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石
日本是个公共交通十分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私车保有量很高的社会,日本的汽车约有8千万台,其中私人用轿车约有1700万台,约每7个人就有一辆私人轿车。而在日华人随著生活的安定和逐渐富裕,买车的人也不断在增加,据《中文导报》的抽样调查,在日华人中已经买车的高达64%,而在准备买车者中有27.3%准备在一年内买车;而从已买车者来看,购买新车的人高达57.3%,且有66%的人已取得了驾照。车不是永久的消费品,买车就一定要换车,换车有时是不得已,如车旧得不能再用了,被撞坏了无法再进行维修了等等,但是换车有时也是一种乐趣,有许多华人在换车中体验到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一种学习和开拓,李先生和方女士就是这样一对夫妇。从1993开始,他们家已经换了7台车,他们在换车中不仅获得很大的乐趣,而且也都成了车迷和“车专家”,现在两个人都在为汽车杂志撰写文章。由于两个人都在日本的大学里任教,因此写出的文章与普通的车迷又有所不同,而是充满在车所拓展的广阔视野中所体验到的独特日本风土文化与车文化的底蕴。
在谈到为什么买车时方女士说:“与日本进入真正的立体交往,可以说是在拿到驾照进入行走生活之后。驾驶之前的5年中,出门就是电车或地铁,既准时又安全。方便是方便,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就只能上人家的车走人家的路。并且,上下车地带越是繁华,立足之处就越是闭塞如井底之蛙。比如大阪站,十来条路线的站台都在地下。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里转了好几年,只知道按照各种路标指示朝自己要去的地方走,却搞不清自己身在何处。匆匆人流中,仿佛自己永远是一个置身异国的过客,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驾驶生活把我带入日本的‘车社会’。日语中的‘车社会’概念最初来自英语的Motorization一词,意指家用汽车的普及。后来,这个概念就成了一个包含各种与个人驾驶生活相关内容的泛指广义词。如保险、交通安全、车祸处理以及汽车买卖等等。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驾驶带来的愉悦可以说是喜不自禁。自己开著自己的车,不论走在哪里,轮下都是我的路。这样的感觉真好,手握方向盘如同操纵自己的命运,莫名其妙的从容自信油然而生。此外,还有代步运载之便,但收获更大的是借助汽车这一工具拓宽了与日本社会的接触面,从而开始与相关业界及交通机构甚至警察部门打交道。这些经历即充实著在日本的实际生活也加深著对它的切实了解。”
方女士的第一台车是二手车,她说:刚学会开车时没有办法,就买了一台二手车,但是开著开著就觉得不如意,于是换了新车。最初一部新车, 是倾心于D4引擎和刚上市不久的内嵌GPS,虽然外型土点儿,但实用空间大,性能好。因此花150万买了下来,但是开著开著,就觉得不方便了,觉得好象开著一个大箱子上街,作为通勤用车也不方便。因此新车开8个月之后之后,又看中了另一款新上市的丰田Will,就去当初买车这家车行商谈。最后以旧车定价100万,再交50万,就把新上市的丰田Will开回了家。
而现任大学教授的李先生换过三次车,现在他所驾驶哈利雅(Harrier)是他非常中意的的混型动力车。1997年诞生的哈利雅以其具备高档大轿车基本性能的豪华SUV为特征,开拓出了独特的风格。迄今为止一直以顶级品牌的形象独领风骚。
作为第2代的这款新车型,在延续了这种理念的同时将超越高档大轿车为目标,推出了具有可操控性能与先进的安全性为特征的新一代的顶级SUV。
而混型动力车在车辆减速和静止状态下,发动机可自动切断燃油供应,实现零排放。在起步和加速等动能需求大的工况下,电动机自动启动发动机并提供动力辅助,减少油耗,在匀速行驶时则能自动对电池组进行智能充电。购买这种车,也可以得到日本政府发下来的“环保积分”。
李教授在开上这种车以后对这种车的节能性与几乎无噪音的特性赞不绝口,他为中国的《汽车人》杂志写了一篇分上、中、下的长文,向国内介绍这种新型混合动力车。
他结合自己去年7月开著哈利雅带中国客人去志摩半岛旅行的一段经历,描述了哈利雅把他们带入梦幻般景色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的开心之旅。
他在文章中写道:
2009年7月2日星期五,薄云天气。
早8:55从吹田IC入口进“名神(名古屋□□神户)高速道路”,时速109公里,自动巡航系统定定速,中央屏幕显示著前后轮动力分配和回收,也显示著瞬间和平均的“燃费”,以每升油可以行驶的公里数表示,因此“瞬间燃费”总是不断变化的,而“平均燃费”则相对恒定,车内的静肃性极佳,风阻和发动机的声音很弱,只有车轮接地的“唰唰”的滚动声才能使人意识到这车在“跑”, 否则总有一种轻轻“滑”的错觉。
在李先生和方女士那里,开车和换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与经济的活动,而是伴随春夏秋冬不断更新,走入深深的文化意象的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是拓展视野和活动半径的最好侣伴,是操纵命运的一种愉悦滑翔。
