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日中国民族唱法歌唱家 任雁
(图)本报特约记者 罗雅文
2010年9月23日,与30年前因参加《新星音乐会》而一举成名的“老歌手”朱明瑛、郑绪岚、吴国松、李默、王静等,一同参加完了由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梦回1980纪念演唱会》之后,心情就一直没有平静下来。最近,与很多同行谈起当今的民族唱法,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现在的民族唱法的学生或歌手,刚进音乐学院的时候还能分清是谁在唱,一年以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声音特点,分不清张三还是李四,唱的都是一个味儿。比如,
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美丽的”三个字是在高声区用美声唱,“茉莉花”三个字在中声区声音又横起来用民族唱法。听起来很不舒服,无论什么唱法位置一定要统一。更可悲的是舞台上,扭捏作态,卖弄风骚,失去了民歌特有的质朴和真情。民歌来源于语言,我门的语言形成了我们的唱法,这是我们的文化财产,时代进步了,民族唱法需要在继承的前提下求发展,而现在是不讲继承,“盲目”地朝着拜金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说纯民唱法不科学,我们的泰斗歌唱家王昆老师,八十五岁高龄的时侯还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全是真唱。你能说她的唱法不科学吗?那么请问,说这种唱法不科学的人,您一定比王昆老师年龄小,您自己还能唱吗?就按您的“科学”唱法唱?!别说八十五岁,五十五岁就已经糠成干萝卜了,更有甚者,很多自诩科学唱法的新生一代,冠以什么“民通”、“民洋”的“唱”手,纷纷投身于假唱,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的一帮们,怎能说别人不科学。我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我说的话对那些掌握民族唱法命运的大人物来说,可以不屑一顾,但我相信,和我有同感的专家、同行,有识之士,会同心协力呼吁各界人士,拯救民族唱法!!!
我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呼吁各位专家拯救民族唱法》这篇短文,我准备好了,也许会招来一片骂声,出乎预料的是,很多人给我留言,是一片热情洋溢的支持声。百度空间的网友photoly,10月30日发来了“拯救民族唱法任重道远时间急迫啊
任老师担子不轻啊 很喜欢您的嗓音”的评论。10月31日,网友远离故土的人评论说:“一位旅日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这样关注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中国民歌向何处去,更应该是一个大命题,任雁老师的率真,一定能引起共鸣!
”11月3日于共丰铭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赞同。真诚的希望您坚持自己的风格,民族的方能占领国际舞台,方能开出奇葩。一些浅浮的改变,在没有深刻领悟作品主题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各方面修养不足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迎合所谓的前卫,演绎的不伦不类,其实作品可以创新,如果能像黑人歌手郝歌那样,将冰山上的来客的作品,演唱的木入三分,极度升华,更加的催人泪下,那才叫纯艺术。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祝福您的艺术生涯更上层楼。不断的升华。”
国内的同行、专家、学着也都纷纷来电话,鼓励和支持我的观点和做法。我感动地鼻子一酸,流下了几滴鳄鱼泪。我本人喜爱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等音乐,更喜爱古典歌剧、京剧、评剧等各种地方戏,其中最偏爱的是民歌,因为民歌来源于语言,民歌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情怀。前些天,在网上搜到了老前辈歌唱家王昆老师近两年演唱的《纺棉花》,八十七岁高龄还能这样自如的运用声音,而且声音圆润透明,依然是那么质朴那么感人。由震惊到怀疑,是她老人家唱的吗?我禁不住又听起了老歌唱家王玉珍老师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她那柔美而带着一点点伤感和富有磁性的音色,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对于某些“专家”来说,王昆老师和王玉珍老师的高音可能不够科学,但这正是这两位大师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有什么必要让她们改成所谓的科学唱法呢?而马玉涛老师演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悠扬、豪放、潇洒,一开口就会令人心旷神怡,心好似随着马儿奔向远方。马玉涛老师虽不是纯民唱法,但位置统一、结合的没有刀斧痕迹,有着浓厚的马玉涛味儿,这种结合是成功的。这几位歌唱大师的声音,不用看人,一张嘴就知道是谁唱的,各有各的特点,百听不厌。而再听当今这些年轻歌手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声音全一样,娇柔造作、五脊六兽、抓耳挠腮、无病呻吟,简直无法忍受。生拉硬扯的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结合在一起,民不民洋不洋,使民歌失去了特有的质朴美。责任在谁呢?!当然不该责怪歌手,应该深思的是教这些歌手的专家们,很多年来这股势力向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牢牢地统制着歌坛,有很多有才华的歌手被这股势力拒之门外永远上不去电视,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
传统民族唱法已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一个酷爱传统民歌的歌手,我要向董存瑞炸碉堡一样,舍身攻破这个堡垒。为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唱法,我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打击报复。尊敬的专家们,同行们,我们有必要行动起来,拯救传统民族唱法!!!
