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下跌,期银跌8%,原油跌破100美元。纽约商业交易所6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下跌33.90美元,报收于每盎司1481.40美元,跌幅为2.2%,商品研究局指数(CRB).CRB挫低5%。此前仅有四次跌幅大过于此,其中三次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分析人士认为,对前期部分品种涨幅的技术性修正、市场紧缩预期增强、经济增长放缓、美元长期弱势后反弹等多重因素导致这一拐点出现。
多重因素导致下跌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美国商品交易所过去几个星期好几次向上调整保证金,提高投资成本,成本到达一定水平时,投资者会选择将手中的资金减持到一定水平。”侨丰证券业务发展董事总经理林赛盈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表示,“而从三月份开始,一些大宗商品,比如白银一路上涨,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由每盎司34美元涨到49.8美元,涨幅过于剧烈。因此在保证金调整的时候,投资者一定会先走货。”
“从历史记录上看,美国曾经出现过当白银的价格过于疯狂时,美国商品交易所持续调整保证金,投资者将白银市场抽空,出现只可以平仓而无法购入的局面。投资者担心历史重演,所以也会选择先走一步。”林赛盈表示。
安本资产亚洲策略师彼得·埃尔斯顿亦表示,近期的商品下跌可能是对前期部分品种涨幅过大的技术性修正。其认为,商品的大跌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人对于抗通胀前景的忧虑,许多经济体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势必会降低商品的需求。
“另一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通胀问题。从上年11月起,中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目前成效已经出来。”林赛盈表示,此外,“内地过去几个月,原铜方面的进口已经慢慢减少。需求减少和投资者平仓,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亦认为,大宗商品总体上已“超买”,因此调整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本周商品价格凶猛下跌主要是因为美元出现了短暂反弹迹象。
此外,美国劳工部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47.4万,远高于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41.0万。分析人士认为,该报告再度显示就业市场低迷,亦加剧了市场对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从而导致原油需求消失的担忧。
后市依然看多
事实上,高盛曾在4月中旬发布报告,建议投资人停止买入并减持大宗商品,因为原油、黄金和铜会在未来3到6个月下跌。有交易员甚至认为,正是来自高盛大宗商品分析师的一份悲观简报,在已经涨得过高、过快的市场触发了抛售。
尽管如此,从12个月的前景来看,高盛仍看涨大宗商品,并建议投资人超配这类资产,尤其是原油、黄金、铜、大豆等。另有观察人士认为,引发去年以来涨价潮的动力,即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想购买更多的稀缺自然资源,不久将会再占上风。
“不同总类的大宗商品因为种类不同,所以基本面不同。”林赛盈表示,“有一些商品,比如糖、咖啡,之前一路在买,现在平仓时价格一定会下来。但因为美国水灾以及其他地方农产品的产量不是太好,农产品当中的玉米、大豆等商品,小调整会有,但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陶冬表示,大宗商品走势完全取决于美元,后者则取决于美联储的退出时间表。从长期来看,其依然看多商品。美银美林商品战略分析师ShinK im亦认为,商品市场基本面未变,美银美林维持对油价和黄金走势预期,预计短期内上涨至每桶140美元,年底下滑至每桶94美元。在其看来高失业率将让美联储对通胀上升保持一定容忍度,短期内在油价上涨带动下,黄金价格有望达致每盎司1650美元高位。
追踪24种大宗商品组成的标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数(Standard & Poor’sGSCI)周四下跌7.3%,创下2008年6月来最大单日跌幅,本周以来的跌幅是11%。油价下挫8.6%,为99.80美元每桶,创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白银下挫8%,连续4天的跌幅达到25%,创自1983年以来最大记录。追踪全球45个国家主要股指的M SCI泛美世界指数跌1.4%;美元兑欧元大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