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昭奎
日前,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指出2010年将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并称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和知名人士特别提出要将春节“申遗”(申请世界遗产);春节假期是否应该延长也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还有人将“重视和突出春节”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联系起来。
毫无疑问,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人们在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盼望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新年第一季节早日到来的心情。仿照雪莱的诗句,人们会说:“春节到了,春天就要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过阴历年(春节)重于过阳历年(元旦),带有更浓的喜庆气氛,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此“过年”非彼“过年”,它有著春之声——春天的脚步声为之伴奏。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春天对于种田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赏心悦目的明媚春色,更意味著新一轮播种希望的季节又要开始。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元旦”,直至民国时期,改用公历,才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千百年来,年俗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的“扫尘”,采购鸡鸭鱼肉、茶酒果品等“年货”,张贴各种寓意吉祥的春联、“福”字、财神、年画、窗花,挂大红灯笼等。离家在外的孩子纷纷归来与家人团聚。全家老小在腊月三十夜即“除夕”一起欢聚酣饮,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从正月初一开始,男女老少穿节日盛装,给长者拜年祝寿,给儿童压岁钱,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祭奠祖先。在大街小巷人们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3对关键词:“除旧和迎新”、“团聚和亲情”、“祝福和希望”,这或可视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习俗的核心内涵。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随著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习俗也传播到了几乎整个世界。每当春节来临,许多国家的人们与当地的华侨华人一起欢度节日,许多国家的政要也纷纷发表春节贺词。笔者认为,与西方的圣诞节相比,与全世界的共同节日阳历元旦相比,春节的一个优势在于它不是依据人为的历年、而是顺应季节的变化,体现了人们“除旧迎新”的愉悦和期待之情。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春节值得“申遗”,应该“申遗”。
然而,为了使春节“申遗”获得成功,我们应该注意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传承”就是维护春节文化习俗的核心内涵和精华,所谓“发展”对于传统的春节习俗不必墨守成规,而应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低碳化时代的要求。
当今中国人的节日生活日趋多样化:有些人们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行;有些人们利用春节长假“彻底”放松,睡睡懒觉;有些人们通过互联网互致节日问候;有些人们将除夕和初一这段“最宝贵时间”用于同身在国外的子女隔洋通话;更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海外华侨和华人将观看“春晚”作为节日精神享受的重头戏;当然还有的人们时不时地燃放烟花爆竹,表达欢乐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传统的春节习俗与现代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节日生活多样化互相协调、融合,成为我们维护春节这个珍贵文化遗产并使之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从这几年过春节的经历来看,我们在解决上述课题方面还存在著不少问题,比如,由于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持有不同看法,一些城市曾经一度实施“禁放”,后来又改为“限放”,然而,“限放” 依然给很多人们的节日生活带来不便和干扰,使喜爱观看“春晚”的人们听不清歌唱家在唱什么,小品表演者在说什么,还影响了打算利用长假多多休整的人们的睡眠(这一方面让终年过著快节奏高效率生活因而希望趁假日之际静下来,闲下来,“暂别劳作之硝烟”的年轻人又陷入爆竹之硝烟;另一方面让需要安静的老年人和病人“无处躲藏”),特别是在高层住宅楼比肩而立的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对邻里的影响大大超过农村地区或过去以平房为主的城市地区,造成了“一部分人们的鞭炮消费使另一部分人们强制性‘被消费’,前者的欢乐建立在后者的苦恼之上”的局面,由于笔者的很多亲友在网上来信中叫苦不迭,笔者也曾“亲历”燃放现场观察,发现即便是不大的烟花在燃放时“生产出”的烟雾之浓度竟超出我的想象,再环顾四周,只见漫天烟雾、巨大噪声、满地废屑等节日“公害”大肆泛滥。据报道,仅仅是从2月13日至25日,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引起106起火灾,在元宵节北京消防部门甚至实施“全员一级战备”。到了2月27日,又有报道说在广东普宁市石桥头村因为有村民非法燃放烟花招致烟花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8名病情危重)。至于元宵节那天,尽管北京市出动了几十万警力,在政府规定的“燃放最后时限”的夜里12点之后依然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炮声隆隆”。
有些人们将燃放烟花爆竹称为“陋习”、“恶习”、“中国人愚昧的表现”,也有网友痛心疾首地呼吁:“想想每年在鞭炮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等环节上死伤的人吧。值得吗?”此类意见使人们不能不思考如何适当处理被认为是中国春节习俗的一个基本内容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又不能不考虑到,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等地球环境危机、国内的大气、水川、土地、城市污染问题日趋尖锐的当今,推进春节的“低碳化”正在成为广大民众的强烈呼声。近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低碳风’吹进‘中国年’”的评论也反映了民众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当然,春节“低碳化”不仅要求我们处理好严格限制烟花爆竹燃放问题(特别是从源头上大幅度压缩烟花爆竹的过剩产能),而且还要求我们认真听取广大民众对年年举办的“春晚”的真实反应:过于炫耀排场、奢侈、豪华(这令很多低收入的人们看得反而“心痛”而非“欣悦”)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把功夫下在提高晚会节目的艺术和思想魅力方面。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努力满足广大民众的不断增长和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而不应该对这种要求的层次估计过低。
总之,要使春节“申遗”获得成功,我们不能不认真呵护好春节习俗并使之与时俱进,不能不努力提高春节活动的艺术价值(这是“申遗”的首要条件),更不能不注意避免春节成为展示中国的某些负面形象的“窗口”。
