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探月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日期: 2010/10/02 16:29
中国探月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1日傍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系列,本次航天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任务是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

另据中国广播网10月1日报道 6:45开始发射现场开始拉响长达两分钟的撤离警报,据介绍现场工作人员全都撤离至里火箭220米左右的一个房屋,房屋的墙壁是加厚的。现场的消防、医护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现场开始下起大雨,雨滴非常大但是雨却不密。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准时在今天18时59分57秒,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升空。19时17分54秒时,长征三号丙与嫦娥二号分离,接着嫦娥二号在约1分多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并在30秒后圆满完成任务。19点25分左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系列,本次航天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任务是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

  嫦娥二号预计只用112小时便能进入月球轨道,比欧洲和日本探月卫星的速度都要高。

  10月1日,新中国61周岁的生日,中国航天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献礼——当晚,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升空,踏上了漫长的奔月之旅。

  时针指向17时59分,嫦娥二号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一小时准备。飞控大厅内,灯火通明,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坐在操作台前,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飞控大厅正前方立着四块巨幅液晶,最右侧的大屏幕将发射场传来的画面拉入眼前:依天耸立的长征三号丙巨型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紧紧抱入怀中,傲然伫立于发射塔架上。中间两块大屏幕上,五彩斑斓的世界地图和卫星飞行的曲线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最上方不断跳跃变换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预示着一个重要时刻即将来临。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滑过,大厅里只听见轻敲键盘的滴答声。

  “1分钟准备!”突然,报告声打破大厅的寂静。大屏幕上显示,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无数双眼睛都紧盯着大屏幕。

  18点58分,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10、9、8、7……”

  “点火!”

  “起飞!”

  巨大的轰鸣声中,火箭喷射出一团橘黄色的烈焰,托举着卫星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渐渐地,箭体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最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隐匿在无穷天际里。

  伴随着大屏幕上方不断跳跃着的飞行参数,扬声器里不时响起洪亮的报告声:“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二三级分离!”、“厦门跟踪正常!”……

  各测控站、测量船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位于大厅一侧的机房内,十余名科技人员正在紧张的进行卫星遥控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频频闪现,科技人员目不转睛,指尖飞舞,密切地监视着星箭飞行状态。坐在总调度后侧的副指挥长麻永平注视着大屏幕,他知道,测控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漫长的太空飞行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接收的每一组数据,做出的每一项决策,牵动着卫星的一举一动,事关任务的成败。

  发射后约25分钟,大厅又传来报告:“星箭正常分离!”

  稍顷,轨道专家综合技术人员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卫星入轨参数。

  19点35分,任务指挥部正式宣布:根据北京中心精确计算,嫦娥二号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12.8公里、远地点高度356996公里、轨道倾角28.5度的地月转移轨道。从此,卫星开始了112小时的奔月之旅,预计在4天后到达月球。

  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夜,整个中国都沉浸在醉人的夜色中……

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对X频段深空测控、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和突破。

  再过112个小时,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

  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其中,新研制的CCD相机能够将图像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在轨工作期间,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图像的成功传回,将成为嫦娥二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约为9亿元人民币,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是半年。

  对于卫星的“归宿”,吴伟仁表示,落月、飞到更远的星空或是飞回地球轨道,需要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决定。

  在以撞月方式结束494天的飞行之前,嫦娥一号向地面传回总量约为1.37TB的科学数据。基于这些无偿与全世界共享的数据,中国诞生了首张全月图等科学成果,各国科学家发表论文100多篇。

  “如果说嫦娥一号开启了我国的深空探测,嫦娥二号就是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吴伟仁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为目标的二期工程。

  吴伟仁说,目前,嫦娥三号和四号正在进行初样研制,着眼于“回”的三期工程已完成方案论证。

  “至于载人登月,我国尚无具体时间表。”吴伟仁说。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2733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