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虹表示,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目标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有利于年轻人合理安排购房计划,减少盲目购房和勉强购房带来的风险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减少盲目购房风险
——专访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杜宇) 在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抑制不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那么不合理的住房消费行为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其中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各种住房需求叠加 挤压正常住房需求空间
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盖房、置业和为儿孙积攒家产的文化传统,而房产就是家庭中最大的一项资产。
秦虹认为,当前对待住房问题,社会上很多年青人“无房不婚”“一步到位”“低龄购房”“啃老购房”等都是一些不理性和不合理的购房观念。
当前我国各种住房需求叠加,正常自住需求中叠加了投资需求,现时需求中叠加了未来需求,改善需求中叠加了拆迁需求。
秦虹表示,每年我国城镇住房竣工量7亿至8亿平方米的量不可谓不大,但这些投资性、保值避险性、超前性和恐慌性需求的增加对市场供给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也使正常的住房需求空间受到挤压。各种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房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缺乏积累和投资能力,过早购房存在三重风险
秦虹说:“租房子是消费行为,而购房本身却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是把家庭的货币资产转变成房屋资产的行为,是积累家庭财富的行为。如果购房还利用了银行贷款,那么就是动用了银行杠杆来放大投资能力的行为。”
在秦虹看来,这种购房投资存在三重风险。其一,这种投资数额较大,通常需要依靠银行贷款,那么必须要连续性投资(还款)。否则前期投资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对购房者的收入的积累和工作的稳定要求较高。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往往是积累少、工作不稳定、收入变动大的群体,一旦失业,还款压力陡增,失房风险极大。
其二,这种投资的变现相对股票等证券复杂程度较大,税费、时间等交易成本较高,变现较难。一旦因考虑不周购房不适当,再更换住房成本很高,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小的城市更是如此。
其三,利率上升或房价下跌的风险,如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利率大幅快速上升,房价出现大跌,许多家庭出现了负资产,断供失房就大量出现。
秦虹说:“在很多国家,购房年龄都在40岁左右,而北京平均只有27岁,这些年轻人在自身尚不具备充分的积累和投资能力时,过早购房,其抗拒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处理不当,将会给家庭,甚至父辈带来无穷的烦恼。”
四项措施引导树立理性住房消费观念
如何引导全社会树立理性的住房消费观念?秦虹建议,政府应该着力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有防范购房风险的制度环境,特别是银行在发放购房贷款时,应严格考察购房家庭的收支状况和信用记录。
据秦虹介绍,根据防范风险的要求,家庭购房还贷支出应在总收入(或总支出)中占30%以下才是合理的、安全的界限。如果高于30%,说明生存压力大,购房风险高,不具备购房能力。另外,不仅要看当期的收入水平,还应看以往的信用情况,如果信用记录较差,长期稳定还款的风险就高。
秦虹说:“在美国,信用记录高的家庭可获得固定利率贷款,而信用记录低的家庭只能得到浮动利率贷款,风险相对要高很多。”
其次,要为年轻人积累购房能力创造社会环境,以法律规范租赁市场。秦虹说:“人总是要有房子住的,不买房就得租房,目前之所以年轻人要买房而不愿租房,与我国的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频繁搬家,随时涨价,时常毁约等都对年轻人带来不少的损失和烦恼。”
秦虹表示,租房行为是真正的消费行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利用法律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如可规定“合同期间不得涨房租”,“每次房租上涨幅度不得超过3%”,“不得强行中止合同”等条款,还可以规定房租的最高上限,再加上相应的处罚条款,依法保护租房者的利益。
她说:“年轻人在度过购房的积累能力后再购房,压力和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政府自身或鼓励企业也可提供长期租赁的住房,弥补和引导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切实帮助年轻人度过这个购房积累期。
第四,控制好房价上涨速度,形成较合理的租售比。秦虹认为,我国目前购房年龄降低,与房价上涨过快不无关系,如果收入增长的速度长时期持续低于房价上涨速度,低龄化、超前性、恐慌性购房就很难避免。
