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就像一部科幻电影 / “深度撞击”与彗星激情碰撞
日期: 05年07月3期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撞击彗星的一幕在太空上演:在人类的热切期待中,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在距地球约1.3亿公里处,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精确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的太空实验获得成功!
      适值美国独立日凌晨,在撞击成功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宇航中心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这一时刻等待6年之久的科研人员们相互拥抱,激动不已。实验室研究人员唐.约曼斯说,撞击器准确击中彗星,撞击力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也表示,成功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料”。
      不过,“深度撞击”号和太空望远镜传回的图片显示,在撞击彗星时并没有出现科学家们事先预计的绚丽的“太空焰火”现象,坦普尔1号彗星只是发出了炫目的强光。
      美国宇航专家称,这次撞击只能使彗星的运行速度出现每秒0.0001毫米的改变,使得其近日点缩小大约10米,运行周期减少不超过1秒。从科学角度来看,这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按计划,重达372公斤、大小如冰箱的铜制撞击器,在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脱离约24小时后,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比预定时间约提前2分钟左右,精确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
      撞击器在直径约6.5公里的彗星表面撞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坑。探测器发回的一张图片显示,撞击场面与此前预计毫无二致。撞击器击中彗星下部,撞击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状。科学家希望通过撞击彗星的彗核,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进而获得太阳系诞生、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在撞上彗星前几秒钟,撞击器用自身搭载的拍摄装置向停留在安全位置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送回一批高分辨率照片。分析显示,彗核的表面并不光滑,明显有丘陵的特征。
      据科研人员介绍,撞击前2小时,撞击器转入自动驾驶状态,完全脱离地面控制人员的掌控。如果此前运算稍有差错,或器载部件出现故障,撞击器便可能与彗星失之交臂,这项耗资3.3亿美元的计划亦将随之功亏一篑。
      据悉,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将有助解答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的诸多谜团。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言人艾伦.比夫说:“整个项目要到2006年3月会宣告结束,但其数据分析工作会持续好多年。”
      1999年11月1日,“深度撞击”计划正式启动。“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后于7月3日释放撞击器。在撞击彗星前,该探测器已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

=============================================================================================================
      探索彗星大事记:
      首次近距观测──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彗星是1985年由NASA的探测器“国际彗星探险者号”完成的。这个探测器原本打算对太阳进行观测,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而改道考察彗星。
      探访哈雷彗星──1986年,欧洲航天局(ESA)“乔托”号探测器成功接近了哈雷彗星。这个探测器飞到了距离哈雷彗星彗核不到600公里的地方,成功地拍下了哈雷彗星花生形状般彗核的照片。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3/1239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