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
10月8日,在加拿大驻华盛顿大使馆内,七大工业国(G7)的财金高官来了一场私人晚宴。大家享用烤扇贝和牛扒腰软肉等美食之际,美国财长盖特纳力促席上欧日加财长帮忙,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以「解决全球贸易不平衡」。但翌日下午,IMF年会结束后发出的声明,只轻轻一提近期的汇率争议。为何结局会如此?一名参与会议的欧洲官员坦言,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世界变了,欧美日发达国阵营的影响力,部分已转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国手上。「G7能为全球话事作决定、毋须理会新兴国的时代经已结束了。喜欢与否,我们只得接受。」
各国未肯在人民币问题上向美国卖帐,《纽约时报》指出一大原因是,在很多国家眼中,美国的地位和威信已大不如前,除了被视为金融海啸祸源,还因为不少国家都觉得,华府勐斥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可是自己却大搞量化宽鬆(QE)印钞压低美元,两者其实如出一辙。这自然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道德权威。前IMF首席经济师Kenneth Rogoff说:「其他国家都不再吃『美国最擅长经济政策』这一套。同时新兴市场也变得日益独立和具影响力。」
美元是全球当前唯一国际储备货币,人人必用,这令美国在货币战上佔尽先天优势,但中国并非全无招架之力,除了经济牌,外交「人和」牌将是另一抗衡武器。力指人民币应升值四成的美国彼得森研究所资深专家Arvind Subramanian认为,单有无限弹药,未必就可打赢货币战,因为美国还要面对不少政治制约。
他解释,对内方面,美国并不团结。虽然美国工会想政府对人民币採取强硬行动,帮工人保饭碗,但商界大企业未太热中,尤其是他们可透过拓展海外生产线等方法,纾减人民币「遭低估」的影响;对外方面,美国始终要顾忌中国可能作出的报复反制。他指出,对于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的中国来说,大举狂沽美债作为报复的可能性很低,皆因这会令美元大跌,玉石俱焚,但中国确实有其他可打击美国的政经报复手段,例如以商品服务大买家的姿态,在国际市场处处与美国对干,打击美国商界和就业机会,当然还可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拒绝合作。
他表示,中国并非对外来资本很开放的经济体,面对美元氾滥全球,可以用很多行政手段阻挡资金涌来;相比下,像巴西等对资本开放得多的国家,受美元氾滥的影响更深,这些国家缺乏方法,去应付美元热钱狂涌所导致的经济过热,但又不敢让货币大升,以免削弱出口竞争力、输蚀给中国。
可是这些大受货币战波及的国家,现时大多并未站在美国的一边,皆因他们都很在意跟中国的双边经贸关係。他指出,美国犯下的一大错误,正是「对自己的金融单边主义过度自信,结果在外交部署上做得太少,直至最近才开始调整」。他认为,若美国能说服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和韩国加入统一战线大联盟,始有机会在外交上取得足够声势。「美国当前首务,是在G20峰会月中举行前,动员一众『受影响但不愿介入争议』的国家,加入美国的战线大联盟。」
在人民币问题上,欧洲对中国的态度,确是远比美国温和。法国财长Christine Lagarde在IMF年会后便说:「在货币或贸易问题上,用好战好斗的声明,不会有帮助。」联储局前高官杜鲁门(Edwin Truman)说,虽然欧日都想人民币升值,「但他们不想美元也大搞贬值」。
有美国决策层人士私下便投诉,在向人民币施压上,欧洲对美国的支持只是流于口头,甚至有随欧元汇率起落而变的倾向。例如今年初欧债危机爆发令欧元大跌,迄至夏初欧元足足较年初跌了17%,欧洲一来忙于自救,二来德国出口也因此大大受惠,欧洲官员根本无心理会人民币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外贸增长今年预料可达标,录得高达的16%增长。
