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喜潘宝珠作品东京亮相
艺术伉俪琴瑟和鸣绘中日友好
本报讯(记者 孙辉)艺海耕耘数十载,执子之手永不辍。由日中友好会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绘画展“王宏喜.潘宝珠——中国画的世界”6月6日在日中友好会馆开幕,为日本书画爱好者呈现了以爱情和艺术绘就的“心画”,别具匠心地以古典和现代为题材,不仅展示王宏喜夫妇多彩精湛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绚烂的艺术世界,更选取两人的独特视角,对艺术创作与现实人生进行艺术与社会的真切阐释。
王宏喜1937年生,196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师从著名画家亚明、陈大羽等,他的画风自然清新、意境深远,所创作的老子、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等中国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图形神兼备。1985年,王宏喜以首批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访日,他的《三国圣贤》组图被当地著名的佛教会址超善禅寺重金收藏,该寺并为之改建山门,易寺名为“王宏喜书画寺”。近年来,王宏喜的创作思路更加宽广,大幅力作不断涌现,如反映现代渔民生活的丈二作品《脊梁》、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晌午》等。
潘宝珠1943年生,长期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后热衷于国画。现在是君陶艺术院顾问、美国休斯顿美术协会会员、上海香梅书画院高级画师,先后出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系列图书等数十本,近年来专攻中国人物画及花卉墨竹。水墨人物以仕女著称,著重刻画人物的气质,强调书卷气,力弊病态美。所作佛像、观音等朦胧欲仙。
王宏喜和潘宝珠两人都是对方作品的第一观众和第一批评家。潘宝珠的眼光很严格,她总是毫不留情地直接指出丈夫作品中的不足,虽然不太入耳,可是王宏喜只要认为有道理便会虚心接受。
此次来日展出作品有40余幅,最大的作品《赶海》(高1.45米、宽3.68米)生动描画了靠海生活的民众形象。
中日文化届人士高度重视此次展出活动,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村上立躬、日中友好会馆常务理事武田胜年、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部公使衔参赞张爱平、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馆长加冒川幸夫、全国水墨画美术协会副会长陈允陆出席了画展的开幕式。
张爱平参赞介绍,王宏喜夫妇是第三例以艺术伉俪身份在日中友好会馆举办作品展的,前两对夫妇是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夫妇和杨力舟(前中国美术馆馆长)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