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核辐射发生后的公众应急措施
日期: 2011/03/31 15:25
在发生核事故后,为避免公众成员发生严重的确定性效应(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而变化,例如骨髓的辐射损伤和放射性白内障),以及限制人群中随机性效应(效应的发生率随受照剂量而变化,无阈值,例如癌征发生),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采取干预措施总要付出代价,诸如封锁污染区的经济损失、食物短缺、撤离居民带来的混乱,以及非核辐射引起的伤亡等,所以在干预以前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对拟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否有正当理由进行分析,以使利益高于代价。
措施一:隐蔽
这是一项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当烟云通过时将房屋通气率降低或减少气载物质的吸入。烟云通过后则增加通气率,受到影响的人员可撤离。采取隐蔽措施时应对有关公众给予指导。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最初的烟云并没有通过最近的居民点Pripyat村,但撤离的道路已受到污染,所以风险和代价很小;但时间较少,特别是无计划的隐蔽,可引起社会、医学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会对不在家的成员下落感到担心,生产可能中断等。
措施二:服用碘片
服用碘片对吸入所致的放射性碘污染更有防护效果,对食入途径禁用污染食品的措施更有效。服用碘片后可使甲状腺暂时被稳定性碘所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沉积在此腺体内,但它对甲状腺以外的器官并不起保护作用。预先或同时一次服用,防护效果最佳(减少内照射剂量90%以上);稳定性碘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
措施三:撤离
撤离是最有效的一项防护措施,它也是各种防护措施中最困难的一项措施,组织不好易造成混乱;尤其对病人和年老者,交通事故是造成撤离人员伤亡的潜在因素。撤离的时机十分重要。但在事故早期作出决策较为困难,因为核设施的损毁情况难以作出确切估计,下风向地区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还不甚清楚。此时作出撤离的决策会带来风险,但是预先制订好应急计划可减少风险。
措施四:控制出入
其目的是防止沾染区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避免不必要人员进入沾染区,也减少交通事故。
措施五:人员除沾染
此措施简单易行,通常在体表去污后再进行剂量监测;此措施风险不大,但不应延误撤离。对有较重伤情的伤员,有时因急于护送,或伤情不允许而导致体表未良好去污即护送,可引起后阶段对卫生救治机构的辐射影响。
措施六:地区除沾染
一般采用水冲、抽吸或涂盖薄膜等方法。其困难之处是作业人员会受到外照射和吸入放射性微尘的危险,故应采取防护措施;其次是代价大,尤其是去污面积大时;大量废物处理也是个问题。
措施七:控制食品和饮水
释放到外界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牧草—动物—肉、乳食物链)转移到食品。在决定对已污染的食品和水禁用或限用前,应有监测数据和禁用标准(又称控制食品和水的导出干预水平,它是以干预水平为依据,按给定的代谢、剂量学模式推导出的以食品和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表示的量值)。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规定了20公里半径范围内农作物不准收割,130公里范围内农产品需作放射性污染检查。在事故后1周,将20公里范围内牲畜均宰杀废弃,20至30公里范围内约34000头牛撤离至100公里以外的农场。

公众如何防护核辐射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公众如何防护?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苏旭博士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答。
核电站事故有哪些危险因素?它会通过哪些途径危害人的健康?
苏旭:核电站事故在反应堆的堆芯损坏事故中,包含核裂变产物的混合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到外部。放射性铯和碘是危害身体健康的主要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人体造成危害,一是吸入被放射性烟云污染的空气;二是食入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水;三是皮肤吸引进入体内,这种影响比较小,而破损的皮肤要比正常的皮肤高好多倍。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
苏旭: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著风,也不能顺著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碘片(KI)能防辐射吗?它是如何防辐射的?应该服用多少量?
苏旭: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苏旭: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苏旭: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只要告诉有关人员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中医解读:
核辐射的基本防护原则
专家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非常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假如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非常注重,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假如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服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防止遭受核辐射相关措施的公告
3月15日上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事故,日本政府要求在该核电站周边20公里内居民撤离,30公里内居民不要外出。为确保中国在日公民安全,再次提醒中国在日公民及时收看日本官方发布的信息,听从当地政府安排及时撤离,并采取防护措施。具体提示如下:
一、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及时掌握日本政府发布的最新信息。
二、万一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时,根据当地政府的避难预警,及时、镇静、有序进行避难,携带适量必需品,不盲目行动。
三、户外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不要随便外出。
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中可能以气体状态泄漏,为防止因此受到辐射,在室内避难时不要打开门窗,也不要打开换气扇或者空调。
五、在室外或者移动过程中,应著长衣长裤,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且需带上口罩或用打湿的毛巾、手帕等掩住口鼻,防止“体内辐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13319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