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林阳吉
去北京出差,上司是第一次到中国,知道我对中国历史有兴趣,非拉我一起参观故宫。这年头谁还参观故宫!这跟在天安门广场前照相不一回事么?再说我给他安排了年轻的女翻译,还不饶我啊!
本来想在这空出来的观光时间里做点私人小事,但上司的“盛情难却”,加之也有十余年都没来故宫,无奈陪上司一起逛了。
来到这紫禁城内,看著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间雕梁画栋的宫阙,可是比我那几十平米的兔子窝豁亮。在这里做皇帝,有定夺生杀大权,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乾隆皇帝坐在太和殿上,涂鸦歪诗几百首,附庸风雅,想想他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我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谁知做皇上也有做得不开心的,岂但不开心,居然皇上自己拔出宝剑,当场杀死了老婆孩子,在杀女儿时,他长叹道: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呢?然后,他带著一个老太监登上了煤山,找了一颗老歪脖树,叹了口气,恨恨地上吊自杀了。想来,皇上在临死之时一定会不甘心地发问:为什么我的励精图治换来的却是亡国之悲与自缢之痛?
于是,他用衣带草草地写好遗书,遗书中说,朕不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连倾国倾城的美女陈圆圆都不爱,愣是赏给了没良心的吴三桂。朕勤勉辛劳,励精图治。朕不是亡国之君,然皆是褚臣误朕,皆是亡国之臣也。看到他说不爱陈圆圆,我咽了一大口韦小宝式的唾涎。
做皇上做得没有乐趣,不仅没有乐趣,竟是心理上过早地衰老。皇上在许多场合说他老了,不久于人世了,甚至说已收到上帝的请帖。皇上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偏食的、起居不正常的、不相信科学、不相信医生而且反对吃药的怪人,他活了八十多岁,寿不可谓不长,可是衰病晚年便毫无乐趣可言了。
还有做皇上做得不快活的,岂但不快活,居然生不如死,做得连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老婆也都保不住,让他老娘给沈井了。
和上司,翻译一行来到宁寿宫珍妃井,我抚摸井栏,遥想当年珍妃沈井,出自姑嫉。杨玉环之死,由于兵骄。以贵妃比珍妃,珍妃更凄惨,光绪回銮,追封精卫。然则马前井底,孰较恩荣;华清瀛台,谁果薄幸?恐犹是千秋一公案也。
“珍妃沈于井”,《清史稿》后妃列传不予曲违。此五字实乃春秋笔法也。对光绪廿七年“珍妃从亡不及,投井殉国”之堂堂谕旨的直接否定。不可不谓特笔也!
珍妃沈井,是否自裁,还是逼死?如系逼死,下手何人?光绪皇帝当时曾否在场?各说法均有出入。宫闱隐事,最难传真,此仅一例。有谓珍妃之死,出于自裁者。有《慈禧轶事》说珍妃之死,由于崔玉桂者,谓由内监私缚,投之于井,以嫁祸于太后。崔玉桂为当时之二总管,地位仅次于李莲英,众恶所归,故外论皆指崔玉桂为下手之人。《德宗遗事》中,于此更有如下之载:
外兵逼宫,太后将奔,先命诸阉掷珍妃井中。诸阉皆不敢行。
二总管崔玉桂说:“都是松小子。瞧我的!”
于是崔玉桂拉珍妃至井口。珍妃跪地。求一见老佛爷之面而死。
玉桂曰:“没那些说的。”一脚踢之入井,又下以石。辛丑回銮,光绪皇帝始知之。
《小三吾亭随笔》则谓崔玉桂外,尚有王太监,亦有李莲英。今将唐太监,及景善日记关于此事记载,并录于下,以供东洋镜读者之校证:
唐太监冠卿云: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总管崔玉桂率快枪队四十人守宫门。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憩,突见太后自内出,身后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和轩,遂驱前扶持。及至乐寿宫右,太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启曰:“老佛爷何处去?”太后曰:“汝勿问,随予行可也。”及抵角门转弯处,太后随曰:“汝可在颐和轩厅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勿恤。”
予方骇异,见崔玉桂来,扶太后出角门西去。……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
太后曰:“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
继语言低微;喃喃莫辨。忽太后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吗?”
珍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
太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著我们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珍妃叩头哀恳,太后呼崔玉桂。崔玉桂谓妃曰:“请主子遵旨吧。”
珍妃曰:“汝也来逼我耶!”
崔玉桂曰:“主子下去,我也下去。”
珍妃怒曰:“汝不配!”
