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小静的故事
日期: 10年10月1期
■(神奈川)莫凡

中秋节,给北京的家里打电话问候,妈妈高兴地告诉我“你猜谁来了?小静来了!”小静是我在1992年通过“希望工程”结识的一位农村姑娘。
那年某日,我偶尔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了“希望工程”的消息。当时捐助5000日元(或200人民币)就可以帮助一个农村失学的孩子去读小学。于是我与老公大象、弟弟、友人田中夫妇、小林、小张一起,一共捐助了6位失学儿童,手续是让在北京的妈妈代我们去办理的。
由于是我牵头,总得对大家有个交代,于是数月后又让妈妈蹬车去打听捐款的具体去向。不久大家陆续收到了几个孩子的来信还有成绩单,唯独我的那份没有下落。
我亲爱的老妈又再次蹬车去查询,终于查个水落石出。原来那份捐款,捐进了村庄却没捐到个人。经老妈一查,浮出个小静,此时已经是个12岁的半大姑娘,却还没有进过学堂。就这样小静终于背上书包第一次走进了小学,读了2年小学又进了中学。由于基础有限,高中是说什么也进不去了。
要说到此我的“希望工程”该结束了,可是我希望她能自食其力,在家乡找到一份事做。于是先打听一下她的家乡都生产什么吧,我写信问道“你们哪里有什么?”记得她歪歪扭扭地写道“有土”。“土里种什么”?“种什么都不长”。没有去过农村的我琢磨“有土,就总得有路吧,有路就总得有车吧。就让她学个修车的手艺在路边修车吧,即使是修理自行车也总算有个自己的饭碗呀。”于是,我又给她寄去800人民币,想象著小静将来蹲在“什么都不长”的乡间小路旁修车的情形。
然而,小静可不像我这么土帽儿,人家怀揣著800人民币到北京上了美容学校。这是因为那几年当中,我北京的老妈不仅帮她学习与生活,还接她与她父亲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妈妈说:“别提了,小静没坐过车,一路晕车,带她故宫博物院、少年科技馆,到哪儿都晕得没看成。”可是人家却看清并记住了我家附近有所美容学校。
就这样,自从这次进过一次京城,小静的爸爸就开始在京打工,不久她妈妈也来京当了保姆。小静美容学校毕业后在东城的发廊找到了工作,不久能干的小静就承包了这家发廊当起了老板。据说家乡的弟妹也不再像她,个个都进了学堂。
此后我回北京时,第一次在她的发廊见到了小静。以前我只经由妈妈收到过一张她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怯生生的乡下小姑娘,然而眼前却是一位京城小老板。“姑姑,您在北京办什么事找我,街道的、工商的我都混得特熟,上下都能玩得转。”果真如此,我俩出去吃饭时,街上就有不少人跟她打招呼。进了饭馆她叫了好几个菜,菜上来了只见她翘著腿“姑姑,您吃吧,我天天吃都吃腻了。”于是,我就像常吃不饱的进城人开始一人吃起来了。可是我不吃肉,没几样能伸筷子的。她问我能吃什么菜,我随便说了个菜名,只见一会人家从饭店外面端著就进来了。原来这个店里没有,她就让别的店做好又端到这里,看来小静的确在这里能玩得转。虽然她挺热情,但我总感觉与我想象中的小静有点不一样,嗨,连自己都成不了希望中的自己呢,甭说别人了。
时隔数年后,小静这次中秋到我家,告诉了我妈妈她们一家的近况:小静的爸爸在京城辗转了几个打工点后,在一家连锁烤鸭店站住了脚,深得老板信任。现在年纪大了,就到老板京郊的空闲小院去看房。除了工钱外店里还定期给他送来食品等,自己也在小院里种点蔬菜。老板怕他寂寞惦记乡下,还帮他弄来两头小羊在院子养著解闷作伴。
小静的妈妈进城后就在一位女社长家里做保姆。这位离婚的女社长有个费心的儿子,所以女社长忙外,小静妈妈主内,几年下来混得成了一家人。
小静的妹妹毕业后也来北京打工,就在爸爸工作过的烤鸭店。从端盘子做起,现在已经是一名拥有二百多名店员的店长了。小静的弟弟毕业后也进了这家烤鸭店,就在我家附近的分店当厨师,而且马上就要结婚了。
小静呢,此后卖掉发廊,转身进了妈妈管家的那位女社长的企业,当了女社长的秘书。除了干些杂事,也学著电子绘图等技术。现在人家在北京城里也买了自己的房子,更可喜的是小静3年前开始就读北京理工大学的函授班,明年就要毕业了。
现在小静全家都在北京站住了脚,家乡的老房破地也转给了别人,只可惜她的妈妈不幸身患绝征几年前在北京去世了。
最后我妈妈在电话里说:“对了,你看有没有合适的给小静介绍个对象吧,那孩子挺懂事的。把全家都安排好了,自己还没个著落呢,要是她妈妈在世一定该著急了。”
追记: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如今,小静身边可有人陪伴?也许做了孩子的妈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6/12719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