不足2000元低收入群体和超过9000元的群体比例最大。
而留守“北上广”的毕业生收入相对离开人群涨幅较大,但由于“北上广”物价水平更高,留守群体的收入并没有优势。而在生存压力下,男性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