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央行加息确认“通胀依然首要问题”
日期: 2011/02/09 13:42
【摘要】: 新春伊始央行加息,印证了此前各方预期的一季度“二率齐动”的政策预期。同时,亦可进一步确认:通胀依然是我国经济中的首要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8日晚间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五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6.60%。这是央行今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也是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央行曾于去年10月份和12月份两次上调利率。

新春伊始央行加息,印证了此前各方预期的一季度“二率齐动”的政策预期。同时,亦可进一步确认:通胀依然是我国经济中的首要问题。对于此次加息,各方专家亦进行了相关解读。

通胀依然是中国经济中的首要问题

1月6日央行召开的“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勾画了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执行思路。央行表示,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会议提出,稳物价是央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央行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会议明确,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从国内来看,国家统计局1月24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中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蔬菜价格涨势最猛,与上旬相比,个别品种涨幅接近20%。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1月统计数据显示,食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并创5年来的历史新高;春节前后,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商务部1月27日发布的商务预报显示,农产品价格连续5周保持上涨态势,12种蔬菜价格涨幅均超一成,1月17日至23日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6%,预计后期大米零售价格仍将小幅上涨。节日的旺盛消费需求推高了食用农产品价格,并会影响到其他食品价格;此外,雨雪冰冻天气还会影响交通,给南方蔬菜北运带来困难。与此同时,我国北方七省持续干旱,而它们又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供应的减少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供给形势更为严峻。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正遭受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小麦等粮食的减产已成定局。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亚小麦收割的季节,大量的雨水将造成小麦的减产,据预测,洪水将造成澳大利亚小麦减产一半。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峰值,为粮农组织1990年开始统计全球食品价格以来最高。粮农组织表示,当前全球食品价格形势严峻,未来数月食品价格有可能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低收入缺粮国需要特别受到关注。经济分析师预计,食品价格高位将持续数月。联合国官员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除肉类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食品价格1月均大幅上扬。谷物价格指数升至245,与去年12月相比上升3个百分点;食用油价格指数上升5.6个百分点,至278,接近2008年6月最高点;乳制品价格指数上升6.2个百分点,至221,显示全球乳制品需求强劲;供应不足进一步抬高国际糖价,糖价指数上涨5.4个百分点,至420。粮农组织经济学家阿卜杜勒礼萨?阿巴西安说,食品价格高企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各国,尤其是低收入粮食短缺国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今后可能面临粮食进口资金不足。而最近数月,全球多地频发暴风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多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间接推高全球食品价格。强飓风“雅思”正在澳大利亚肆虐,严重破坏昆士兰州甘蔗产区。预计甘蔗产区一半作物受损,影响澳大利亚今年甘蔗出口。市场担忧业已显现,全球糖价飙升至30年来最高位。美国中西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近期遭遇严寒暴雪,部分区域积雪51厘米,严重影响冬小麦生长。畜牧业遭受损失。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去年下半年遭遇洪水,棕榈种植业受挫。国际市场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眼下攀升至3年来最高水平。一些食品企业巨头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抵消原材料涨价所致成本上升。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此前表示,全球将面临新一轮包括食品价格且范围更广的商品价格上涨。德国德卡银行经济学家雅尼?许布纳预计,食品价格飞涨助推通货膨胀,可能会促使多个国家提高利率,继而拖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在2010年农产品良好表现以及全球农产品供求相对偏紧的支撑下,最近的极端天气将提升人们对农产品涨价预期,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涨价的导火索。

在国内外形势的综合作用下,多家机构预计,1月份CPI同比将高企,预测区间多在5.4%-6%之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PMI将回升0.5个百分点达到54.4%,出口和进口也将在去年12月份基础上回升大约2个百分点;同时,预计PPI微幅反弹0.1个百分点至6.0%,但CPI则会大幅反弹0.7%至5.3%,将再度创出新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强劲、劳动力与资源品价格上涨、国内流动性依然宽裕、美元持续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将较大,预计部分月份CPI同比涨幅甚至可能突破6%。东方证券27日发布研报表示,预估1月份食品类CPI环比上涨约 5.5%,非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约0.27%,由此预计1月份CPI环比达2.0%左右,同比或升至6%。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1月份CPI 可能升至5.5%左右。美国银行及美林银行陆挺表示,由于南方冰冻天气及春节期间需求大增的影响,1月份食品价格高涨,受此影响1月份CPI将同比增长 5.4%,而PPI也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预计自去年12月份的5.9%大幅升高。

从全球范围看,通胀来势汹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2011年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将有9600亿美元,2012年将扩大到1.04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入阻击大军,匈牙利及以色列央行1月24日宣布上调基准利率,印度央行也在1月25日采取同样措施。此外,多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陆续出台价格上限、出口禁令和打击商品投机的法规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控制食品价格,防止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节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将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货币工具使用方面,将继续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当前通胀水平依然高于许多市场人士的预期。通胀率可能仍将进一步上扬,应对此保持警惕。

故由于通胀依然是我国经济中的首要问题,而随着预期1月CPI再次冲高,此次加息也在情理之中。
各方专家解读央行加息

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此次加息意味着春节“鞭炮”中政府仍不忘对物价问题的警惕,对房市调控方向的坚定不移,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干劲”吹降温之风。

