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委员周阳山警告,官方用纳税人的钱筹拍,就该非常审慎。若文建会纪录片内容错误百出、违背史实,或全面否定孙中山、五权宪法,他将不惜动用纠举权,把违失官员拉下来。
真实的孙中山,是什么形象?把孙中山拍成纪录片,该去掉多少神性,还原多少人性?伟人的凡人形象,要如何解构?
为配合明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台湾官方筹划出资新台币2000万(85万3908新元)开拍国父孙中山的纪录片。但要怎么个拍法,上周引发舆论激烈议论。
事缘建国百年基金会执行顾问平路表示,希望以多元史观拍出“更多元的国父”,凸显国父人性,打破党国教育之下神格化的国父形象,让“你可以骂他,也可以选择同情他”。她提出的言论包括,国父是“‘连列宁都会笑他天真、无知’的人”、“他充满热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装出‘建国大纲’及‘三民主义’”、“他有种憨、不怕输的特质,没有实权也没有兵力”等等。
平路希望纪录片能够展现一个去神化的孙中山,但在中研院院士胡佛及监察委员周阳山看来,却是“轻佻侮慢”的。
他们在投书媒体的文章中抨击,平路论述的内容严重与史实不符,更欠缺宪政理论基础。
文章还说:“若中山先生仍活世间,参加政府纪念建国百年大典,忽来一位纪念主持人对他说:‘你的五权宪法是拼装产物。你有种憨的特质,天真而无知,你欠缺抽象思考能力……’他会觉得怎样?不会瞠目而慨叹后人不肖吗?”
周阳山也警告,若文建会纪录片内容错误百出、违背史实,或全面否定孙中山、五权宪法,他将不惜动用纠举权,把违失官员拉下来。原则是,官方用纳税人的钱筹拍,就该非常审慎。
《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上周针对这个议题连续刊登了多篇报道和投书,有尊重“史实”,也有支持“人性”,争议持续几天发烧。
接受本报访问的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维开认为,人性与神性的争议其实不是那么大,更多争议可能是在孙中山的一些学说和主张。
至于孙中山是否“天真、无知”,刘维开认为,孙中山具有浪漫色彩,对整个中国的建设是有理想的,他的眼光其实非常远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所以才会在那个时候被批评为空想者,但是从现在回想当年,所有当时认为不可思议的事,现在都实践了。
他说:“孙中山不是有个外号叫孙大炮吗?袁世凯的政治顾问Morrison(莫理循)很多信里面都在骂孙中山。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我要盖十万英里的铁路,百万英里的公路,人家问他,钱从哪里来?他说,我借外债,那人家骂他外国贼。可是如果我们现在这说法,对不对?重大国家建设怎么不借外债?他提出铁路系统里面,要有个高原铁路系统,人家说怎么可能在高原盖铁路呢?青藏高原盖铁路,现在是不是有了?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他的东西在慢慢一个个落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林庆彰则认为,应该从思想家的角度去看待孙中山,如果从政治的角度去看,那没有参政经验的孙中山难免是“天真”的,三民主义也难免有点理想化。
他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当然三民主义是一辆拼装车,是病急乱投医,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生病生得厉害,所以很多人开药方,有的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三民主义,有的是无政府主义,什么都有。当时所有的人都开拼装车,几乎都是现学现卖,像康有为也是,前一天晚上看西方的书,然后体会出来的。但孙中山的治国宏图比较完备的,虽然是拼装车,但是各种零件什么都有。所以即使车子坏了,也可以修好。”
文建会主委盛治仁日前已出面平息纪录片风波说,平路的个人发言并不是纪录片的内容,平路是顾问而非制作人。纪录片预定8月底或9月初才会上网招标,未来拍摄内容,文建会将负全责。
中国赶拍《辛亥革命》
台湾年轻一代心中
国父形象已渐消退
在争议声中,台湾的《国父传》最后以什么面貌见人还不知道,那台湾民间对孙中山又认识多少呢?
12岁的国小学生谢欣恩说:“五年级的时候,有学一点,就是老师在讲到台湾、讲到日本的时候会讲到国父、蒋中正,老师讲得比较多是蒋中正。”。问她是否知道孙中山为何叫国父,她说:“因为他为国家奉献,他是个伟人。”
谢欣恩的母亲吴佳蓉说:“我们以前是国中才学历史,现在小朋友提早在国小学,你问我国父的形象,我就想到‘我们国父,什么首革命的’那首歌。蒋中正认识比较多,国父比较少讲,印象模糊。”
笔者查询了一下,那首歌叫“国父纪念歌”,歌词写着“我们国父,首创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虽然现在不教三民主义了,国父纪念歌也少听到,但在台北询问哪里是国父纪念堂,大概每个人都说得出,小朋友看到国父遗像,或看到新台币钞票的头像,还知道那是谁。
不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林庆彰认为,在年轻一代台湾人心中,孙中山“国父”的形象会渐渐消退,思想家的形象会取而代之,如果要拍纪录片,应该恢复孙中山的真实面貌,让他走下神台,减少政治味道。
刘维开也支持开拍纪录片,他说,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拍《国父传》具有象征意义,更何况孙中山是超越党派的世界公民。
他说:“虽然有这么多的争议,但仍然要继续拍,主轴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折中一下。孙中山很小的时候离开中国,到南洋和美洲活动,他把在国外看到的东西又放回到国内来,他是个小留学生。我不认为《国父传》会变成一个党国符号,因为孙中山是一个超越党派的共同记忆,孙中山基本上像个世界公民,他当年创造的这条民主的路,也是正确的路。”
真实的孙中山,是什么形象?把孙中山拍成纪录片,该去掉多少神性,还原多少人性?伟人的凡人形象,要如何解构?
