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幸宇
在祖国中等教育园地,众多辛勤园丁以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楷模,“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长春外国语学校已故高级讲师江松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江松于1928年出生在松花江畔的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好学。1947年10月,东北地区硝烟迷漫,国共两党军队拉锯战异常激烈,年仅19岁的江松满怀激情,冒著危险毅然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农会,参与并领导土地改革,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也拉开了他波澜万丈的人生帷幕。1949年,江松在德惠县人民政府民政科任职期间深感自己知识贫乏,便于1950年考入吉林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就在他刻苦学习,以图报效新中国时,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折。在学期间,江松去监狱探望在押的兄长,鼓励他认真接受改造。然而,这一举动却被校方批判为“未站稳阶级立场”,为此他被开除共青团团籍。尽管如此,江松并未气馁,他用3年时间刻苦攻读完初中和高中课程。1953年7月,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一个只读了速成中学的农家子弟考取中国最高学府,无疑等于鲤鱼跃龙门。在北大学习期间,江松闻鸡起舞,勤奋学习,于195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后顺利通过外交部考核,被分配到中国外交学会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日文翻译工作。就在他展翅鹏程之际,突遇不测风云。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江松涉世不深,性格耿直,给上级部门提了一些中肯的意见,结果招致非议,被下派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资料,他遭遇了第二次人生挫折。然而,这也未动摇他为国效力的信念。196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春外国语学校,他闻讯后,立志发挥自己的日语专长,便放弃了清闲的资料员工作,应募来到该校,从此开始从教生涯。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投入热火朝天的建校活动。然而,万未料到的是1966年夏,江松与同事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校园刚落成,风雨如晦的“文革”爆发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内乱使他又经历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文革”初期,江松心直口快,给领导提了意见,一夜之间成了“箭靶子”,被贴了满楼的大字报,“文革”中期他由于对林彪的“文化大革命收获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这一谬论表示不满竟至被诬蔑成“反革命分子”,受尽磨难……直到1980年,江松才被彻底平凡。尽管他屡遭坎坷,但他胸襟宽阔,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爱国、爱校、爱生、爱家庭、爱父老乡亲数十年矢志不渝。
江松先生爱他的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独生子。他在从教二十七年生涯中,对学生不分三六九等,无论是出身高干家庭,还是农家子弟,都一视同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长春外国语学校的校友中关于江松老师的美谈不胜枚举∶“文革”前的一个严冬时节,他看到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没有棉鞋穿,便脱下自己的皮靴给学生穿上,而这双靴子则是他儿子向往已久的“奢侈品”。他看到有个学生陷入家庭琐事烦恼而一蹶不振,便百般开导解劝,又找其它教员一同设法安排升学,终于使那个学生感奋振作。“文革”期间,他听说一个学生由于父亲未被解放而成了徘徊街头的失学青年,便多次骑车登门,还冒著严寒扛著行李,将那个学生送到集体户,一年后那个学生终于有了正式工作。感人肺腑的是他为了营救“文革”中蒙冤入狱的学生而不顾个人安危,数年间多方奔走,最终如愿。1968年末,一个学生由于在书桌上随便涂写而被污蔑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判了6年徒刑。江松见此极为痛心,他仗义执言:“这个孩子怎么能是反革命呢?这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冤案。”当时他由于对林彪不满而被诬蔑成“反革命分子”,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却被诬蔑成“为反革命分子翻案”,结果“罪上加罪”,被发配到学校锅炉房劳动改造。尽管如此,他却一直惦记著蒙冤服刑的学生。1973年夏,政治气候稍变暖,江松便对知情的学生说;“他在监狱里已经五年多了,那里是什么地方啊!我们得给他平反。”他领著知情的学生四处奔波,多方取证、求助。当时有的人私下劝他别跑了,说反正也快刑满释放了,弄不好又要引火烧身。江松疾呼道:“他没有罪!我要的是无罪释放,不是刑满释放!”这一铿锵话语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期间,该需要何等勇气与魄力!他四处奔波,终于使那名学生无罪获释。江松先生辞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中发现这样一段记述:“我花在培养学生身上的精力和心思,比花在我自己儿子身上的多多了……”的确,江松先生从教生涯中,将满腔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在天下桃李心中播下了无数师生深情厚谊的种子。
