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虎妈”育子方式掀中西教育大论战
最近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虎妈)成了美国最具争议的人物。她出版的新书《虎母战歌》回顾了自己“惩罚加辱骂”的极端教育方式,在被美国媒体摘录后,中美教育差别成为全美各家餐桌上的话题,这本书也成为了很多书评专栏的热议话题。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著《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何谓虎妈?蔡美儿属虎,在她看来,虎代表著“强大、权威和凝聚力”,能够获得他人的“恐惧与尊重”,因此蔡美儿自称“虎妈妈”。不过坊间也有异议,认为虎妈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悍母。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蔡美儿确实很强悍,例如,她给女儿制定的十大家规:1、不准夜不归宿;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7、不准有科目低于A;8、除了体育与戏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一旦违反或达不到家规要求,女儿就会被骂作垃圾,不能吃饭。
但恰恰是她的这种让美国妈妈们觉得“残酷、摧残孩子自尊心”的家规,让她认为自己培育了两个卓尔不凡的女儿。又一次印证了“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一些启发?欢迎读者来信来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
TEL:03-5434-3177
FAX:03-5434-3055
Email:lichunyan281@gmail.com
英媒评价:
中国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就有意无意地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不过,这并非美媒第一次为了中国教育而紧张。2010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学生取得了所有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这让美国坐不住了。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讨论升级教育上升到经济
《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糟糕得出奇,经济增长2.6%,失业率却能高到9%;而中国却有10%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500多亿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德国媒体也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受到关注,不是美国害怕中国崛起,这场争论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结称,现在美国流行著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文章奉劝美国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的比较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并不合适。
虎妈澄清书评断章取义
随著论战日渐激烈,风口浪尖上的蔡美儿日前澄清,引发论战的书摘是断章取义。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纽约时报》认为,这其实是她已经招架不住批评,从最初的立场上被迫后退。
综合反应
中国妈妈担心“被代表”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
反思教育子女应中西合璧
针对美国媒体一窝蜂似的指责,《新闻周刊》则著力安抚著美国母亲们,报道称,即便虎妈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分数高,也并不意味著这个国家经济更强大、国民更有创造性、社会更胜一筹。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而且,如果有条件,虎妈们还是会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哈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虎妈妈的战歌》引发中美教育大PK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近日,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妈的战歌》部分内容经《华尔街日报》刊载后,关于“中国妈妈”“悍母”式教育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掀起一场有关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仅《华尔街日报》网页上就有近7000条评论,Facebook网站上更是出现了10万余条评论。
究竟“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多强悍,竟会引无数美国人竞折腰?《华尔街日报》日前一则“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标题过于招摇的书评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这位严厉的妈妈自称“虎妈妈”,一语双关,她生于1962年,属虎,而“虎”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她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奉行“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我吃盐比你吃米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之类的观点。她还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在其严格督导下,两个未成年女儿在同龄人中果然出类拔萃:大女儿成功步入卡内基大厅表演钢琴,小女儿也成绩优异。蔡美儿将女儿的成功归因于其作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
“蔡美儿现象”之所以受关注,她自身的成功背景也是原因之一。蔡美儿是菲律宾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她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文科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把父母教育她的那一套所谓的“中国妈妈”式教育方式完全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希望把女儿培养成跟自己一样或更加成功的人。她对女儿实施的严厉家教与美国主流教育观所强调的尊重、民主、鼓励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另类且极端的观点一出,便在全美掀起一场反思育儿观的热潮。据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中国妈妈”曾是一个贬义词
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其实早在2009年4月,美国《侨报》副总编辑乔磊《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博文,就带来不小的轰动。文中指出,美国“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中国妈妈”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感到委屈”。
在美国的华人圈中,迫于竞争的异常激烈,华裔移民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才能跻身美国的精英阶层,于是在美国的“中国妈妈”们迫于无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
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尤其是内地二三线城市,妈妈们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也不佳,甚至是“恐怖”。孩子们调侃道: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著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却变成凶猛的“母老虎”?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一线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妈妈们也把目光投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地反省自身。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在刊登了《虎妈妈的战歌》书评之后两天也发表了“中国父母教子观念发生转变”一文,文章指出:“鼓励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书籍开始越来越受欢迎,而非仅仅专注于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些书反映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长型城市。”此文列举了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的基本育儿书籍,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等。
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上的100多条评论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网友坚决反对蔡美儿极端的育儿方式,其中不乏辛辣的点评:“用欣赏和陪伴,帮助孩子努力付出追求成功;用鞭子和惩罚,迫使孩子惧怕失败唯有成功。对冷酷无能的家长来说自然喜欢第二种。”“这样的母亲大概就是极度自负却缺乏人生成就感的人吧,只能在自己女儿身上找安慰了。虽然中国过去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在慢慢变化,而且大多数家长制定的规则也没有如文中这位母亲一样如此缺乏弹性。”
复苏中的美国需要“虎妈”?
