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汉字的四次加工
日期: 10年11月3期
■ 王敏

日本从5世纪开始逐步采用汉字作为本国语言表记符号,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对部分汉字实施了改造,一定程度上使得汉字得以进化。
《日本书纪》载,天武天皇曾命境部连石积创制“新字”。室町时代的记录书《贞永式目抄》中亦曾记载:“‘’这个字是日本制1000个国字中的一个”。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日本文字的诞生都是在受到汉字的直接影响下再生的产物。如果说汉字的接受算作一次加工的话,那么日本制造的文字“国字”的创作当属二次加工。
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在与西洋文化的冲撞中,新的词汇得以诞生。“干部”、“政策”、“经济”、“投资”、“社会”、“经营”、“自由”等等,日本制的汉字词汇超过一千以上。(山室信一《亚洲的“思想课题”》岩波书店、2001)。这也可以说是汉字的第三次加工。在当时西洋化.近代化渐成为大势所趋的环境下,日本人在保持日语的语言特色之基础上通过汉字组词翻译并确立了理解西方新学问、科学、思想的方法。
这也可以说是从平安期以来的“和魂汉才”精神到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和魂洋才”的转换。
这一过程与其说是简单追随西方文明,不如说是借助西洋文明这渠活水浇灌了日本式的文明之花。
另一方面,日本的开国、日清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以日本为实现西方近代化的典范,开始于1896年6月15日面向日本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13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留学生后来归国,并深感中国近代化的必要,便不断将日语版西洋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了中国。从1896年到1911年先后翻译了958部论著。
这些日文西洋著作大多以汉字组词的形式得体现,被中国留学生翻译成中文后依然保持了这一特点。因为这些词汇尚未在中文中出现,其固有说法及概念尚未形成。日中汉字的融合再一次丰富了汉字文化圈的内涵,这可以说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加工。
这里仅举一例,比如现在在中国已经“死亡”的汉字中,在日本却仍然“活著”。“”“”就是这类代表。
另一方面,重新认知日本汉字这一点在中国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查看和日本的《大辞林》规格相同的字典《新华辞典》的日语版(一○版宫田一郎编译.光生馆.2005年)的话,就可以看到如下注释:“火田,日本人的姓”。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关注这一事实。
今天,可以说汉语中融入了作为外来语的日语。
比如,漫画中的形体肢体动作也正在成为汉字言语构成的新契机,“特萌”(非常可爱)、“我倒”(吃惊或者受到刺激的时候使用的一种拟态用语)的出现就属于这类现象。
这些都从过去的汉语中难以找到先例,这是一种来自漫画形象而构成的新的汉字组合方式。可以看出,这其中显示出用汉字可以表达全球化大潮中的现代人共通感觉,并提生出抽象记号。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288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