江松先生热爱本职工作。他在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备课精益求精,在日语语法方面造诣颇深,而且从不保守,与同行们开展交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印制成册,供教师们参考。他还在学校组织建立外语角,引导学生锻炼口语能力,被学生们誉为“金牌日语教师”。在夕阳西下的操场上,在夜晚教室的萤光灯下,在他斗室容身的家中,他总是热心辅导学生,还不计报酬为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1980年代,某医院为开设进修班而招聘日文教员,由于待遇不高,无人应聘。江松看病时听到医生们的议论,当即应允免费授课。他放弃休息时间,分几个时间段为医生们讲课,甚至家里也成了课堂。有些人见他一下班就匆匆离去,家中门庭若市,以为他在搞副业赚钱,直到医院将感谢信寄到学校,才恍然大悟,交口称誉。“文革”后学校掀起美化校园的热潮,江松几乎每天都利用业余时间在花坛和绿地中挥铲耕耘,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将一片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校。
江松先生将赤诚的爱心也奉献给了家乡父老。江松进城工作后,始终保持农民的纯朴性格,每年都回农村老家探望,挨家串户问寒问暖,参加夏锄、秋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义务献工不计其数,多次把结余的工资捐助给生活困难的村民。他看到有位盲人村民的独生子患病无力求医,便将他接到长春,住进自己的单身宿舍,直到一年后患者痊愈。当时,他的月工资不足百元,要资助乡亲求医治病,还要负担生活费。为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乡亲慷慨解囊,这在许多家庭生活捉襟见肘的1970年代是何等难能可贵!
江松先生热爱自己的家庭。他的家庭是在家乡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建立起来的,妻子不识字,而且体弱多病。江松在长春读书,又考取北京大学,一人进城学习、工作,从北京国家机关到地方高等学府等辗转数十载,有许多机会重新选择感情,但他却义无返顾,毫无怨言,与结发妻子举案齐眉,直到临终前还叮嘱儿子孝敬母亲,他留给后人一个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也为世人树立了诚实做人的光辉榜样。
江松先生把爱心也献给了他敬重的领导。1968年夏,清理阶级队伍的狂飙席卷大陆,不少领导干部因遭迫害而走上绝路。江松看到老校长在校内屡遭批斗体罚,竟至被打掉门牙,处境极为艰难。他灵机一动,跑到其它学校找了几个朋友,借来一辆汽车,趁看押人员不注意,冒著危险将老校长“抢”走。他名为拉到社会上批判,实则暗地里保护起来,终于使老校长安度难关。
一位爱满天下的辛勤园丁,必然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江松先生退休后,学生们将他视为至亲,经常去探望他,甚至当自己有了情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工作有变动,职务升迁等,都来电话、来信告诉他,让他分享一份喜悦。1991年,他教过的学生为报答恩师而集体自发筹资,带他游遍大陆天涯海角;有些学生侨居海外,仍与他保持通信往来,省亲时与他欢聚;他在病榻上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许多学生的慰问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江松先生在天下桃李中播下的无数师生深情厚谊的种子,如今已绽开簇簇鲜艳花朵,结下累累硕果:桃李们以恩师为楷模,一心敬业,诚实做人,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有的荣任将军,有的当上驻外使节,有的成为企业家……
2007年8月1日,江松先生因患癌征辞世,享年79岁。直到辞世前一天,他还在病榻上问及学生们的近况。噩耗传来,桃李们无比悲痛,他教过的学生有3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回长春为他送行,他家乡的一百多位父老乡亲也赶来送别。他当年的同事、中国科技史权威管成学教授撰文缅怀道:“江松老师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爱生如子。一个好教师,一定爱他的学生。但是在我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没有见过能超过江老师的人……”学生们纷纷撰文缅怀道∶“我仿佛又看见了江松老师那慈祥,亲切的面容,和江松老师在一起的经历就像一幅幅电影图画在我脑海里浮现……”“饮水思源,正是江松老师雪中送炭,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给予慈父般的关爱与勉励,使我勇度难关,我每每想到这些,对江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江松老师那慈祥的音容笑貌,伟岸的身影,特别是在我落魄年代对我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令我永志不忘……”“江松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江松先生虽然未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但他毕生将爱撒满人间,给世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祖国中等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爱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江松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与心中的丰碑!