日前,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指出2010年将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并称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和知名人士特别提出要将春节“申遗”(申请世界遗产);春节假期是否应该延长也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还有人将“重视和突出春节”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联系起来。
毫无疑问,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人们在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盼望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新年第一季节早日到来的心情。仿照雪莱的诗句,人们会说:“春节到了,春天就要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过阴历年(春节)重于过阳历年(元旦),带有更浓的喜庆气氛,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此“过年”非彼“过年”,它有著春之声——春天的脚步声为之伴奏。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春天对于种田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赏心悦目的明媚春色,更意味著新一轮播种希望的季节又要开始。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元旦”,直至民国时期,改用公历,才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千百年来,年俗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的“扫尘”,采购鸡鸭鱼肉、茶酒果品等“年货”,张贴各种寓意吉祥的春联、“福”字、财神、年画、窗花,挂大红灯笼等。离家在外的孩子纷纷归来与家人团聚。全家老小在腊月三十夜即“除夕”一起欢聚酣饮,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从正月初一开始,男女老少穿节日盛装,给长者拜年祝寿,给儿童压岁钱,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祭奠祖先。在大街小巷人们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3对关键词:“除旧和迎新”、“团聚和亲情”、“祝福和希望”,这或可视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习俗的核心内涵。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随著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习俗也传播到了几乎整个世界。每当春节来临,许多国家的人们与当地的华侨华人一起欢度节日,许多国家的政要也纷纷发表春节贺词。笔者认为,与西方的圣诞节相比,与全世界的共同节日阳历元旦相比,春节的一个优势在于它不是依据人为的历年、而是顺应季节的变化,体现了人们“除旧迎新”的愉悦和期待之情。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春节值得“申遗”,应该“申遗”。
然而,为了使春节“申遗”获得成功,我们应该注意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传承”就是维护春节文化习俗的核心内涵和精华,所谓“发展”对于传统的春节习俗不必墨守成规,而应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低碳化时代的要求。
当今中国人的节日生活日趋多样化:有些人们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行;有些人们利用春节长假“彻底”放松,睡睡懒觉;有些人们通过互联网互致节日问候;有些人们将除夕和初一这段“最宝贵时间”用于同身在国外的子女隔洋通话;更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海外华侨和华人将观看“春晚”作为节日精神享受的重头戏;当然还有的人们时不时地燃放烟花爆竹,表达欢乐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传统的春节习俗与现代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节日生活多样化互相协调、融合,成为我们维护春节这个珍贵文化遗产并使之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从这几年过春节的经历来看,我们在解决上述课题方面还存在著不少问题,比如,由于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持有不同看法,一些城市曾经一度实施“禁放”,后来又改为“限放”,然而,“限放” 依然给很多人们的节日生活带来不便和干扰,使喜爱观看“春晚”的人们听不清歌唱家在唱什么,小品表演者在说什么,还影响了打算利用长假多多休整的人们的睡眠(这一方面让终年过著快节奏高效率生活因而希望趁假日之际静下来,闲下来,“暂别劳作之硝烟”的年轻人又陷入爆竹之硝烟;另一方面让需要安静的老年人和病人“无处躲藏”),特别是在高层住宅楼比肩而立的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对邻里的影响大大超过农村地区或过去以平房为主的城市地区,造成了“一部分人们的鞭炮消费使另一部分人们强制性‘被消费’,前者的欢乐建立在后者的苦恼之上”的局面,由于笔者的很多亲友在网上来信中叫苦不迭,笔者也曾“亲历”燃放现场观察,发现即便是不大的烟花在燃放时“生产出”的烟雾之浓度竟超出我的想象,再环顾四周,只见漫天烟雾、巨大噪声、满地废屑等节日“公害”大肆泛滥。据报道,仅仅是从2月13日至25日,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引起106起火灾,在元宵节北京消防部门甚至实施“全员一级战备”。到了2月27日,又有报道说在广东普宁市石桥头村因为有村民非法燃放烟花招致烟花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8名病情危重)。至于元宵节那天,尽管北京市出动了几十万警力,在政府规定的“燃放最后时限”的夜里12点之后依然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炮声隆隆”。
有些人们将燃放烟花爆竹称为“陋习”、“恶习”、“中国人愚昧的表现”,也有网友痛心疾首地呼吁:“想想每年在鞭炮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等环节上死伤的人吧。值得吗?”此类意见使人们不能不思考如何适当处理被认为是中国春节习俗的一个基本内容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又不能不考虑到,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等地球环境危机、国内的大气、水川、土地、城市污染问题日趋尖锐的当今,推进春节的“低碳化”正在成为广大民众的强烈呼声。近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低碳风’吹进‘中国年’”的评论也反映了民众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当然,春节“低碳化”不仅要求我们处理好严格限制烟花爆竹燃放问题(特别是从源头上大幅度压缩烟花爆竹的过剩产能),而且还要求我们认真听取广大民众对年年举办的“春晚”的真实反应:过于炫耀排场、奢侈、豪华(这令很多低收入的人们看得反而“心痛”而非“欣悦”)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把功夫下在提高晚会节目的艺术和思想魅力方面。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努力满足广大民众的不断增长和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而不应该对这种要求的层次估计过低。
总之,要使春节“申遗”获得成功,我们不能不认真呵护好春节习俗并使之与时俱进,不能不努力提高春节活动的艺术价值(这是“申遗”的首要条件),更不能不注意避免春节成为展示中国的某些负面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