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今年的中日关系平稳、顺利!”很多日本友人给记者寄来的贺年卡中,都有这样一句祝福。但日本媒体、专家的预测却没有这般乐观。
“日中撞船事件、日本GDP被中国赶超、日本决定加强西南防卫”入选日本共同网2010年日中关系十大热闻。这些关键词也成了日媒预测2011年日中关系的线索。
日媒对华评估两极分化
今年的日本大报社论都写了什么?元旦在日本人认为最重要、最喜庆,通读这些元旦社论,不仅不会增添喜气,可能反而会“添堵”。
“怎么觉得这开年开得这么心情沉重呢。”“国土四周波渐起,风浪随时可来袭。日本丸的舵手还没准备好。照此下去,日本不仅随波逐流,甚至有沉没危险。”这两句分别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两大报元旦社论的开场白。
让报人们担忧的,是政权更替以来民主党的不佳表现,和复苏遥远的日本经济。但是对中国的态度,两家可是截然不同。
《朝日》把中国当成了曙光,“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正在越来越富裕。在我们周围,今后日本产品的回头客将激增。这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机会吗?今后,我们必须减少贸易壁垒、吸收亚洲活力,为日本年轻人提供成长空间。”
而《读卖》则将中国看作乌云。“让人不放心的政治现象之一,是关乎日本生存的外交的劣化和安保的弱化。典型事例当属钓鱼岛撞船事件和俄总统登 北方四岛了。什么‘战略互惠’、‘睦邻友好’?隐藏在这些表层外交标语背后的,不过是(日本)的一时糊涂……今后左右日本沉浮的,除了能否强化日美关系之 外,还有能否签署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
两大报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实则代表了日本国内中国观的两极。这些观点也将在2011年继续影射日本的对华认知。
钓鱼岛问题是大热门
各大报纸的元旦社论会被日本读者们保留一阵。同样值得收藏的,是刊载2011全年预测的杂志。走进年初的日本书店,杂志区中最醒目、最雷同的标题就是“2011大预测”。各大媒体都在此时望眼欲穿2011国内国际走势的起伏涨落。
广受经济界人士欢迎的周刊《东洋经济》的跨年号中,预测了2011年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10年摩擦频发。2011年,与各国的外交问题仍将包围菅直人政权。”该杂志在朝鲜半岛问题、日中问题、日美问题旁,还醒目地制作了一个提示牌,“钓鱼岛问题会否再燃?”
在题为“对立结构没变化”的预测钓鱼岛问题前景的专题文章中,该杂志预测,日中关系要想取得中期稳定,有必要将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纳入正常轨道。这也是2008年两国达成的战略互惠关系的亮点。但在现阶段,几乎看不到重启共同开发谈判的迹象。
而日本颇有影响力的月刊《世界》也在1月新刊中刊登了分析钓鱼岛问题的重量级文章《尖阁问题与安保条约》,作者是关西学院大学法学系教授丰下楢彦。
丰下认为,钓鱼岛在战后实际上置于美军管理下。当前日本急需去做的,是让美国在钓鱼岛领有权问题上表明态度,而非采取暧昧或中立的态度。但如果美国不接受日本的主张,日本也只好承认钓鱼岛存在领土争端。
丰下认为,到了那时,日本可以诉诸国际法庭。但更现实的做法是,将领土争端束之高阁,并和中方商讨缔结以钓鱼岛海域为对象的日中渔业协定。采取这种“软着陆”做法的同时,有必要让“领土爱国主义”降降温。
另外一本杂志《钻石》则就钓鱼岛问题专访了曾任首相辅佐官的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冈本行夫。冈本建议,日本今后要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比如频 繁派人维护岛上灯塔,增加海上保安厅巡视船等。“保卫日本,需要日本的防卫力和美国的攻击力……归根到底,保卫钓鱼岛还是要靠日本自己。如果日本不努力加 强防卫,美国也不会为了一个无人岛而与中国开战。”
“网络右翼”结队出世
日中之间的风波远未平静。而风波的推手之一“网络右翼”的运动或将在2011年更加活跃。
《东洋经济》2011大预测中的一篇文章就此作了剖析。记者安田浩一认为,那些自称“忧国战士”的网络右翼原来只是潜伏在BBS背后,狠敲键 盘输入“反在日外国人”、“反中国”。但是,他们逐渐将战场转移到了现实世界。网上结集的右翼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了街头抗议。2010年,1000人以上的 游行也不算罕见。仔细观察,他们并非衣着奇装异服的混混,反而是看起来朴素的普通年轻人。
这些人大多“蜗居”日本底层社会,本就对“统治阶级”心怀不满。当他们错感到是中国的发展、在日外国人的存在导致他们的生活恶化、找不到工作 时,便开始怒气四射。“撞船问题、朝鲜炮击延坪岛等,又大大刺激了网络右翼的‘忧国心’。网络上,叫嚣‘这些是战后日本最大国难’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今 后,他们将更多地涌上街头。”安田预测。
