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入冬。进入倒数阶段的台湾五大都会选举,选情和天气一样冷。
电视竞选广告多了,候选人的竞选总部陆续成立,摇旗呐喊的场面开始重现,但选举议题仍不见对立,两党之间仍没有烟硝。选民方面,阿扁八年执政所燃起的火花,或许也已把台湾人的热度消耗尽,后人无法逾越。
五都选举属地方性选举,可看性没有总统选举高,但五大都会人口约1370万,占台湾人口60%,而且不少是都会选民,选举结果被视为是接近总统选举的参考样本。五都将牵动蓝绿两大阵营的政治版块移动,被解读为2012年总统选举的前哨战。
经过改制后,11月27日五都选举将第一次举行,加上两岸还签了重大的ECFA,种种因素让这次选举比过去的直辖市或县市长的选举更具指标意义。
所谓五都,指的是五个直辖市,从北至南: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台湾原本只有两个直辖市—台北市和高雄市,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改制后,两个直辖市变成五个直辖市。
台北市规模不变,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台中县和台中市合并升格,台南县市合并升格,高雄县市合并升格。
选举一个接一个来,政党气势相对重要,可以一路旺或一路衰。在五都之后,下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2012的立委选举,之后就是左右两岸关系走向的总统选举。
一环扣一环,极可能形成骨牌效应,但学者指出,五都选不好,不表示就会丢掉总统选举,不过阵营的气势和政治氛围将会受冲击。
从数据上看,选举比两个东西。一个是得票率,一个是席次。
在得票率方面,民进党势必力争得票率胜过国民党,以突显选民对马政府的不信任。而既然是五都,数学题很简单,抢三是关键。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说,“没有守住三席,就是输”、“政治责任和实务责任都在秘书长”、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说,“五都没赢三席,党主席要下台”,党主席蔡英文说,“(赢两都就下台)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民进党赌注押大
两党不同的是,金溥聪把责任扛下,避免烧到党主席马英九,而民进党则是把赌注押大,被视为是催票的策略之一,不只激发绿营支持者投票,也鼓励那些支持蔡英文温和路线的中间选民出来投票。
在议题方面,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刻意回避两岸课题,主打地方性政策,并积极拉拢中间选民。
上周推出的第二支竞选广告“你一直都在”,就是要启动3%大作战,争取北部和中部的中间选民。为了不模糊民生议题,蔡英文力催的十年政纲,其中的两岸政策部分也留待选举之后才出炉。
面对民进党不打传统民粹牌,国民党要力推ECFA成为选举议题也就做不起来,要让ECFA成为吸票议题也动不起来。在战情较为胶着的新北和台北市,社会住宅和交通等民生议题反成主旋律。
在地域方面,从北至南转了一圈,焦点又回到台北市。南部两都,民进党应可守住,台中和新北,国民党胜算较高。是三比二、或是二比三,选情紧崩的台北市,被视为是决定性的热点。
南部两市都出现过戏剧点缀。高雄县长杨秋兴退出民进党参选,让高雄出现三角战;高雄市长陈菊风灾肆虐时睡觉,一度被猛打;台南市长许添财在选与不选之间制造暧昧,最后是没有选,高潮变无潮。台中市则是出现过市长胡志强面临治安危机。
但选前的一个月,最忙的还是台北市长郝龙斌。新生高架桥和花博会被民进党打得团团转,市政府秘书长杨锡安因捲入新生高架桥案被检方列为被告传唤到案,这些都不利郝的选情。
其他施政方面若被挑毛病,一般最直接了当的做法是把事情推给前任政府,但郝龙斌情况特殊,他的前任正是总统马英九。
民调:绿苏胜蓝郝
台湾民调多如繁星,政党民调及不同颜色媒体的民调或许各有偏颇。但根据偏蓝的《联合报》所做的民调,绿的苏竟还胜过蓝的郝。
郝龙斌在显性选民中的声势大幅领先苏贞昌,未表态选民进行选举预测则显示,苏郝实力在伯仲之间,苏支持率51%,郝49%。
如果郝龙斌在“首都保卫战”不敌苏贞昌,势必打击国民党和马英九的气势。
台北市选民结构是蓝大于绿,投票率的高低,极可能是个决定胜负的关键。
为了催票造势,国民党将在选前最后一个星期天发动“为台北而走”游行,希望能催出基本盘。
五都之后,不到16个月,就是总统选举。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中投入了蔡英文和苏贞昌两大员,格外引人瞩目。
因为按理如果选上,就会被困在地方,不能参选2012总统选举,所以五都选举也被当作是民进党2012的卡位战,最理想的是“高票落选”,选得好又选不上,然后凝聚筹码选总统。
最后是民进党成功“二次地方包围中央”,或是国民党的“马金体制”继续挺进,国际社会关注的最终还是两岸关系的走向。
两岸关系特殊,台湾选举文化也特殊,地方选举看似地方选举,又不似地方选举。身为主角的台湾选民或许和天气一样热不起来,但11月27日,对岸大陆肯定睁大眼睛看。