当然,随着欧元兑美元自6月以来转势急升,迄今累升20%,德国出口商也开始紧张起来。德国出口商协会主席Anton Borner表示,受货币战影响,来年德国出口增长将放缓至7%,但出口总额仍将创下1万亿欧元的新纪录。他指出,多数德企都有为欧元急升做好对,故受影响有限。他还特别提到:「我们跟中国的生意,出口和入口之比是六对四,这对汇率任何变动,都可起平衡作用。」
欧盟远未如美国般视人民币为大问题,一大原因是儘管欧盟对华有甚大的双边逆差,但欧盟的贸易经常帐大致仍接近平衡。新兴国阵营方面,虽然多国都关注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争议,但现阶段各国只倾向以单边干预行动自保,去应对热钱狂涌和货币升值压力,而非加入美国对华施压的阵营。今年4月,印度和巴西央行都曾批评中国人民币政策打击了他们的出口,但近期巴西高官已接近开腔,反对向中国施压,外长阿莫林(Celso Amorim)更曾可圈可点地补充说:「我们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目前最大顾客。」
虽然中国企业对巴西等新兴国的製造业,构成极大竞争,但在贸易层面,今时今日贸易量总额比产品价格更重要。虽然巴西货币雷亚尔持续上升,但巴西对华出口,在大豆、铁矿和其他商品原材料带动下,2009年仍升了约两成半,反观巴西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为製造业产品),同年却跌了近半,中国2009年更取代了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改写了近80年的巴西历史。
印度则出于国内因素,无意向华强硬。对于热钱氾滥,IMF前高官Eswar Prasad说,印度其实比大多数新兴国更欢迎资金流入,因为印度存在贸易经常帐赤字,需要向外借贷融资,去搞国内的庞大基建计划,何印度正面对高通胀,货币卢比升值有助纾缓问题。
至于其馀亚洲国家,韩国等多国政府其实多年来都有干预本国货币汇率的做法,很难和应美国指控中国压低人民币。东南亚各国也倾向在中美汇率争议中保持沉默,原因之一是中国近年花了很多工夫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外交合作。对亚洲新兴国来说,阻止货币升值的好处,现阶段比起热钱狂涌的威胁来得大。
10月8日,在加拿大驻华盛顿大使馆内,七大工业国(G7)的财金高官来了一场私人晚宴。大家享用烤扇贝和牛扒腰软肉等美食之际,美国财长盖特纳力促席上欧日加财长帮忙,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以「解决全球贸易不平衡」。但翌日下午,IMF年会结束后发出的声明,只轻轻一提近期的汇率争议。为何结局会如此?一名参与会议的欧洲官员坦言,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世界变了,欧美日发达国阵营的影响力,部分已转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国手上。「G7能为全球话事作决定、毋须理会新兴国的时代经已结束了。喜欢与否,我们只得接受。」
各国未肯在人民币问题上向美国卖帐,《纽约时报》指出一大原因是,在很多国家眼中,美国的地位和威信已大不如前,除了被视为金融海啸祸源,还因为不少国家都觉得,华府勐斥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可是自己却大搞量化宽鬆(QE)印钞压低美元,两者其实如出一辙。这自然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道德权威。前IMF首席经济师Kenneth Rogoff说:「其他国家都不再吃『美国最擅长经济政策』这一套。同时新兴市场也变得日益独立和具影响力。」
美元是全球当前唯一国际储备货币,人人必用,这令美国在货币战上佔尽先天优势,但中国并非全无招架之力,除了经济牌,外交「人和」牌将是另一抗衡武器。力指人民币应升值四成的美国彼得森研究所资深专家Arvind Subramanian认为,单有无限弹药,未必就可打赢货币战,因为美国还要面对不少政治制约。
他解释,对内方面,美国并不团结。虽然美国工会想政府对人民币採取强硬行动,帮工人保饭碗,但商界大企业未太热中,尤其是他们可透过拓展海外生产线等方法,纾减人民币「遭低估」的影响;对外方面,美国始终要顾忌中国可能作出的报复反制。他指出,对于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的中国来说,大举狂沽美债作为报复的可能性很低,皆因这会令美元大跌,玉石俱焚,但中国确实有其他可打击美国的政经报复手段,例如以商品服务大买家的姿态,在国际市场处处与美国对干,打击美国商界和就业机会,当然还可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拒绝合作。
