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考公平的悖论
日期: 2011/06/09 12:03

顾骏

地铁上,偶然瞥到视频节目里播放的高考第一天考场景象,按规定,考生不能带手机进入考场,否则取消考试资格。想必考前已不知关照了多少遍,但临到考生进入考场,监考老师还十分认真地一个个叮嘱考生:不要把手机带进去。坐在座位上的考生反倒显得十分“淡定”甚至漠然。

脑中油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事先老师已经提醒,到了考场,考生自然应该自己做好一切准备,毕竟已经18周岁,有必要让监考老师如此‘殷勤’吗?考生自己都有些漠然,老师又有什么必要叮嘱个没完?”

这念头还在头脑里转着,地铁已经到站。回到家中,打开报纸,更了不得:有中学老师送考生上阵,每人一个幸运徽章;有警车开道送考生突破拥堵重围;有家长在私家车挡风玻璃上贴着“高考送考车”,对抗路边不许停车的禁令;还有城管严禁考场周边汽车鸣笛,甚至限制车速不得超过40公里/小时。

高考几天,全社会高烧几天,集体焦虑症,周期性发作,越演越烈。据说还烧得自觉自愿,因为高考重要。重要在哪里?据说因为事关公平。现在全社会几乎只剩下一个地方还公平,那就是高考,公平成为高考存在的最重要的合法性。

为了公平,所有考题必须“客观”,不能让阅卷老师有太多主观介入,所以题目越来越只需要记住标准答案,因为无论哪里的学生,记忆力是人最原始的能力,所以最接近公平。

为了公平,不能搞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因为名校看中孩子的那些素质,农村孩子是不可能具有的,君不见最近几年搞的自主招生,成功者中间几乎没有农村学生吗?

为了公平,现在学生几乎已经到了真正“裸考”的地步:只考几个有限科目,有限教材,有限题目和有限答案,因为考得越少,越接近公平。

……

如此公平的重压下,高考本身还有什么意义?高考同教育还有什么关系?教育对学生成长还有什么价值?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许问,就像考场内外所有周期性发作的现象都不许问一样,因为事关公平。

什么时候中国社会到了只顾公平不顾其他的状态?是中国人忽然成为世界上最追求公平的民族了吗?是中国突然构建成功人类最公平的社会了吗?

环顾四周,随处可见不公平的现象。其他不说,高考本身就充满不公平:为什么高校集中的几个大城市, 招生名额特别多,还可以自己出考卷,题目特别容易,录取分数特别低?为什么生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非得回父母的家乡参加远比城市激烈的竞争?为什么在同一 个《义务教育法》下,农村孩子只能接受远比城里质次的教育资源,却要在同一张考卷上进行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

所有这些看似对高考公平性的质疑,反过来看,恰恰是对高考公平性的证明:正是因为高考本身也不公平,所以每一个处于不公平之中的孩子,只能通过高考 来改变自己的地位,不公平的高考正因为具有可能打破不公平的现实,所以才成为一切愤愤于不公平的人士维护高考——迹近病态的高考的基本理由。

可能有违这些人士本意的是:实质上并不公平,只是因为被人作为追求公平的手段,从而具有了公平外衣的高考,最后实现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就 是让所有因不公平而在高考中失败的孩子有了自我归罪的理由——同样这个村里,同样这所学校,同样这几个老师,同样的教材和题目,为什么三年前有人考上了, 你没考上?能说城乡不公平吗?能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吗?能说投胎找错了爹妈不公平吗?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公平,只有你自己不努力,因为高考是公平的,因为 你竟然在公平的高考中失败了。

以公平的名义,维护高考,暂时不用管高考的压迫之下,多少孩子失去了什么。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3475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