旋又闻太后呼曰:“把她推下去!”即闻挣扭之声。俄砰然一声,珍妃坠井矣。
(未完待续)
去北京出差,上司是第一次到中国,知道我对中国历史有兴趣,非拉我一起参观故宫。这年头谁还参观故宫!这跟在天安门广场前照相不一回事么?再说我给他安排了年轻的女翻译,还不饶我啊!
本来想在这空出来的观光时间里做点私人小事,但上司的“盛情难却”,加之也有十余年都没来故宫,无奈陪上司一起逛了。
来到这紫禁城内,看著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间雕梁画栋的宫阙,可是比我那几十平米的兔子窝豁亮。在这里做皇帝,有定夺生杀大权,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乾隆皇帝坐在太和殿上,涂鸦歪诗几百首,附庸风雅,想想他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我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谁知做皇上也有做得不开心的,岂但不开心,居然皇上自己拔出宝剑,当场杀死了老婆孩子,在杀女儿时,他长叹道: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呢?然后,他带著一个老太监登上了煤山,找了一颗老歪脖树,叹了口气,恨恨地上吊自杀了。想来,皇上在临死之时一定会不甘心地发问:为什么我的励精图治换来的却是亡国之悲与自缢之痛?
于是,他用衣带草草地写好遗书,遗书中说,朕不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连倾国倾城的美女陈圆圆都不爱,愣是赏给了没良心的吴三桂。朕勤勉辛劳,励精图治。朕不是亡国之君,然皆是褚臣误朕,皆是亡国之臣也。看到他说不爱陈圆圆,我咽了一大口韦小宝式的唾涎。
做皇上做得没有乐趣,不仅没有乐趣,竟是心理上过早地衰老。皇上在许多场合说他老了,不久于人世了,甚至说已收到上帝的请帖。皇上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偏食的、起居不正常的、不相信科学、不相信医生而且反对吃药的怪人,他活了八十多岁,寿不可谓不长,可是衰病晚年便毫无乐趣可言了。
还有做皇上做得不快活的,岂但不快活,居然生不如死,做得连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老婆也都保不住,让他老娘给沈井了。
和上司,翻译一行来到宁寿宫珍妃井,我抚摸井栏,遥想当年珍妃沈井,出自姑嫉。杨玉环之死,由于兵骄。以贵妃比珍妃,珍妃更凄惨,光绪回銮,追封精卫。然则马前井底,孰较恩荣;华清瀛台,谁果薄幸?恐犹是千秋一公案也。
“珍妃沈于井”,《清史稿》后妃列传不予曲违。此五字实乃春秋笔法也。对光绪廿七年“珍妃从亡不及,投井殉国”之堂堂谕旨的直接否定。不可不谓特笔也!
珍妃沈井,是否自裁,还是逼死?如系逼死,下手何人?光绪皇帝当时曾否在场?各说法均有出入。宫闱隐事,最难传真,此仅一例。有谓珍妃之死,出于自裁者。有《慈禧轶事》说珍妃之死,由于崔玉桂者,谓由内监私缚,投之于井,以嫁祸于太后。崔玉桂为当时之二总管,地位仅次于李莲英,众恶所归,故外论皆指崔玉桂为下手之人。《德宗遗事》中,于此更有如下之载:
外兵逼宫,太后将奔,先命诸阉掷珍妃井中。诸阉皆不敢行。
二总管崔玉桂说:“都是松小子。瞧我的!”
于是崔玉桂拉珍妃至井口。珍妃跪地。求一见老佛爷之面而死。
玉桂曰:“没那些说的。”一脚踢之入井,又下以石。辛丑回銮,光绪皇帝始知之。
《小三吾亭随笔》则谓崔玉桂外,尚有王太监,亦有李莲英。今将唐太监,及景善日记关于此事记载,并录于下,以供东洋镜读者之校证:
唐太监冠卿云: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总管崔玉桂率快枪队四十人守宫门。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憩,突见太后自内出,身后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和轩,遂驱前扶持。及至乐寿宫右,太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启曰:“老佛爷何处去?”太后曰:“汝勿问,随予行可也。”及抵角门转弯处,太后随曰:“汝可在颐和轩厅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勿恤。”
予方骇异,见崔玉桂来,扶太后出角门西去。……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
太后曰:“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
继语言低微;喃喃莫辨。忽太后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吗?”
珍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
太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著我们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珍妃叩头哀恳,太后呼崔玉桂。崔玉桂谓妃曰:“请主子遵旨吧。”
珍妃曰:“汝也来逼我耶!”
崔玉桂曰:“主子下去,我也下去。”
珍妃怒曰:“汝不配!”
旋又闻太后呼曰:“把她推下去!”即闻挣扭之声。俄砰然一声,珍妃坠井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