日本是个公共交通十分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私车保有量很高的社会,日本的汽车约有8千万台,其中私人用轿车约有1700万台,约每7个人就有一辆私人轿车。而在日华人随著生活的安定和逐渐富裕,买车的人也不断在增加,据《中文导报》的抽样调查,在日华人中已经买车的高达64%,而在准备买车者中有27.3%准备在一年内买车;而从已买车者来看,购买新车的人高达57.3%,且有66%的人已取得了驾照。车不是永久的消费品,买车就一定要换车,换车有时是不得已,如车旧得不能再用了,被撞坏了无法再进行维修了等等,但是换车有时也是一种乐趣,有许多华人在换车中体验到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一种学习和开拓,李先生和方女士就是这样一对夫妇。从1993开始,他们家已经换了7台车,他们在换车中不仅获得很大的乐趣,而且也都成了车迷和“车专家”,现在两个人都在为汽车杂志撰写文章。由于两个人都在日本的大学里任教,因此写出的文章与普通的车迷又有所不同,而是充满在车所拓展的广阔视野中所体验到的独特日本风土文化与车文化的底蕴。
在谈到为什么买车时方女士说:“与日本进入真正的立体交往,可以说是在拿到驾照进入行走生活之后。驾驶之前的5年中,出门就是电车或地铁,既准时又安全。方便是方便,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就只能上人家的车走人家的路。并且,上下车地带越是繁华,立足之处就越是闭塞如井底之蛙。比如大阪站,十来条路线的站台都在地下。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里转了好几年,只知道按照各种路标指示朝自己要去的地方走,却搞不清自己身在何处。匆匆人流中,仿佛自己永远是一个置身异国的过客,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驾驶生活把我带入日本的‘车社会’。日语中的‘车社会’概念最初来自英语的Motorization一词,意指家用汽车的普及。后来,这个概念就成了一个包含各种与个人驾驶生活相关内容的泛指广义词。如保险、交通安全、车祸处理以及汽车买卖等等。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驾驶带来的愉悦可以说是喜不自禁。自己开著自己的车,不论走在哪里,轮下都是我的路。这样的感觉真好,手握方向盘如同操纵自己的命运,莫名其妙的从容自信油然而生。此外,还有代步运载之便,但收获更大的是借助汽车这一工具拓宽了与日本社会的接触面,从而开始与相关业界及交通机构甚至警察部门打交道。这些经历即充实著在日本的实际生活也加深著对它的切实了解。”
方女士的第一台车是二手车,她说:刚学会开车时没有办法,就买了一台二手车,但是开著开著就觉得不如意,于是换了新车。最初一部新车, 是倾心于D4引擎和刚上市不久的内嵌GPS,虽然外型土点儿,但实用空间大,性能好。因此花150万买了下来,但是开著开著,就觉得不方便了,觉得好象开著一个大箱子上街,作为通勤用车也不方便。因此新车开8个月之后之后,又看中了另一款新上市的丰田Will,就去当初买车这家车行商谈。最后以旧车定价100万,再交50万,就把新上市的丰田Will开回了家。
而现任大学教授的李先生换过三次车,现在他所驾驶哈利雅(Harrier)是他非常中意的的混型动力车。1997年诞生的哈利雅以其具备高档大轿车基本性能的豪华SUV为特征,开拓出了独特的风格。迄今为止一直以顶级品牌的形象独领风骚。
作为第2代的这款新车型,在延续了这种理念的同时将超越高档大轿车为目标,推出了具有可操控性能与先进的安全性为特征的新一代的顶级SUV。
而混型动力车在车辆减速和静止状态下,发动机可自动切断燃油供应,实现零排放。在起步和加速等动能需求大的工况下,电动机自动启动发动机并提供动力辅助,减少油耗,在匀速行驶时则能自动对电池组进行智能充电。购买这种车,也可以得到日本政府发下来的“环保积分”。
李教授在开上这种车以后对这种车的节能性与几乎无噪音的特性赞不绝口,他为中国的《汽车人》杂志写了一篇分上、中、下的长文,向国内介绍这种新型混合动力车。
他结合自己去年7月开著哈利雅带中国客人去志摩半岛旅行的一段经历,描述了哈利雅把他们带入梦幻般景色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的开心之旅。
他在文章中写道:
2009年7月2日星期五,薄云天气。
早8:55从吹田IC入口进“名神(名古屋□□神户)高速道路”,时速109公里,自动巡航系统定定速,中央屏幕显示著前后轮动力分配和回收,也显示著瞬间和平均的“燃费”,以每升油可以行驶的公里数表示,因此“瞬间燃费”总是不断变化的,而“平均燃费”则相对恒定,车内的静肃性极佳,风阻和发动机的声音很弱,只有车轮接地的“唰唰”的滚动声才能使人意识到这车在“跑”, 否则总有一种轻轻“滑”的错觉。
在李先生和方女士那里,开车和换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与经济的活动,而是伴随春夏秋冬不断更新,走入深深的文化意象的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是拓展视野和活动半径的最好侣伴,是操纵命运的一种愉悦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