当然,这些极端分子固然会影响日本的未来走向,但内政外交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内阁。2011年,菅直人是否下台则成了各方媒体评测的焦点。原 共同社政治部长后藤谦次在《钻石》杂志中撰文称,“2011年末,菅直人首相能维持政权的可能性多大?我觉得概率为零吧。”根据日媒的普遍预测,当菅直人 撑不下去时,民主党干事长冈田克也、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将是最热门“继承人”。
在2010年普遍被世人批评“不成熟”的民主党外交,能否日趋稳健?政局变动、领导人更替等不确定因素,或将加剧预测的难度。
重新认识邻居“中国”
日本《朝日新闻》5日刊载题为“和中国打交道”的文章,称韩国政坛和主流媒体呼吁韩国公众重新认识中国,在维持美韩同盟的同时应密切“研究”中国。报道称日本也应如此,同时日本还应开辟新的交流渠道,和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进行交流。
文章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实力逐渐和美国接近。中国的军力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军军力。事实上,中国甚至在“改变”亚洲的安 全环境。同时,中美关系正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外界很难读懂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这也是韩国认为自己在保持和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必 须密切“研究”中国的原因。对于日本来说,这同样适用。
文章还说,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日本不应当因为中国的“不同”就简单地排斥中国,或和中国保持距离,尤其是在两国关系艰难的时候。如果 这样做的话,那就真的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因为中日关系有助于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还有助于实现亚太地区的稳定。中国似乎背离了前领导人邓小平的“韬光养 晦”政策,不过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国都不会让步。”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中国一直遵循邓小平“发展是唯一 真理”的教导,将经济发展作为最高国家利益。
中国国家利益“发生变化”
文章指出,随着中国自信心的增加,中国优先发展经济的政策似乎发生了改变,“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也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除非日本能够认识到中国的这一变化,否则日本可能会伤及自己的国家利益。
去年9月份的钓鱼岛纠纷之后,中俄曾举行峰会并发表有关两国核心利益问题的联合声明,主权、统一和领土安全是中俄战略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一声明也可以解读为中俄已经就钓鱼岛问题和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形成了“统一战线”。
日本执政党民主党的一些成员认为很难与中国建立个人关系,但是他们错了。他们只需要看看中美之间的关系就明白了。尽管中美在人民币问题和双边 贸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计划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也计划访问美国。这样的访问是超级大国战略外交的一部分,但两国之间建立在广泛个人 交往基础上的双边关系使得这样的访问成为现实。日本民主党也必须充分利用政府间和政党间的对话渠道,就像中美进行战略关系和经济会谈时所作的那样。
重视中国网民的重要作用
文章说,为了让中国人民了解日本人,通过政府渠道和个人渠道向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介绍日本人的做法至关重要。一位中国博客用户兼记者表示,现有媒体通常会受到政府意见的影响,但是博客可以自由表达各种观点。
美国驻中国大使每个月都邀请有影响力的中国博客用户,与他们进行交流。据说,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希望的。如果日本也能够探索这种新的外交途径,通过政府和私人部门直接和中国人民进行交流,这将是一件乐事。
