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下周开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美国两大知名智库4日联合推出一份报告,敦促政界尽快传递欢迎中国在美投资的信息。受邀在报告发布会上致辞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像是走错了房间的演讲者,大谈美国公司在华受到「不公待遇」。这番有点拧巴的讲话最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是,这是「一位被提名为新驻华大使的华裔对他即将赴任国家的最严厉批评」。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这项提名之初,不少中国人就担心,这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华裔很可能会为了避「亲华之嫌」对中国「杀熟」。只是骆家辉出使赶上了中国不再那么弱小之时,骆家辉如果一味「秀强硬」,中方会怎么反应受到猜测。德国《柏林观察》评论说,在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大使(指洪博培)卸任之后,美国又派出一名华裔大使,白宫显然对加强与北京关系怀有极大兴趣,但奥巴马政府想要的是「润滑」,而非摩擦。
「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是4日美国两大知名智库最新发表的报告标题,英国路透社称,这也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美国学界对国会和白宫跨越党派之争,传递欢迎中国在美投资信息的敦促。
据英国《金融时报》5日报道,亚洲协会和伍德罗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联合推出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一轮指数级飙升的起点,到 2020年,中国企业将在世界各地累积1 万亿至2万亿美元资产。但政治对抗,尤其是美国国会的对抗心态,可能对流向美国的投资生成「寒蝉效应」。许多美国人错误地相信,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重量级角色意味着中国对美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治花招,而非盈利动机。因此现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对美投资只与新西兰和奥地利相当。
这份报告被媒体称为迄今关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最全面的研究成果,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获邀为该报告的发表致辞。但「美国之音」称,他准备的讲话稿显然偏离了主题。骆家辉在表示中国增加在美投资「对美国工人是好事,对美国企业也是好事」之后,重点说起了美国公司在华运营面临的「挫折」。
法新社4日报道称,骆家辉直接指责美国企业界领袖对继续在华开展业务始终颇感挫折,称「根本问题在于中方的言行不一」,并「猛烈抨击」中国新制定的评估系统。在这个评估系统中,中国的商业竞争者被允许要求政府对有碍国家安全利益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进行审查。骆家辉认为,这很有可能「被滥用」,并明确表示, 「美国愿意采用所有法律工具确保中国践行承诺」。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始前夕,被提名为下一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对他即将赴任履新的国家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道。有美国媒体4日回忆说,去年底今年初,骆家辉对中方在中美商贸关系中的承诺还表示谨慎乐观,现在却变了调子。新加坡《联合旱报》的文章特别提到,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4月 30日已经离任回国。有望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的骆家辉,正在等待国会对其提名的批准。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顾平山在「新美国传媒」上的分析文章称,作为华裔,骆家辉必将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中国官员会认为骆家辉对华有着一定的文化认同,能够理解某些白人难以觉察的细微之处。这种预期让骆家辉处境微妙,因为他的职责是代表美国利益。而一些国会议员和部分美国人会质疑骆家辉究竟站在哪一边,这是他们对白人根本不会提出的问题。
在骆家辉获得驻华大使提名之初,《华尔街日报》就曾判断,这是美国政府 「以华制华」的一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为了避嫌的骆家辉的确存在「杀熟」的可能性。他表现得比一般美国人更爱美国,对华格外强硬。而且他的提名尚未得到国会批准,对华强硬姿态无疑是可以获得加分的选择。
骆家辉4日在致辞中表示,如果国会批准总统的提名,他将继续以开放中国市场作为驻华大使任期内的工作重点。德国新闻网5日评论称,其他驻华大使上任前总是致力于拉近与中国的关系,这位「中国人」新大使却截然不同。只是在越来越强大的中国面前,这种压力能否取得效果是个未知数。