在祖国中等教育园地,众多辛勤园丁以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楷模,“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长春外国语学校已故高级讲师江松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江松于1928年出生在松花江畔的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好学。1947年10月,东北地区硝烟迷漫,国共两党军队拉锯战异常激烈,年仅19岁的江松满怀激情,冒著危险毅然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农会,参与并领导土地改革,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也拉开了他波澜万丈的人生帷幕。1949年,江松在德惠县人民政府民政科任职期间深感自己知识贫乏,便于1950年考入吉林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就在他刻苦学习,以图报效新中国时,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折。在学期间,江松去监狱探望在押的兄长,鼓励他认真接受改造。然而,这一举动却被校方批判为“未站稳阶级立场”,为此他被开除共青团团籍。尽管如此,江松并未气馁,他用3年时间刻苦攻读完初中和高中课程。1953年7月,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一个只读了速成中学的农家子弟考取中国最高学府,无疑等于鲤鱼跃龙门。在北大学习期间,江松闻鸡起舞,勤奋学习,于195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后顺利通过外交部考核,被分配到中国外交学会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日文翻译工作。就在他展翅鹏程之际,突遇不测风云。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江松涉世不深,性格耿直,给上级部门提了一些中肯的意见,结果招致非议,被下派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资料,他遭遇了第二次人生挫折。然而,这也未动摇他为国效力的信念。196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春外国语学校,他闻讯后,立志发挥自己的日语专长,便放弃了清闲的资料员工作,应募来到该校,从此开始从教生涯。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投入热火朝天的建校活动。然而,万未料到的是1966年夏,江松与同事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校园刚落成,风雨如晦的“文革”爆发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内乱使他又经历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文革”初期,江松心直口快,给领导提了意见,一夜之间成了“箭靶子”,被贴了满楼的大字报,“文革”中期他由于对林彪的“文化大革命收获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这一谬论表示不满竟至被诬蔑成“反革命分子”,受尽磨难……直到1980年,江松才被彻底平凡。尽管他屡遭坎坷,但他胸襟宽阔,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爱国、爱校、爱生、爱家庭、爱父老乡亲数十年矢志不渝。
江松先生爱他的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独生子。他在从教二十七年生涯中,对学生不分三六九等,无论是出身高干家庭,还是农家子弟,都一视同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长春外国语学校的校友中关于江松老师的美谈不胜枚举∶“文革”前的一个严冬时节,他看到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没有棉鞋穿,便脱下自己的皮靴给学生穿上,而这双靴子则是他儿子向往已久的“奢侈品”。他看到有个学生陷入家庭琐事烦恼而一蹶不振,便百般开导解劝,又找其它教员一同设法安排升学,终于使那个学生感奋振作。“文革”期间,他听说一个学生由于父亲未被解放而成了徘徊街头的失学青年,便多次骑车登门,还冒著严寒扛著行李,将那个学生送到集体户,一年后那个学生终于有了正式工作。感人肺腑的是他为了营救“文革”中蒙冤入狱的学生而不顾个人安危,数年间多方奔走,最终如愿。1968年末,一个学生由于在书桌上随便涂写而被污蔑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判了6年徒刑。江松见此极为痛心,他仗义执言:“这个孩子怎么能是反革命呢?这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冤案。”当时他由于对林彪不满而被诬蔑成“反革命分子”,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却被诬蔑成“为反革命分子翻案”,结果“罪上加罪”,被发配到学校锅炉房劳动改造。尽管如此,他却一直惦记著蒙冤服刑的学生。1973年夏,政治气候稍变暖,江松便对知情的学生说;“他在监狱里已经五年多了,那里是什么地方啊!我们得给他平反。”他领著知情的学生四处奔波,多方取证、求助。当时有的人私下劝他别跑了,说反正也快刑满释放了,弄不好又要引火烧身。江松疾呼道:“他没有罪!我要的是无罪释放,不是刑满释放!”这一铿锵话语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期间,该需要何等勇气与魄力!他四处奔波,终于使那名学生无罪获释。江松先生辞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中发现这样一段记述:“我花在培养学生身上的精力和心思,比花在我自己儿子身上的多多了……”的确,江松先生从教生涯中,将满腔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在天下桃李心中播下了无数师生深情厚谊的种子。
