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3日文章 原题:不要从后视镜中看日本(作者彼得·塔斯克)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刚刚发布了丰田汽车接连发生多起事故的调查报告。该局的一位官员得出结论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误踩了油门。”
别忘了,去年这个时候,丰田被迫召回了800万辆汽车。美国政界人士一片讨伐声。事故受害者的家人在国会听证会上慷慨陈词。丰田总裁乘飞机来到美国,亲自道歉。
媒体迅速把丰田的颓势与日本的衰落挂钩。如今看来,丰田根本没有出现颓势。对于日本衰落的问题,全球投资业界是否也做出了类似的错误判断?
几年来的流行做法是减少对日本的投资,增加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我们上一次因为对日本投资不足而蒙受损失是在2005年,对于变化无常的市场来说,已经恍如隔世。
从长期来看,日本20年的熊市耗尽了投资者的信心,制造了若干个破坏性的认识误区,而这些误区正是悲观态度的根源。不过,如果细加审视就会发现,日本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不可救药。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日本企业缺乏增长潜力。事实上,自从信息技术热潮在1999—2000年达到顶峰以来,东证指数的每股收益实现了200%的增长,比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股市业绩出色得多,只不过稍比上证指数逊色。
日本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停滞不前,但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环境的影响。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日本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最终将毁掉债券市场。事实上,日本20年来一直在迅速老龄化。在此期间,债券收益率没有增加,而是跌至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错,家庭储蓄率出现下降,但由于企业减少投资,所以企业部门的储蓄显著增加。因此,从整体来看,日本经济仍然呈现出储蓄盈余的态势。这种局面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欧洲和中国还处于老龄化初期,对这个问题更加缺乏应对措施。在日本,有超过20%的65岁以上人口还在工作。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这个比例不到4%。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日本实行严苛的企业监管。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改进的空间,但最近猛增的管理层收购和其他企业行动表明,变革即将发生,但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日本方式。
相比较而言,相信新兴市场传奇的投资者不得不接受,暧昧可疑的交易是经济常态的构成部分。
最后一个认识误区是全球信贷危机加快了日本的边缘化。不错,从本国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日本确实是个大输家。该国的产出下降了8%(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当中跌幅最大的国家),后来又收复了大约一半的失地。
然而,如果考虑到汇率因素,就会得出不同结论。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日元对美元升值33%,对英镑升值48%,对欧元升值35%。
与其他发达国家(而不是新兴世界)相比,日本的全球影响力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日元安全可靠,企业和投资者以日元获得的利润具有了比以往更高的价值。
考虑到上述所有因素,为什么日本股市长期以来表现得如此差劲?答案很简单。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期,日本股票价格严重虚高,比2000年的美国股市和2007年的上海股市更甚。
泡沫破裂的过程给企业造成惨重损失,直到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才恢复元气。
如今,日本股市不再虚高,股价处于正常水平或者非常低廉(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衡量标准)。投资者不要再看后视镜了,要避免误踩油门。 来源新华国际)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刚刚发布了丰田汽车接连发生多起事故的调查报告。该局的一位官员得出结论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误踩了油门。”
别忘了,去年这个时候,丰田被迫召回了800万辆汽车。美国政界人士一片讨伐声。事故受害者的家人在国会听证会上慷慨陈词。丰田总裁乘飞机来到美国,亲自道歉。
媒体迅速把丰田的颓势与日本的衰落挂钩。如今看来,丰田根本没有出现颓势。对于日本衰落的问题,全球投资业界是否也做出了类似的错误判断?
几年来的流行做法是减少对日本的投资,增加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我们上一次因为对日本投资不足而蒙受损失是在2005年,对于变化无常的市场来说,已经恍如隔世。
从长期来看,日本20年的熊市耗尽了投资者的信心,制造了若干个破坏性的认识误区,而这些误区正是悲观态度的根源。不过,如果细加审视就会发现,日本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不可救药。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日本企业缺乏增长潜力。事实上,自从信息技术热潮在1999—2000年达到顶峰以来,东证指数的每股收益实现了200%的增长,比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股市业绩出色得多,只不过稍比上证指数逊色。
日本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停滞不前,但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环境的影响。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日本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最终将毁掉债券市场。事实上,日本20年来一直在迅速老龄化。在此期间,债券收益率没有增加,而是跌至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错,家庭储蓄率出现下降,但由于企业减少投资,所以企业部门的储蓄显著增加。因此,从整体来看,日本经济仍然呈现出储蓄盈余的态势。这种局面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欧洲和中国还处于老龄化初期,对这个问题更加缺乏应对措施。在日本,有超过20%的65岁以上人口还在工作。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这个比例不到4%。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日本实行严苛的企业监管。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改进的空间,但最近猛增的管理层收购和其他企业行动表明,变革即将发生,但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日本方式。
相比较而言,相信新兴市场传奇的投资者不得不接受,暧昧可疑的交易是经济常态的构成部分。
最后一个认识误区是全球信贷危机加快了日本的边缘化。不错,从本国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日本确实是个大输家。该国的产出下降了8%(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当中跌幅最大的国家),后来又收复了大约一半的失地。
然而,如果考虑到汇率因素,就会得出不同结论。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日元对美元升值33%,对英镑升值48%,对欧元升值35%。
与其他发达国家(而不是新兴世界)相比,日本的全球影响力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日元安全可靠,企业和投资者以日元获得的利润具有了比以往更高的价值。
考虑到上述所有因素,为什么日本股市长期以来表现得如此差劲?答案很简单。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期,日本股票价格严重虚高,比2000年的美国股市和2007年的上海股市更甚。
泡沫破裂的过程给企业造成惨重损失,直到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才恢复元气。
如今,日本股市不再虚高,股价处于正常水平或者非常低廉(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衡量标准)。投资者不要再看后视镜了,要避免误踩油门。 来源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