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准备金工具不存在绝对上限,其应用和调整取决于很多因素,该工具主要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
同时,报告也表明,下一阶段,央行将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央行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和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多种因素推动下,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大。
央行称,当前大量资金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上升,加之前两年中国投资规模大幅度扩张,在建项目较多,总需求回升较快,推动全社会通胀预期增强,价格上行压力加大。
央行并预计,未来农产品、服务业领域中劳动力成本涨幅可能会明显超出其生产率增长,导致价格走升,资源性产品价格亦有待理顺,这些因素均有可能系统性地推高价格水平。
下一阶段,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另外,央行副行长易刚则表示,央行将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和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
易纲周二在清华大学发表讲话时称,外汇储备累积是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中国央行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能够通过发行央票以及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水平的方式冲销外汇累积产生的大约80%的流动性。
他另外表示,中国央行使用新发行的人民币购买大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汇,这造成货币供应量上升,并加剧了通胀压力。
他最后补充称,总体而言,他对中国控制流动性和通胀的能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