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发布的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5.1%,是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这份数据很可能令外界更加担心,通货膨胀上升将促使政府采取更多紧缩措施。
中国11月份的CPI升幅高于10月份的4.4%,也高于15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4.7%。不过,市场以及本地媒体在官方数据发布前的几天就都纷纷猜测11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升至5.1%。
中国11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其它经济指标的增幅也高于前月并超出了市场预期,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
食品价格是拉动11月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高于10月份的10.1%。但非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也在加速,1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同样高于10月份的1.6%。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政府最近采取了调控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措施,由于政策需要各地方政府落实,因此从政策出台到产生明显效果要有一定的时间。
他说,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相信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发改委11日发布公告称,中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今年的高点,12月份CPI升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发改委称,11月份价格上涨因素中,临时性、季节性因素占了很大成分。
中国央行10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0个百分点至18.5%。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也是一个月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足以说明政府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担忧与日俱增。
中国从11月开始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来抑制农产品价格,其中包括实施价格监控并划拨部分商品的国家储备进行拍卖。
分析师称,从中国央行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政策收紧力度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强,不过,市场普遍预测的央行加息仍有可能在年底前发生。
摩根大通分析师王黔表示,尽管她认为中国政府可以容忍较高的通胀率,但仍预计明年前三季度央行可能会加息三次。
中国10月份上调了基准利率,为近三年来首次。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取向要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也就是批准了数月前就已开始的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
中国11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数据是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上升的另一个迹象。中国11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上升6.1%,升幅远高于10月份的5.0%,也高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5.3%。
中国11月份的CPI升幅高于10月份的4.4%,也高于15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4.7%。不过,市场以及本地媒体在官方数据发布前的几天就都纷纷猜测11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升至5.1%。
中国11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其它经济指标的增幅也高于前月并超出了市场预期,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
食品价格是拉动11月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高于10月份的10.1%。但非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也在加速,1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同样高于10月份的1.6%。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政府最近采取了调控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措施,由于政策需要各地方政府落实,因此从政策出台到产生明显效果要有一定的时间。
他说,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相信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发改委11日发布公告称,中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今年的高点,12月份CPI升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发改委称,11月份价格上涨因素中,临时性、季节性因素占了很大成分。
中国央行10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0个百分点至18.5%。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也是一个月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足以说明政府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担忧与日俱增。
中国从11月开始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来抑制农产品价格,其中包括实施价格监控并划拨部分商品的国家储备进行拍卖。
分析师称,从中国央行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政策收紧力度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强,不过,市场普遍预测的央行加息仍有可能在年底前发生。
摩根大通分析师王黔表示,尽管她认为中国政府可以容忍较高的通胀率,但仍预计明年前三季度央行可能会加息三次。
中国10月份上调了基准利率,为近三年来首次。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取向要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也就是批准了数月前就已开始的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
中国11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数据是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上升的另一个迹象。中国11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上升6.1%,升幅远高于10月份的5.0%,也高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