秦虹表示,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目标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有利于年轻人合理安排购房计划,减少盲目购房和勉强购房带来的风险。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减少盲目购房风险
——专访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杜宇) 在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抑制不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那么不合理的住房消费行为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其中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各种住房需求叠加 挤压正常住房需求空间
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盖房、置业和为儿孙积攒家产的文化传统,而房产就是家庭中最大的一项资产。
秦虹认为,当前对待住房问题,社会上很多年青人“无房不婚”“一步到位”“低龄购房”“啃老购房”等都是一些不理性和不合理的购房观念。
当前我国各种住房需求叠加,正常自住需求中叠加了投资需求,现时需求中叠加了未来需求,改善需求中叠加了拆迁需求。
秦虹表示,每年我国城镇住房竣工量7亿至8亿平方米的量不可谓不大,但这些投资性、保值避险性、超前性和恐慌性需求的增加对市场供给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也使正常的住房需求空间受到挤压。各种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房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缺乏积累和投资能力,过早购房存在三重风险
秦虹说:“租房子是消费行为,而购房本身却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是把家庭的货币资产转变成房屋资产的行为,是积累家庭财富的行为。如果购房还利用了银行贷款,那么就是动用了银行杠杆来放大投资能力的行为。”
在秦虹看来,这种购房投资存在三重风险。其一,这种投资数额较大,通常需要依靠银行贷款,那么必须要连续性投资(还款)。否则前期投资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对购房者的收入的积累和工作的稳定要求较高。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往往是积累少、工作不稳定、收入变动大的群体,一旦失业,还款压力陡增,失房风险极大。
其二,这种投资的变现相对股票等证券复杂程度较大,税费、时间等交易成本较高,变现较难。一旦因考虑不周购房不适当,再更换住房成本很高,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小的城市更是如此。
其三,利率上升或房价下跌的风险,如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利率大幅快速上升,房价出现大跌,许多家庭出现了负资产,断供失房就大量出现。
秦虹说:“在很多国家,购房年龄都在40岁左右,而北京平均只有27岁,这些年轻人在自身尚不具备充分的积累和投资能力时,过早购房,其抗拒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处理不当,将会给家庭,甚至父辈带来无穷的烦恼。”
四项措施引导树立理性住房消费观念
如何引导全社会树立理性的住房消费观念?秦虹建议,政府应该着力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有防范购房风险的制度环境,特别是银行在发放购房贷款时,应严格考察购房家庭的收支状况和信用记录。
据秦虹介绍,根据防范风险的要求,家庭购房还贷支出应在总收入(或总支出)中占30%以下才是合理的、安全的界限。如果高于30%,说明生存压力大,购房风险高,不具备购房能力。另外,不仅要看当期的收入水平,还应看以往的信用情况,如果信用记录较差,长期稳定还款的风险就高。
秦虹说:“在美国,信用记录高的家庭可获得固定利率贷款,而信用记录低的家庭只能得到浮动利率贷款,风险相对要高很多。”
其次,要为年轻人积累购房能力创造社会环境,以法律规范租赁市场。秦虹说:“人总是要有房子住的,不买房就得租房,目前之所以年轻人要买房而不愿租房,与我国的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频繁搬家,随时涨价,时常毁约等都对年轻人带来不少的损失和烦恼。”
秦虹表示,租房行为是真正的消费行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利用法律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如可规定“合同期间不得涨房租”,“每次房租上涨幅度不得超过3%”,“不得强行中止合同”等条款,还可以规定房租的最高上限,再加上相应的处罚条款,依法保护租房者的利益。
她说:“年轻人在度过购房的积累能力后再购房,压力和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政府自身或鼓励企业也可提供长期租赁的住房,弥补和引导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切实帮助年轻人度过这个购房积累期。
第四,控制好房价上涨速度,形成较合理的租售比。秦虹认为,我国目前购房年龄降低,与房价上涨过快不无关系,如果收入增长的速度长时期持续低于房价上涨速度,低龄化、超前性、恐慌性购房就很难避免。
秦虹表示,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目标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有利于年轻人合理安排购房计划,减少盲目购房和勉强购房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