电视竞选广告多了,候选人的竞选总部陆续成立,摇旗呐喊的场面开始重现,但选举议题仍不见对立,两党之间仍没有烟硝。选民方面,阿扁八年执政所燃起的火花,或许也已把台湾人的热度消耗尽,后人无法逾越。
五都选举属地方性选举,可看性没有总统选举高,但五大都会人口约1370万,占台湾人口60%,而且不少是都会选民,选举结果被视为是接近总统选举的参考样本。五都将牵动蓝绿两大阵营的政治版块移动,被解读为2012年总统选举的前哨战。
经过改制后,11月27日五都选举将第一次举行,加上两岸还签了重大的ECFA,种种因素让这次选举比过去的直辖市或县市长的选举更具指标意义。
所谓五都,指的是五个直辖市,从北至南: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台湾原本只有两个直辖市—台北市和高雄市,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改制后,两个直辖市变成五个直辖市。
台北市规模不变,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台中县和台中市合并升格,台南县市合并升格,高雄县市合并升格。
选举一个接一个来,政党气势相对重要,可以一路旺或一路衰。在五都之后,下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2012的立委选举,之后就是左右两岸关系走向的总统选举。
一环扣一环,极可能形成骨牌效应,但学者指出,五都选不好,不表示就会丢掉总统选举,不过阵营的气势和政治氛围将会受冲击。
从数据上看,选举比两个东西。一个是得票率,一个是席次。
在得票率方面,民进党势必力争得票率胜过国民党,以突显选民对马政府的不信任。而既然是五都,数学题很简单,抢三是关键。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说,“没有守住三席,就是输”、“政治责任和实务责任都在秘书长”、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说,“五都没赢三席,党主席要下台”,党主席蔡英文说,“(赢两都就下台)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民进党赌注押大
两党不同的是,金溥聪把责任扛下,避免烧到党主席马英九,而民进党则是把赌注押大,被视为是催票的策略之一,不只激发绿营支持者投票,也鼓励那些支持蔡英文温和路线的中间选民出来投票。
在议题方面,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刻意回避两岸课题,主打地方性政策,并积极拉拢中间选民。
上周推出的第二支竞选广告“你一直都在”,就是要启动3%大作战,争取北部和中部的中间选民。为了不模糊民生议题,蔡英文力催的十年政纲,其中的两岸政策部分也留待选举之后才出炉。
面对民进党不打传统民粹牌,国民党要力推ECFA成为选举议题也就做不起来,要让ECFA成为吸票议题也动不起来。在战情较为胶着的新北和台北市,社会住宅和交通等民生议题反成主旋律。
在地域方面,从北至南转了一圈,焦点又回到台北市。南部两都,民进党应可守住,台中和新北,国民党胜算较高。是三比二、或是二比三,选情紧崩的台北市,被视为是决定性的热点。
南部两市都出现过戏剧点缀。高雄县长杨秋兴退出民进党参选,让高雄出现三角战;高雄市长陈菊风灾肆虐时睡觉,一度被猛打;台南市长许添财在选与不选之间制造暧昧,最后是没有选,高潮变无潮。台中市则是出现过市长胡志强面临治安危机。
但选前的一个月,最忙的还是台北市长郝龙斌。新生高架桥和花博会被民进党打得团团转,市政府秘书长杨锡安因捲入新生高架桥案被检方列为被告传唤到案,这些都不利郝的选情。
其他施政方面若被挑毛病,一般最直接了当的做法是把事情推给前任政府,但郝龙斌情况特殊,他的前任正是总统马英九。
民调:绿苏胜蓝郝
台湾民调多如繁星,政党民调及不同颜色媒体的民调或许各有偏颇。但根据偏蓝的《联合报》所做的民调,绿的苏竟还胜过蓝的郝。
郝龙斌在显性选民中的声势大幅领先苏贞昌,未表态选民进行选举预测则显示,苏郝实力在伯仲之间,苏支持率51%,郝49%。
如果郝龙斌在“首都保卫战”不敌苏贞昌,势必打击国民党和马英九的气势。
台北市选民结构是蓝大于绿,投票率的高低,极可能是个决定胜负的关键。
为了催票造势,国民党将在选前最后一个星期天发动“为台北而走”游行,希望能催出基本盘。
五都之后,不到16个月,就是总统选举。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中投入了蔡英文和苏贞昌两大员,格外引人瞩目。
因为按理如果选上,就会被困在地方,不能参选2012总统选举,所以五都选举也被当作是民进党2012的卡位战,最理想的是“高票落选”,选得好又选不上,然后凝聚筹码选总统。
最后是民进党成功“二次地方包围中央”,或是国民党的“马金体制”继续挺进,国际社会关注的最终还是两岸关系的走向。
两岸关系特殊,台湾选举文化也特殊,地方选举看似地方选举,又不似地方选举。身为主角的台湾选民或许和天气一样热不起来,但11月27日,对岸大陆肯定睁大眼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