为配合明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台湾官方筹划出资新台币2000万(85万3908新元)开拍国父孙中山的纪录片。但要怎么个拍法,上周引发舆论激烈议论。
事缘建国百年基金会执行顾问平路表示,希望以多元史观拍出“更多元的国父”,凸显国父人性,打破党国教育之下神格化的国父形象,让“你可以骂他,也可以选择同情他”。她提出的言论包括,国父是“‘连列宁都会笑他天真、无知’的人”、“他充满热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装出‘建国大纲’及‘三民主义’”、“他有种憨、不怕输的特质,没有实权也没有兵力”等等。
平路希望纪录片能够展现一个去神化的孙中山,但在中研院院士胡佛及监察委员周阳山看来,却是“轻佻侮慢”的。
他们在投书媒体的文章中抨击,平路论述的内容严重与史实不符,更欠缺宪政理论基础。
文章还说:“若中山先生仍活世间,参加政府纪念建国百年大典,忽来一位纪念主持人对他说:‘你的五权宪法是拼装产物。你有种憨的特质,天真而无知,你欠缺抽象思考能力……’他会觉得怎样?不会瞠目而慨叹后人不肖吗?”
周阳山也警告,若文建会纪录片内容错误百出、违背史实,或全面否定孙中山、五权宪法,他将不惜动用纠举权,把违失官员拉下来。原则是,官方用纳税人的钱筹拍,就该非常审慎。
《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上周针对这个议题连续刊登了多篇报道和投书,有尊重“史实”,也有支持“人性”,争议持续几天发烧。
接受本报访问的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维开认为,人性与神性的争议其实不是那么大,更多争议可能是在孙中山的一些学说和主张。
至于孙中山是否“天真、无知”,刘维开认为,孙中山具有浪漫色彩,对整个中国的建设是有理想的,他的眼光其实非常远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所以才会在那个时候被批评为空想者,但是从现在回想当年,所有当时认为不可思议的事,现在都实践了。
他说:“孙中山不是有个外号叫孙大炮吗?袁世凯的政治顾问Morrison(莫理循)很多信里面都在骂孙中山。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我要盖十万英里的铁路,百万英里的公路,人家问他,钱从哪里来?他说,我借外债,那人家骂他外国贼。可是如果我们现在这说法,对不对?重大国家建设怎么不借外债?他提出铁路系统里面,要有个高原铁路系统,人家说怎么可能在高原盖铁路呢?青藏高原盖铁路,现在是不是有了?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他的东西在慢慢一个个落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林庆彰则认为,应该从思想家的角度去看待孙中山,如果从政治的角度去看,那没有参政经验的孙中山难免是“天真”的,三民主义也难免有点理想化。
他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当然三民主义是一辆拼装车,是病急乱投医,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生病生得厉害,所以很多人开药方,有的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三民主义,有的是无政府主义,什么都有。当时所有的人都开拼装车,几乎都是现学现卖,像康有为也是,前一天晚上看西方的书,然后体会出来的。但孙中山的治国宏图比较完备的,虽然是拼装车,但是各种零件什么都有。所以即使车子坏了,也可以修好。”
文建会主委盛治仁日前已出面平息纪录片风波说,平路的个人发言并不是纪录片的内容,平路是顾问而非制作人。纪录片预定8月底或9月初才会上网招标,未来拍摄内容,文建会将负全责。
中国赶拍《辛亥革命》
台湾年轻一代心中
国父形象已渐消退
在争议声中,台湾的《国父传》最后以什么面貌见人还不知道,那台湾民间对孙中山又认识多少呢?
12岁的国小学生谢欣恩说:“五年级的时候,有学一点,就是老师在讲到台湾、讲到日本的时候会讲到国父、蒋中正,老师讲得比较多是蒋中正。”。问她是否知道孙中山为何叫国父,她说:“因为他为国家奉献,他是个伟人。”
谢欣恩的母亲吴佳蓉说:“我们以前是国中才学历史,现在小朋友提早在国小学,你问我国父的形象,我就想到‘我们国父,什么首革命的’那首歌。蒋中正认识比较多,国父比较少讲,印象模糊。”
笔者查询了一下,那首歌叫“国父纪念歌”,歌词写着“我们国父,首创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虽然现在不教三民主义了,国父纪念歌也少听到,但在台北询问哪里是国父纪念堂,大概每个人都说得出,小朋友看到国父遗像,或看到新台币钞票的头像,还知道那是谁。
不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林庆彰认为,在年轻一代台湾人心中,孙中山“国父”的形象会渐渐消退,思想家的形象会取而代之,如果要拍纪录片,应该恢复孙中山的真实面貌,让他走下神台,减少政治味道。
刘维开也支持开拍纪录片,他说,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拍《国父传》具有象征意义,更何况孙中山是超越党派的世界公民。
他说:“虽然有这么多的争议,但仍然要继续拍,主轴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折中一下。孙中山很小的时候离开中国,到南洋和美洲活动,他把在国外看到的东西又放回到国内来,他是个小留学生。我不认为《国父传》会变成一个党国符号,因为孙中山是一个超越党派的共同记忆,孙中山基本上像个世界公民,他当年创造的这条民主的路,也是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