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战后60周年之际,策划出版了《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中日60年友好之路》大型纪念图片集,从永别战争、善邻友好、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日两国人民60年来的交往轨迹,以大量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照片揭示出和平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主流、共创繁荣是中日关系的目标。与对立和对抗相比,友好与合作毫无疑问是战后中日关系的实像。无论是2000年的友好交往史,还是60年的合作发展史,中日友好关系源渊流长,且不断推陈出新,符合两国利益,更让两国人民受益。
战后60年,岁月走过一个甲子。尽管当前的中日关系大气候不容乐观,但两国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层面依然有必要回顾60年的岁月印痕究竟给中日关系留下了什么──是对立还是友好?面向未来,中日两国究竟需要什么──是隔阂还是合作?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着眼,答案没有悬疑,那就是友好与合作。
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趋于冷淡、历史认识发生错位,大大阻扼了中日交流的进程,也模糊了世人看待两国关系的眼光。《和平友好,共创繁荣》大型纪念图片集,钩沉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重新调准了观察和看待中日关系史的焦聚,过滤掉历史有色光谱和意识形态水分,为世人呈现出中日民间一以贯之的友好合作的历史真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外宣工作,司尽其职,令人感佩。与此同时,舆论更希望这些感人的友好记忆和历史瞬间能够成为内宣的重要主题──让战后的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再停留为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化身,而成为和平、友好和发展的善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人类有了记忆,就能够把经验和智慧传下去。追溯中日关系2000年交往史,交流远远多于对抗,友好是当然的主流。历史告诉我们,当现实发生问题时,不妨向历史寻找智慧。邓小平曾对中曾根康弘说过: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事情。这就是中日关系史给出的答案,更是战后60年中日关系呈现的真相和实像。
人过60岁,意味着不只有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和激情冲动。60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学会以冷静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要求自己,以理性的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别人、观照自己。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立场选择。中日关系的历史实像是友好大于对立、历史经验是合作好过对抗,那么国家指导者的政治判断就不能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固执,或为了所谓的个人信念而对民间的友好努力起相杀作用。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花甲,这意味着不会有第二个60年来供他从容修正错误和盲断。战后60年的中日关系同样应该以此为戒,采取谦逊谨慎、顾全大局,以后代为怀的心态和立场,是两国关系者应有的选择。
《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中日60年友好之路》大型纪念图集和影展,深入挖掘中日关系积极因素,揭示历史真实面目,更给两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战后60周年之际,策划出版了《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中日60年友好之路》大型纪念图片集,从永别战争、善邻友好、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日两国人民60年来的交往轨迹,以大量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照片揭示出和平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主流、共创繁荣是中日关系的目标。与对立和对抗相比,友好与合作毫无疑问是战后中日关系的实像。无论是2000年的友好交往史,还是60年的合作发展史,中日友好关系源渊流长,且不断推陈出新,符合两国利益,更让两国人民受益。
战后60年,岁月走过一个甲子。尽管当前的中日关系大气候不容乐观,但两国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层面依然有必要回顾60年的岁月印痕究竟给中日关系留下了什么──是对立还是友好?面向未来,中日两国究竟需要什么──是隔阂还是合作?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着眼,答案没有悬疑,那就是友好与合作。
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趋于冷淡、历史认识发生错位,大大阻扼了中日交流的进程,也模糊了世人看待两国关系的眼光。《和平友好,共创繁荣》大型纪念图片集,钩沉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重新调准了观察和看待中日关系史的焦聚,过滤掉历史有色光谱和意识形态水分,为世人呈现出中日民间一以贯之的友好合作的历史真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外宣工作,司尽其职,令人感佩。与此同时,舆论更希望这些感人的友好记忆和历史瞬间能够成为内宣的重要主题──让战后的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再停留为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化身,而成为和平、友好和发展的善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人类有了记忆,就能够把经验和智慧传下去。追溯中日关系2000年交往史,交流远远多于对抗,友好是当然的主流。历史告诉我们,当现实发生问题时,不妨向历史寻找智慧。邓小平曾对中曾根康弘说过: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事情。这就是中日关系史给出的答案,更是战后60年中日关系呈现的真相和实像。
人过60岁,意味着不只有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和激情冲动。60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学会以冷静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要求自己,以理性的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别人、观照自己。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立场选择。中日关系的历史实像是友好大于对立、历史经验是合作好过对抗,那么国家指导者的政治判断就不能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固执,或为了所谓的个人信念而对民间的友好努力起相杀作用。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花甲,这意味着不会有第二个60年来供他从容修正错误和盲断。战后60年的中日关系同样应该以此为戒,采取谦逊谨慎、顾全大局,以后代为怀的心态和立场,是两国关系者应有的选择。
《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中日60年友好之路》大型纪念图集和影展,深入挖掘中日关系积极因素,揭示历史真实面目,更给两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