「新美国传媒」认为,骆家辉出使中国的时代,中美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双边关系因无法达成共识而生成的颠簸和风波。德国《柏林观察》题为「未来:美国和中国」 的文章也表示,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刚刚卸任,美国干脆直接派了名「中国人」接替,白宫显然对加强与北京的关系怀有极大兴趣。但奥巴马政府想要的是「润滑」与中国的关系,而非摩擦。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这项提名之初,不少中国人就担心,这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华裔很可能会为了避「亲华之嫌」对中国「杀熟」。只是骆家辉出使赶上了中国不再那么弱小之时,骆家辉如果一味「秀强硬」,中方会怎么反应受到猜测。德国《柏林观察》评论说,在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大使(指洪博培)卸任之后,美国又派出一名华裔大使,白宫显然对加强与北京关系怀有极大兴趣,但奥巴马政府想要的是「润滑」,而非摩擦。
「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是4日美国两大知名智库最新发表的报告标题,英国路透社称,这也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美国学界对国会和白宫跨越党派之争,传递欢迎中国在美投资信息的敦促。
据英国《金融时报》5日报道,亚洲协会和伍德罗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联合推出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一轮指数级飙升的起点,到 2020年,中国企业将在世界各地累积1 万亿至2万亿美元资产。但政治对抗,尤其是美国国会的对抗心态,可能对流向美国的投资生成「寒蝉效应」。许多美国人错误地相信,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重量级角色意味着中国对美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治花招,而非盈利动机。因此现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对美投资只与新西兰和奥地利相当。
这份报告被媒体称为迄今关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最全面的研究成果,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获邀为该报告的发表致辞。但「美国之音」称,他准备的讲话稿显然偏离了主题。骆家辉在表示中国增加在美投资「对美国工人是好事,对美国企业也是好事」之后,重点说起了美国公司在华运营面临的「挫折」。
法新社4日报道称,骆家辉直接指责美国企业界领袖对继续在华开展业务始终颇感挫折,称「根本问题在于中方的言行不一」,并「猛烈抨击」中国新制定的评估系统。在这个评估系统中,中国的商业竞争者被允许要求政府对有碍国家安全利益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进行审查。骆家辉认为,这很有可能「被滥用」,并明确表示, 「美国愿意采用所有法律工具确保中国践行承诺」。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始前夕,被提名为下一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对他即将赴任履新的国家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道。有美国媒体4日回忆说,去年底今年初,骆家辉对中方在中美商贸关系中的承诺还表示谨慎乐观,现在却变了调子。新加坡《联合旱报》的文章特别提到,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4月 30日已经离任回国。有望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的骆家辉,正在等待国会对其提名的批准。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顾平山在「新美国传媒」上的分析文章称,作为华裔,骆家辉必将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中国官员会认为骆家辉对华有着一定的文化认同,能够理解某些白人难以觉察的细微之处。这种预期让骆家辉处境微妙,因为他的职责是代表美国利益。而一些国会议员和部分美国人会质疑骆家辉究竟站在哪一边,这是他们对白人根本不会提出的问题。
在骆家辉获得驻华大使提名之初,《华尔街日报》就曾判断,这是美国政府 「以华制华」的一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为了避嫌的骆家辉的确存在「杀熟」的可能性。他表现得比一般美国人更爱美国,对华格外强硬。而且他的提名尚未得到国会批准,对华强硬姿态无疑是可以获得加分的选择。
骆家辉4日在致辞中表示,如果国会批准总统的提名,他将继续以开放中国市场作为驻华大使任期内的工作重点。德国新闻网5日评论称,其他驻华大使上任前总是致力于拉近与中国的关系,这位「中国人」新大使却截然不同。只是在越来越强大的中国面前,这种压力能否取得效果是个未知数。
「新美国传媒」认为,骆家辉出使中国的时代,中美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双边关系因无法达成共识而生成的颠簸和风波。德国《柏林观察》题为「未来:美国和中国」 的文章也表示,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刚刚卸任,美国干脆直接派了名「中国人」接替,白宫显然对加强与北京的关系怀有极大兴趣。但奥巴马政府想要的是「润滑」与中国的关系,而非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