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央行此次加息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调整通胀预期,因为春节期间物价上涨比较快,估计即将公布一月份 CPI可能会比较高,加息能有效调整通胀预期;体现了央行各种货币政策交替进行的原则,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和加息等政策根据市场情况灵活使用;体现了央行渐进式调节的步骤,一步步来,不至于过猛。对于市场影响,李稻葵表示央行政策调整会有所把握,此次加息对股市影响微乎其微,同时对上市银行影响也不会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此次加息印证了此前一直预期的一季度“三率启动”的政策预期,应当是对一月份信贷增长可能依然较快、一月份物价可能因为气候因素和春节因素等创出新高、境外商品价格近期持续上涨等的必然政策反映。从目前的趋势看,一二月份可能是全年物价的高点,相应地包括房地产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的调控力度也是全年最严厉的时期,现在全年的紧缩政策框架已经基本明朗,随着物价压力的逐步降低,紧缩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力度会减弱,同时PMI等开始回落,也显示物价在总需求推动下持续攀升的动力不足。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这次加息是意料之中的,现在看来,央行的动作还是以小步多动为主,不愿意选择一次性大幅调整,仍然选择老的做法。他认为从央行三次加息的举动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后期还有加息动作。

经济学家许小年表示今年会有多次加息,原因是CPI绝对不止目前的3.3%的水平,通胀要比统计出来的严重的多。他指出现在加息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加息,应该在通胀出现苗头的时候。他说,目前通胀已经很严重,如果是统计局公布的去年3.3%左右的水平的话,根本就没有必要加息。

央行货币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表示这次加息是符合规律和预期的,央行不会也绝不应当放弃利率这种价格手段,虽然上调0.25个百分点,但依然存于负利率状态,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存在再次加息的可能。景学成认为,目前政府多动用行政手段,例如限购等来强行压制,这很难有实质性效果,也是压不住的。对于未来一季度 CPI走势,景学成表示很大可能会在4%以上运行。

经济学家汤敏表示,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还是比较严峻的,并且长期的负利率对压制通胀是不利的。他认为,温家宝总理指出“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加息便是其中措施之一。对于未来央行政策,汤敏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后期加息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为目前仍然是负利率。但是,加息幅度不会太大,会一步步来。

汤敏分析指出,对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两者的选择,政府更加重视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但是加息等手段对经济影响不会很大,他预计中国2011年GDP增速在9.5%左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贺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是在预料之中,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胀和控制流动性,未来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他认为,双节期间,物价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在去年12月份,政府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抑制物价,现在有可能存在价格反弹。从国际环境上来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走高,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所以,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胀。另外,此次加息也会抑制流动性过剩。对银行系统来说,春节之后可能会迎来放贷的高峰期,大量资金流向社会。加息可以抑制流动性过剩。此次加息客观上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最后,贺强表示,需要继续观察经济走势,若二季度物价继续上涨,不排除继续加息。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不赞同此次加息的时机选择,她表示目前一月份的CPI数据尚未发布,只是说预期会很高,现在加息等于说央行认同了这种看法。其次,美国财政部今日公布的报告指出,没有将中国列入货币汇率操纵国,不过,报告在肯定中国所作的努力的同时,也声称迄今为止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不足,中国需进一步加快升值步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依然很大,央行加息将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表示,此次央行加息主要是想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是控制通胀,第二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此次加息,将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达到控制通胀的目标。他还认为,此次加息,从逻辑上来说,是在预期之内的。对于未来是否还会加息,他表示有此种可能。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央行此时加息符合预期,估计存款准备金率2月底或3月初还会调整。由于加息的节奏很不好把握,目前央行的节奏是两个月一次,她认为上半年会加息三次,前提是有加息的必要。加息的大环境基于流动性的管理和经济的过热程度,加息是控制经济偏热的手段和房地产调控的手段。此次加息仍然是对称加息,对此左小蕾表示,银行根据信贷风险市场化调整利率还做不到,银行收益还是主要来自于利差收入,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还是以对称加息为主流。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工具,左小蕾预测,上调存准率是一个动态的调整,目前流动性还是在合理的范围里,但估计在2月底3月初还会调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本次加息符合预期,考虑到经济增长依然强劲、1月份CPI可能再创新高、房地产环比继续上涨、政策对稳定物价的高度重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兴业银行预计,2月份将再度加息。鲁政委认为,本次加息将是存、贷款利率大致等幅上调。这种调整,有利于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抑制原本具有多种融资渠道的大中型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度占用,使得宝贵的信贷额度能够用来更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他认为,加息无法替代准备金率的上调,预计 2月份仍可能继续上调1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鲁政委继续维持此前做出的“第一季度将平均每月上调一次准备金率”的预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表示,此时加息并不意外,之前市场已经有了央行在春节前后加息的预期,主要是因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比较大,这是央行此时加息的根本原因。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加息体现了央行调控的前瞻性灵活和针对性。虽然1月份的CPI还没有公布,但央行在春节刚过这一节点上加息,说明1月份CPI同比涨幅一定比去年12月份要高。此外,今年头两个季度我国物价上行压力会比较大,此时加息也是为了给全年物价调控打下坚实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分析指出,上半年防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目前全球粮价快速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情况好于预期,将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二是国内1、2月份的CPI可能因为气候因素和春节因素等创出新高;三是1月份信贷增长可能依然较快。综合这些因素,选择这个时点加息并不突然,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丁志杰指出,此次加息的特点是不对称加息,即一年期之外其他期限存款加息幅度高于贷款,对于降低货币流动性、缓解“负利率”程度、保持资产价格稳定特别是房市、股市的稳定,有着积极意义。此次加息,5年期以上贷款加息20个点,与其他期限贷款相比,加息幅度相对较小。丁志杰认为,5年期以上贷款主要是居民购房贷款。央行选择这种“不对称”式加息减轻了居民房贷负担,目的在于配合节前“楼市新政”,稳定住房消费预期,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3162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