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之后,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署名文章,再度回应外界的政改诉求。文章在否认中国国内政改进度滞后同时,也否定加快有关改革的必要性。
这篇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下方显著位置的文章《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政改轨迹,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总结为政改多年的最核心经验,再次对外释放它不准备大刀阔斧加以推进有关改革的信号。
提出“四个坚持”
针对政改,文章提出“四个坚持”,其中一项提到“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文章说:“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搞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有秩序、有步骤地展开,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更不能华而不实、空喊口号。”
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其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执政党形成严峻的政治和治理的考验。在这个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受政治体制改革短板所制约,改革议程在强大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下遭遇巨大阻力,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主流观察。
在国内改革呼声高涨之际,知识界和部分舆论一度乐观期待五中全会可能产生加速有关改革的动力,但全会最终提出的政改方向和表述方式普遍被认为过于保守。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文章反映,在不破坏体制的前提下,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改背后,维护稳定依然是中共的关键考量。
文章引用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所采用的标准,即“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对于外界存在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政改停滞不前,文章罗列了过去30年的政改成果,更清楚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政改“不断推进”、“步伐从未停歇”。
文章说:“那种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看法既有悖于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间接批评了近期多次高调力主推进政改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五中全会召开前,温家宝一系列强调政改重要性的不寻常谈话,让外界格外好奇中共高层及体制内部的改革共识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国内媒体对于温家宝主张进一步推动政改的言论鲜有报道,反映了有关课题的敏感性质,也为中国政改的走向和速度添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有境外媒体计算,温家宝在8月20日至9月30日之间,在国内外八次呼吁政改,其“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以及“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等高调宣示政改意志的表述,获得民间改革力量和部分舆论的高度认可。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也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文章说:”我们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它也说:”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
之前官方媒体已经四次提出划清中西两种民主的界限:9月4日,中共中央另一份机关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不可混淆》,提出要“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9月8日《光明日报》又刊文说,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界限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9月 1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10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上述《求是》杂志文章的改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