(图)本报特约记者 罗雅文
2010年9月23日,与30年前因参加《新星音乐会》而一举成名的“老歌手”朱明瑛、郑绪岚、吴国松、李默、王静等,一同参加完了由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梦回1980纪念演唱会》之后,心情就一直没有平静下来。最近,与很多同行谈起当今的民族唱法,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现在的民族唱法的学生或歌手,刚进音乐学院的时候还能分清是谁在唱,一年以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声音特点,分不清张三还是李四,唱的都是一个味儿。比如,
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美丽的”三个字是在高声区用美声唱,“茉莉花”三个字在中声区声音又横起来用民族唱法。听起来很不舒服,无论什么唱法位置一定要统一。更可悲的是舞台上,扭捏作态,卖弄风骚,失去了民歌特有的质朴和真情。民歌来源于语言,我门的语言形成了我们的唱法,这是我们的文化财产,时代进步了,民族唱法需要在继承的前提下求发展,而现在是不讲继承,“盲目”地朝着拜金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说纯民唱法不科学,我们的泰斗歌唱家王昆老师,八十五岁高龄的时侯还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全是真唱。你能说她的唱法不科学吗?那么请问,说这种唱法不科学的人,您一定比王昆老师年龄小,您自己还能唱吗?就按您的“科学”唱法唱?!别说八十五岁,五十五岁就已经糠成干萝卜了,更有甚者,很多自诩科学唱法的新生一代,冠以什么“民通”、“民洋”的“唱”手,纷纷投身于假唱,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的一帮们,怎能说别人不科学。我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我说的话对那些掌握民族唱法命运的大人物来说,可以不屑一顾,但我相信,和我有同感的专家、同行,有识之士,会同心协力呼吁各界人士,拯救民族唱法!!!
我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呼吁各位专家拯救民族唱法》这篇短文,我准备好了,也许会招来一片骂声,出乎预料的是,很多人给我留言,是一片热情洋溢的支持声。百度空间的网友photoly,10月30日发来了“拯救民族唱法任重道远时间急迫啊
任老师担子不轻啊 很喜欢您的嗓音”的评论。10月31日,网友远离故土的人评论说:“一位旅日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这样关注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中国民歌向何处去,更应该是一个大命题,任雁老师的率真,一定能引起共鸣!
”11月3日于共丰铭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赞同。真诚的希望您坚持自己的风格,民族的方能占领国际舞台,方能开出奇葩。一些浅浮的改变,在没有深刻领悟作品主题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各方面修养不足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迎合所谓的前卫,演绎的不伦不类,其实作品可以创新,如果能像黑人歌手郝歌那样,将冰山上的来客的作品,演唱的木入三分,极度升华,更加的催人泪下,那才叫纯艺术。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祝福您的艺术生涯更上层楼。不断的升华。”
国内的同行、专家、学着也都纷纷来电话,鼓励和支持我的观点和做法。我感动地鼻子一酸,流下了几滴鳄鱼泪。我本人喜爱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等音乐,更喜爱古典歌剧、京剧、评剧等各种地方戏,其中最偏爱的是民歌,因为民歌来源于语言,民歌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情怀。前些天,在网上搜到了老前辈歌唱家王昆老师近两年演唱的《纺棉花》,八十七岁高龄还能这样自如的运用声音,而且声音圆润透明,依然是那么质朴那么感人。由震惊到怀疑,是她老人家唱的吗?我禁不住又听起了老歌唱家王玉珍老师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她那柔美而带着一点点伤感和富有磁性的音色,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对于某些“专家”来说,王昆老师和王玉珍老师的高音可能不够科学,但这正是这两位大师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有什么必要让她们改成所谓的科学唱法呢?而马玉涛老师演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悠扬、豪放、潇洒,一开口就会令人心旷神怡,心好似随着马儿奔向远方。马玉涛老师虽不是纯民唱法,但位置统一、结合的没有刀斧痕迹,有着浓厚的马玉涛味儿,这种结合是成功的。这几位歌唱大师的声音,不用看人,一张嘴就知道是谁唱的,各有各的特点,百听不厌。而再听当今这些年轻歌手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声音全一样,娇柔造作、五脊六兽、抓耳挠腮、无病呻吟,简直无法忍受。生拉硬扯的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结合在一起,民不民洋不洋,使民歌失去了特有的质朴美。责任在谁呢?!当然不该责怪歌手,应该深思的是教这些歌手的专家们,很多年来这股势力向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牢牢地统制着歌坛,有很多有才华的歌手被这股势力拒之门外永远上不去电视,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
传统民族唱法已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一个酷爱传统民歌的歌手,我要向董存瑞炸碉堡一样,舍身攻破这个堡垒。为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唱法,我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打击报复。尊敬的专家们,同行们,我们有必要行动起来,拯救传统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