“日中撞船事件、日本GDP被中国赶超、日本决定加强西南防卫”入选日本共同网2010年日中关系十大热闻。这些关键词也成了日媒预测2011年日中关系的线索。
日媒对华评估两极分化
今年的日本大报社论都写了什么?元旦在日本人认为最重要、最喜庆,通读这些元旦社论,不仅不会增添喜气,可能反而会“添堵”。
“怎么觉得这开年开得这么心情沉重呢。”“国土四周波渐起,风浪随时可来袭。日本丸的舵手还没准备好。照此下去,日本不仅随波逐流,甚至有沉没危险。”这两句分别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两大报元旦社论的开场白。
让报人们担忧的,是政权更替以来民主党的不佳表现,和复苏遥远的日本经济。但是对中国的态度,两家可是截然不同。
《朝日》把中国当成了曙光,“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正在越来越富裕。在我们周围,今后日本产品的回头客将激增。这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机会吗?今后,我们必须减少贸易壁垒、吸收亚洲活力,为日本年轻人提供成长空间。”
而《读卖》则将中国看作乌云。“让人不放心的政治现象之一,是关乎日本生存的外交的劣化和安保的弱化。典型事例当属钓鱼岛撞船事件和俄总统登 北方四岛了。什么‘战略互惠’、‘睦邻友好’?隐藏在这些表层外交标语背后的,不过是(日本)的一时糊涂……今后左右日本沉浮的,除了能否强化日美关系之 外,还有能否签署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
两大报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实则代表了日本国内中国观的两极。这些观点也将在2011年继续影射日本的对华认知。
钓鱼岛问题是大热门
各大报纸的元旦社论会被日本读者们保留一阵。同样值得收藏的,是刊载2011全年预测的杂志。走进年初的日本书店,杂志区中最醒目、最雷同的标题就是“2011大预测”。各大媒体都在此时望眼欲穿2011国内国际走势的起伏涨落。
广受经济界人士欢迎的周刊《东洋经济》的跨年号中,预测了2011年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10年摩擦频发。2011年,与各国的外交问题仍将包围菅直人政权。”该杂志在朝鲜半岛问题、日中问题、日美问题旁,还醒目地制作了一个提示牌,“钓鱼岛问题会否再燃?”
在题为“对立结构没变化”的预测钓鱼岛问题前景的专题文章中,该杂志预测,日中关系要想取得中期稳定,有必要将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纳入正常轨道。这也是2008年两国达成的战略互惠关系的亮点。但在现阶段,几乎看不到重启共同开发谈判的迹象。
而日本颇有影响力的月刊《世界》也在1月新刊中刊登了分析钓鱼岛问题的重量级文章《尖阁问题与安保条约》,作者是关西学院大学法学系教授丰下楢彦。
丰下认为,钓鱼岛在战后实际上置于美军管理下。当前日本急需去做的,是让美国在钓鱼岛领有权问题上表明态度,而非采取暧昧或中立的态度。但如果美国不接受日本的主张,日本也只好承认钓鱼岛存在领土争端。
丰下认为,到了那时,日本可以诉诸国际法庭。但更现实的做法是,将领土争端束之高阁,并和中方商讨缔结以钓鱼岛海域为对象的日中渔业协定。采取这种“软着陆”做法的同时,有必要让“领土爱国主义”降降温。
另外一本杂志《钻石》则就钓鱼岛问题专访了曾任首相辅佐官的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冈本行夫。冈本建议,日本今后要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比如频 繁派人维护岛上灯塔,增加海上保安厅巡视船等。“保卫日本,需要日本的防卫力和美国的攻击力……归根到底,保卫钓鱼岛还是要靠日本自己。如果日本不努力加 强防卫,美国也不会为了一个无人岛而与中国开战。”
“网络右翼”结队出世
日中之间的风波远未平静。而风波的推手之一“网络右翼”的运动或将在2011年更加活跃。
《东洋经济》2011大预测中的一篇文章就此作了剖析。记者安田浩一认为,那些自称“忧国战士”的网络右翼原来只是潜伏在BBS背后,狠敲键 盘输入“反在日外国人”、“反中国”。但是,他们逐渐将战场转移到了现实世界。网上结集的右翼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了街头抗议。2010年,1000人以上的 游行也不算罕见。仔细观察,他们并非衣着奇装异服的混混,反而是看起来朴素的普通年轻人。
这些人大多“蜗居”日本底层社会,本就对“统治阶级”心怀不满。当他们错感到是中国的发展、在日外国人的存在导致他们的生活恶化、找不到工作 时,便开始怒气四射。“撞船问题、朝鲜炮击延坪岛等,又大大刺激了网络右翼的‘忧国心’。网络上,叫嚣‘这些是战后日本最大国难’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今 后,他们将更多地涌上街头。”安田预测。
