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宏)日本内阁府3月14日公布的2月份消费动向调查表明,由于资源与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预测今后一年物价上涨将超过五成,对物价上涨的警惕心理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而日本经济新闻4月22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受原材料涨价、工厂灾后产能下降等因素影响,日本约八成食品及日用品在震后一个月内价格上扬。
据当天发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食品等主要的40种物品中,有30个物品在震后一个月内价格明显上涨。在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因为工厂受灾及原材料不足,致使生产能力低下,导致纳豆涨价19%,盒装纸巾涨价16%,保存方便的方便面涨价13%,甚至连而一向浮动不大的鸡蛋价格也因茨城县灾后供货减少而上涨18%。在受灾严重的东北地区,有31种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其中鸡蛋上涨39%,方便面和纳豆均上涨28%,盒装纸巾上涨15%。
地震刚刚发生时,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内的超市里的大米、面包、鸡蛋、方便面、矿泉水、干电池、用于蓄水的塑料容器等都卖光了。目前,超市恢复了正常供货,也看不到加油站前有汽车排队。不过由于不能预见地震影响程度,除白菜一下子猛涨了4至5倍外,大多数蔬菜都涨价了。以往优惠价时10个卖100日元的鸡蛋涨了一倍,纳豆也涨价1至2倍,牛奶涨价2成。
这就是距离震源200多公里地区的现状。地震本身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但地震带来了一时恐慌情绪,令人抢购食品、电池、矿泉水等等。今后物流会恢复正常,但日本社会不得不直接面对是否应继续使用核电站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力。日本有些新式公寓完全使用电力,不需要煤气等明火,对老人和儿童比较安全。今夏的电力不足,导致电费又要上涨,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据悉,食品及日用品厂家原本有向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促销费”的惯例,商场和超市内“特价”活动常见。不过,灾后部分食品和日常用品紧俏,降价促销活动已踪迹难寻,原本常打“促销牌”的产品纷纷价格上涨,如日本消费者喜爱的纳豆、啤酒等产品。眼看快要进入夏季,日本各大啤酒厂商的生产能力难以短期内恢复到地震前水平,预计啤酒价格还可能上涨。有分析人士认为,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上升是灾后暂时供货不足所致,目前消费者控制家庭支出的趋势明显,市场需求不旺,物价上涨趋势能维持多久尚难定论。
另外,由于新车销量减少,二手车供应量也随之下降,加之受灾地区需求增加,二手车行情一路看涨,特别是二手小型车因油价上涨而走俏。二手丰田普锐斯比年初涨价12万日元,二手铃木奥拓则涨价6万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