《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
文化碰撞总能引发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多年来,很多中国父母在借鉴西方式教育子女的方法,而《虎妈妈的战歌》所引爆的中美教育观大讨论,也让不少西方人开始审视中国式教育方式,并反思自身。蔡美儿后来在《华尔街日报》上答读者问中也指出:“教育子女没有简单的公式,也没有正确的方法。我能想到的最佳的实用方法是,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应该是首要的,无论你来自什么文化背景。节选部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点,我的书其实并不是一本父母指南,而是一本回忆录,是我的家庭在两种文化中经历的故事,是我如何最终作为一名母亲。书中相当一部分讲的都是我的小女儿13岁开始叛逆后,我做出的放弃严格的‘中国式’教育方式的决定。”
“中国妈妈”的“悍母”式教育为何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媒体有评论认为,中国力量的崛起让西方人开始反省自己,而教育方式的不同也许是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更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家长严厉的教育方式和竞争意识同美国家长“温吞水”一般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家长们继续纵容自己的孩子,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就一直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否则要落后给中国学生。前不久的PISA成绩公布,上海学生位列第一,美国则在二三十名开外,更加重了美国社会对宽松教育的忧虑,在此背景下,蔡美儿代表美国精英阶层给美国民众扔出的一颗“严格家教”的重磅炸弹,引起极高关注度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家庭教育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因此教育方式也不可以完全复制,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家庭教育的个性比学校的办学个性更重要。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同家庭可以采取适合其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可简单地拷贝其他家庭的做法。”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美两国都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掌握,而中国人则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美国人惊叹于中国培养出的工程师之多,中国人却在纳闷自己工程师多如牛毛,为何无一结缘诺贝尔奖……美国《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教育的差异比较已经从过去的单向比较演变为当前的双向比较,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
最近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虎妈)成了美国最具争议的人物。她出版的新书《虎母战歌》回顾了自己“惩罚加辱骂”的极端教育方式,在被美国媒体摘录后,中美教育差别成为全美各家餐桌上的话题,这本书也成为了很多书评专栏的热议话题。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著《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何谓虎妈?蔡美儿属虎,在她看来,虎代表著“强大、权威和凝聚力”,能够获得他人的“恐惧与尊重”,因此蔡美儿自称“虎妈妈”。不过坊间也有异议,认为虎妈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悍母。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蔡美儿确实很强悍,例如,她给女儿制定的十大家规:1、不准夜不归宿;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7、不准有科目低于A;8、除了体育与戏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一旦违反或达不到家规要求,女儿就会被骂作垃圾,不能吃饭。
但恰恰是她的这种让美国妈妈们觉得“残酷、摧残孩子自尊心”的家规,让她认为自己培育了两个卓尔不凡的女儿。又一次印证了“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一些启发?欢迎读者来信来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
TEL:03-5434-3177
FAX:03-5434-3055
Email:lichunyan281@gmail.com
英媒评价:
中国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就有意无意地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不过,这并非美媒第一次为了中国教育而紧张。2010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学生取得了所有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这让美国坐不住了。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讨论升级教育上升到经济
《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糟糕得出奇,经济增长2.6%,失业率却能高到9%;而中国却有10%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500多亿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德国媒体也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受到关注,不是美国害怕中国崛起,这场争论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结称,现在美国流行著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文章奉劝美国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的比较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并不合适。
虎妈澄清书评断章取义
随著论战日渐激烈,风口浪尖上的蔡美儿日前澄清,引发论战的书摘是断章取义。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纽约时报》认为,这其实是她已经招架不住批评,从最初的立场上被迫后退。
综合反应
中国妈妈担心“被代表”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
反思教育子女应中西合璧
针对美国媒体一窝蜂似的指责,《新闻周刊》则著力安抚著美国母亲们,报道称,即便虎妈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分数高,也并不意味著这个国家经济更强大、国民更有创造性、社会更胜一筹。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而且,如果有条件,虎妈们还是会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哈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虎妈妈的战歌》引发中美教育大PK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近日,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妈的战歌》部分内容经《华尔街日报》刊载后,关于“中国妈妈”“悍母”式教育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掀起一场有关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仅《华尔街日报》网页上就有近7000条评论,Facebook网站上更是出现了10万余条评论。