他表示,中国并非对外来资本很开放的经济体,面对美元氾滥全球,可以用很多行政手段阻挡资金涌来;相比下,像巴西等对资本开放得多的国家,受美元氾滥的影响更深,这些国家缺乏方法,去应付美元热钱狂涌所导致的经济过热,但又不敢让货币大升,以免削弱出口竞争力、输蚀给中国。
可是这些大受货币战波及的国家,现时大多并未站在美国的一边,皆因他们都很在意跟中国的双边经贸关係。他指出,美国犯下的一大错误,正是「对自己的金融单边主义过度自信,结果在外交部署上做得太少,直至最近才开始调整」。他认为,若美国能说服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和韩国加入统一战线大联盟,始有机会在外交上取得足够声势。「美国当前首务,是在G20峰会月中举行前,动员一众『受影响但不愿介入争议』的国家,加入美国的战线大联盟。」
在人民币问题上,欧洲对中国的态度,确是远比美国温和。法国财长Christine Lagarde在IMF年会后便说:「在货币或贸易问题上,用好战好斗的声明,不会有帮助。」联储局前高官杜鲁门(Edwin Truman)说,虽然欧日都想人民币升值,「但他们不想美元也大搞贬值」。
有美国决策层人士私下便投诉,在向人民币施压上,欧洲对美国的支持只是流于口头,甚至有随欧元汇率起落而变的倾向。例如今年初欧债危机爆发令欧元大跌,迄至夏初欧元足足较年初跌了17%,欧洲一来忙于自救,二来德国出口也因此大大受惠,欧洲官员根本无心理会人民币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外贸增长今年预料可达标,录得高达的16%增长。
当然,随着欧元兑美元自6月以来转势急升,迄今累升20%,德国出口商也开始紧张起来。德国出口商协会主席Anton Borner表示,受货币战影响,来年德国出口增长将放缓至7%,但出口总额仍将创下1万亿欧元的新纪录。他指出,多数德企都有为欧元急升做好对,故受影响有限。他还特别提到:「我们跟中国的生意,出口和入口之比是六对四,这对汇率任何变动,都可起平衡作用。」
欧盟远未如美国般视人民币为大问题,一大原因是儘管欧盟对华有甚大的双边逆差,但欧盟的贸易经常帐大致仍接近平衡。新兴国阵营方面,虽然多国都关注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争议,但现阶段各国只倾向以单边干预行动自保,去应对热钱狂涌和货币升值压力,而非加入美国对华施压的阵营。今年4月,印度和巴西央行都曾批评中国人民币政策打击了他们的出口,但近期巴西高官已接近开腔,反对向中国施压,外长阿莫林(Celso Amorim)更曾可圈可点地补充说:「我们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目前最大顾客。」
虽然中国企业对巴西等新兴国的製造业,构成极大竞争,但在贸易层面,今时今日贸易量总额比产品价格更重要。虽然巴西货币雷亚尔持续上升,但巴西对华出口,在大豆、铁矿和其他商品原材料带动下,2009年仍升了约两成半,反观巴西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为製造业产品),同年却跌了近半,中国2009年更取代了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改写了近80年的巴西历史。
印度则出于国内因素,无意向华强硬。对于热钱氾滥,IMF前高官Eswar Prasad说,印度其实比大多数新兴国更欢迎资金流入,因为印度存在贸易经常帐赤字,需要向外借贷融资,去搞国内的庞大基建计划,何印度正面对高通胀,货币卢比升值有助纾缓问题。
至于其馀亚洲国家,韩国等多国政府其实多年来都有干预本国货币汇率的做法,很难和应美国指控中国压低人民币。东南亚各国也倾向在中美汇率争议中保持沉默,原因之一是中国近年花了很多工夫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外交合作。对亚洲新兴国来说,阻止货币升值的好处,现阶段比起热钱狂涌的威胁来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