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中下游今年以来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共15个省市受灾,497万人饮水困难。其中,在产粮大省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严重旱情已影响 当地粮食耕种。灾情被指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并再次引发民间对三峡工程影响的质疑。有学者表示,目前尚无数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旱情,但水利工程的兴建 可能令当地气候更趋极端化。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春季以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在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湖南与江西等省,大片土地因干旱龟裂,人畜饮水困难,春耕受到影响,持续干旱也令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严重偏低,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降水减少四到六成
根据国家防总的资料,与同期相比,今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减少四到六成,是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长江中下游有“鱼米之乡”之称,水利资源丰富,是中国粮食生产与输出的重要区域。在湖北与湖南,素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而在大旱之下,这些产粮大省今年的减产几成定局。
有专家指出,这可能对CPI(消费价格指数)造成较大的影响,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可以肯定今年湖北的粮食将大幅减产,而在粮食减产带动下,饲料与生猪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旱情也再次引发民间对三峡工程影响的反思。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有网民指出,江南自古多有水灾少有旱灾,而目前出现相反情形,当局应反思当中是否有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因素。
但一片质疑之中,也有网民指出,需要长期跟踪观察与科学论证,才可确定三峡工程是不是今年干旱的主要原因,他提醒无足够证据不可随便下结论,“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数以亿计人的生存环境的大问题,一旦引起人的心理恐慌,后果将非常严重”。
专家:没足够证据
显示三峡引发旱情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但水利工程的 建设对于库区的气温和湿度都会产生影响,令气候更加趋于极端化,“防洪和抗旱的压力都会加大,出现旱情的时候会更干”。他也指出,除水利工程以外,城市化 与人类活动都是加剧旱情的因素。
自三峡工程启动以来,对于这一工程加剧长江流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说法一直存在。在2009年长江中 下游旱灾、去年西南五省旱灾之时,都有人将之与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质疑,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近年曾分别引述专家论述,指工程并未 破坏生态环境,旱情与工程无关。
但近日官方首次承认三峡工程存在弊端。在本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三峡工程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处理蓄水不利的影响。
对于南方出现的极端天气,新华网昨日也发表文章,指出今后这些地区要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并指当务之急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重构现代水利体系,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
据国家防总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为缓解旱情,国家防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三峡水库泄量、调拨水泵与运水罐等配套设备运抵旱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