江松先生热爱本职工作。他在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备课精益求精,在日语语法方面造诣颇深,而且从不保守,与同行们开展交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印制成册,供教师们参考。他还在学校组织建立外语角,引导学生锻炼口语能力,被学生们誉为“金牌日语教师”。在夕阳西下的操场上,在夜晚教室的萤光灯下,在他斗室容身的家中,他总是热心辅导学生,还不计报酬为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1980年代,某医院为开设进修班而招聘日文教员,由于待遇不高,无人应聘。江松看病时听到医生们的议论,当即应允免费授课。他放弃休息时间,分几个时间段为医生们讲课,甚至家里也成了课堂。有些人见他一下班就匆匆离去,家中门庭若市,以为他在搞副业赚钱,直到医院将感谢信寄到学校,才恍然大悟,交口称誉。“文革”后学校掀起美化校园的热潮,江松几乎每天都利用业余时间在花坛和绿地中挥铲耕耘,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将一片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校。
江松先生将赤诚的爱心也奉献给了家乡父老。江松进城工作后,始终保持农民的纯朴性格,每年都回农村老家探望,挨家串户问寒问暖,参加夏锄、秋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义务献工不计其数,多次把结余的工资捐助给生活困难的村民。他看到有位盲人村民的独生子患病无力求医,便将他接到长春,住进自己的单身宿舍,直到一年后患者痊愈。当时,他的月工资不足百元,要资助乡亲求医治病,还要负担生活费。为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乡亲慷慨解囊,这在许多家庭生活捉襟见肘的1970年代是何等难能可贵!
江松先生热爱自己的家庭。他的家庭是在家乡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建立起来的,妻子不识字,而且体弱多病。江松在长春读书,又考取北京大学,一人进城学习、工作,从北京国家机关到地方高等学府等辗转数十载,有许多机会重新选择感情,但他却义无返顾,毫无怨言,与结发妻子举案齐眉,直到临终前还叮嘱儿子孝敬母亲,他留给后人一个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也为世人树立了诚实做人的光辉榜样。
江松先生把爱心也献给了他敬重的领导。1968年夏,清理阶级队伍的狂飙席卷大陆,不少领导干部因遭迫害而走上绝路。江松看到老校长在校内屡遭批斗体罚,竟至被打掉门牙,处境极为艰难。他灵机一动,跑到其它学校找了几个朋友,借来一辆汽车,趁看押人员不注意,冒著危险将老校长“抢”走。他名为拉到社会上批判,实则暗地里保护起来,终于使老校长安度难关。
一位爱满天下的辛勤园丁,必然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江松先生退休后,学生们将他视为至亲,经常去探望他,甚至当自己有了情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工作有变动,职务升迁等,都来电话、来信告诉他,让他分享一份喜悦。1991年,他教过的学生为报答恩师而集体自发筹资,带他游遍大陆天涯海角;有些学生侨居海外,仍与他保持通信往来,省亲时与他欢聚;他在病榻上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许多学生的慰问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江松先生在天下桃李中播下的无数师生深情厚谊的种子,如今已绽开簇簇鲜艳花朵,结下累累硕果:桃李们以恩师为楷模,一心敬业,诚实做人,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有的荣任将军,有的当上驻外使节,有的成为企业家……
2007年8月1日,江松先生因患癌征辞世,享年79岁。直到辞世前一天,他还在病榻上问及学生们的近况。噩耗传来,桃李们无比悲痛,他教过的学生有3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回长春为他送行,他家乡的一百多位父老乡亲也赶来送别。他当年的同事、中国科技史权威管成学教授撰文缅怀道:“江松老师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爱生如子。一个好教师,一定爱他的学生。但是在我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没有见过能超过江老师的人……”学生们纷纷撰文缅怀道∶“我仿佛又看见了江松老师那慈祥,亲切的面容,和江松老师在一起的经历就像一幅幅电影图画在我脑海里浮现……”“饮水思源,正是江松老师雪中送炭,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给予慈父般的关爱与勉励,使我勇度难关,我每每想到这些,对江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江松老师那慈祥的音容笑貌,伟岸的身影,特别是在我落魄年代对我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令我永志不忘……”“江松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江松先生虽然未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但他毕生将爱撒满人间,给世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祖国中等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爱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江松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与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