当然,这些极端分子固然会影响日本的未来走向,但内政外交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内阁。2011年,菅直人是否下台则成了各方媒体评测的焦点。原 共同社政治部长后藤谦次在《钻石》杂志中撰文称,“2011年末,菅直人首相能维持政权的可能性多大?我觉得概率为零吧。”根据日媒的普遍预测,当菅直人 撑不下去时,民主党干事长冈田克也、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将是最热门“继承人”。
在2010年普遍被世人批评“不成熟”的民主党外交,能否日趋稳健?政局变动、领导人更替等不确定因素,或将加剧预测的难度。
重新认识邻居“中国”
日本《朝日新闻》5日刊载题为“和中国打交道”的文章,称韩国政坛和主流媒体呼吁韩国公众重新认识中国,在维持美韩同盟的同时应密切“研究”中国。报道称日本也应如此,同时日本还应开辟新的交流渠道,和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进行交流。
文章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实力逐渐和美国接近。中国的军力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军军力。事实上,中国甚至在“改变”亚洲的安 全环境。同时,中美关系正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外界很难读懂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这也是韩国认为自己在保持和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必 须密切“研究”中国的原因。对于日本来说,这同样适用。
文章还说,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日本不应当因为中国的“不同”就简单地排斥中国,或和中国保持距离,尤其是在两国关系艰难的时候。如果 这样做的话,那就真的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因为中日关系有助于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还有助于实现亚太地区的稳定。中国似乎背离了前领导人邓小平的“韬光养 晦”政策,不过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国都不会让步。”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中国一直遵循邓小平“发展是唯一 真理”的教导,将经济发展作为最高国家利益。
中国国家利益“发生变化”
文章指出,随着中国自信心的增加,中国优先发展经济的政策似乎发生了改变,“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也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除非日本能够认识到中国的这一变化,否则日本可能会伤及自己的国家利益。
去年9月份的钓鱼岛纠纷之后,中俄曾举行峰会并发表有关两国核心利益问题的联合声明,主权、统一和领土安全是中俄战略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一声明也可以解读为中俄已经就钓鱼岛问题和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形成了“统一战线”。
日本执政党民主党的一些成员认为很难与中国建立个人关系,但是他们错了。他们只需要看看中美之间的关系就明白了。尽管中美在人民币问题和双边 贸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计划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也计划访问美国。这样的访问是超级大国战略外交的一部分,但两国之间建立在广泛个人 交往基础上的双边关系使得这样的访问成为现实。日本民主党也必须充分利用政府间和政党间的对话渠道,就像中美进行战略关系和经济会谈时所作的那样。
重视中国网民的重要作用
文章说,为了让中国人民了解日本人,通过政府渠道和个人渠道向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介绍日本人的做法至关重要。一位中国博客用户兼记者表示,现有媒体通常会受到政府意见的影响,但是博客可以自由表达各种观点。
美国驻中国大使每个月都邀请有影响力的中国博客用户,与他们进行交流。据说,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希望的。如果日本也能够探索这种新的外交途径,通过政府和私人部门直接和中国人民进行交流,这将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