究竟“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多强悍,竟会引无数美国人竞折腰?《华尔街日报》日前一则“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标题过于招摇的书评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这位严厉的妈妈自称“虎妈妈”,一语双关,她生于1962年,属虎,而“虎”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她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奉行“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我吃盐比你吃米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之类的观点。她还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在其严格督导下,两个未成年女儿在同龄人中果然出类拔萃:大女儿成功步入卡内基大厅表演钢琴,小女儿也成绩优异。蔡美儿将女儿的成功归因于其作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
“蔡美儿现象”之所以受关注,她自身的成功背景也是原因之一。蔡美儿是菲律宾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她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文科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把父母教育她的那一套所谓的“中国妈妈”式教育方式完全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希望把女儿培养成跟自己一样或更加成功的人。她对女儿实施的严厉家教与美国主流教育观所强调的尊重、民主、鼓励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另类且极端的观点一出,便在全美掀起一场反思育儿观的热潮。据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中国妈妈”曾是一个贬义词
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其实早在2009年4月,美国《侨报》副总编辑乔磊《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博文,就带来不小的轰动。文中指出,美国“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中国妈妈”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感到委屈”。
在美国的华人圈中,迫于竞争的异常激烈,华裔移民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才能跻身美国的精英阶层,于是在美国的“中国妈妈”们迫于无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
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尤其是内地二三线城市,妈妈们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也不佳,甚至是“恐怖”。孩子们调侃道: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著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却变成凶猛的“母老虎”?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一线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妈妈们也把目光投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地反省自身。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在刊登了《虎妈妈的战歌》书评之后两天也发表了“中国父母教子观念发生转变”一文,文章指出:“鼓励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书籍开始越来越受欢迎,而非仅仅专注于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些书反映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长型城市。”此文列举了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的基本育儿书籍,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等。
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上的100多条评论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网友坚决反对蔡美儿极端的育儿方式,其中不乏辛辣的点评:“用欣赏和陪伴,帮助孩子努力付出追求成功;用鞭子和惩罚,迫使孩子惧怕失败唯有成功。对冷酷无能的家长来说自然喜欢第二种。”“这样的母亲大概就是极度自负却缺乏人生成就感的人吧,只能在自己女儿身上找安慰了。虽然中国过去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在慢慢变化,而且大多数家长制定的规则也没有如文中这位母亲一样如此缺乏弹性。”
复苏中的美国需要“虎妈”?
《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
文化碰撞总能引发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多年来,很多中国父母在借鉴西方式教育子女的方法,而《虎妈妈的战歌》所引爆的中美教育观大讨论,也让不少西方人开始审视中国式教育方式,并反思自身。蔡美儿后来在《华尔街日报》上答读者问中也指出:“教育子女没有简单的公式,也没有正确的方法。我能想到的最佳的实用方法是,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应该是首要的,无论你来自什么文化背景。节选部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点,我的书其实并不是一本父母指南,而是一本回忆录,是我的家庭在两种文化中经历的故事,是我如何最终作为一名母亲。书中相当一部分讲的都是我的小女儿13岁开始叛逆后,我做出的放弃严格的‘中国式’教育方式的决定。”
“中国妈妈”的“悍母”式教育为何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媒体有评论认为,中国力量的崛起让西方人开始反省自己,而教育方式的不同也许是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更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家长严厉的教育方式和竞争意识同美国家长“温吞水”一般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家长们继续纵容自己的孩子,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就一直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否则要落后给中国学生。前不久的PISA成绩公布,上海学生位列第一,美国则在二三十名开外,更加重了美国社会对宽松教育的忧虑,在此背景下,蔡美儿代表美国精英阶层给美国民众扔出的一颗“严格家教”的重磅炸弹,引起极高关注度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家庭教育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因此教育方式也不可以完全复制,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家庭教育的个性比学校的办学个性更重要。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同家庭可以采取适合其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可简单地拷贝其他家庭的做法。”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美两国都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掌握,而中国人则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美国人惊叹于中国培养出的工程师之多,中国人却在纳闷自己工程师多如牛毛,为何无一结缘诺贝尔奖……美国《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教育的差异比较已经从过去的单向比较演变为当前的双向比较,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