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英伯
我于1996年在湖南省桃源县监理修建沅水公路大桥时曾出于兴趣专访过县有关部门和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翦族营(现名:维回村)清真寿.哈勒(翦)八十(士)墓及维族民家。在相隔14年后的2010年4月5-6日又应女儿燕子之请,再次访问了桃源县政府民族宗教局,县城南街清真寺,枫树维回乡政府,枫树清真寺,青林回维乡政府及两乡的维族民家,且重游了我们奉献知识与汗水的宏伟的沅水大桥,感慨万千。
桃源县背靠云贵高原东沿的武陵山脉,面向江河平原的洞庭湖西岸,西丘陵东平原,土地富饶,生态良好,确实是一块美丽非常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南方农业科研基地就设在这里。
桃源自古以来就名闻天下。晋浔阳(今:九江县)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没有战争动乱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类似西方“香格里拉”的人类理想国的“世外桃源”就在县城西15公里的沅水河南岸,虽然陶渊明一生从未走出过江西省九江地区范围,也从未到过“桃花源”,可能这“武陵中”“桃花源”的故事,他只是听说过,但是它承载了陶渊明和广大人民的理想国之梦则是确凿无移的。现在它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每年举办国际桃花节的地方。楚国屈原贬谪湖湘时也曾泛舟来过这里(却来到过长沙)。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还在此沅水上写过著名的仿民歌诗《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情)还是晴(情)?”脍灸人口千百年,至今桃花源里还有刘禹锡的雕像和纪念馆。桃源还出过宋教仁、覃振等民国风云人物,(有趣的是代被袁世凯暗杀的宋教仁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理的熊希龄也是湘西凤凰县人,那里也有他的故居纪念馆),因此桃源确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可为什么桃源又被誉为“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呢?他们又是怎样从西北遥远的新疆来定居于汉人的腹地,而且是唯一的定居地桃源的呢?这就要从元末明初时说起了。古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伊期兰军统领哈勒八十镇守大都(今北京地区),为燕京总兵,与回族将领常遇春、兰玉、沐英等一起参加了反元兴明的行列,后率军扫荡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蛮叛,功勋卓著而于洪武5年(1372年)被封为镇南定居大将军,加太子太保、赐姓为“翦”,意“翦阴蛮叛”,又意“鹏羽前飞”,并赐义女杜叶公主为妻(朱氏夫人),官拜荆襄都督,驻军翦旗营(今桃源县枫树乡维回村)一带。镇守湖广长(今沅陵)常(今常德),西可压异、南可防反。后哈勒(翦)八十(士)与儿子拜著(为靖边将军、光禄大夫)于洪武21、22年(1388,1389年)先后战死疆场,其长孙常蒲率自系返回新疆库尔勒地区尉犁县外(但有部分人流落定居于今河南省长葛县——今约有2000人),绝大部分留恋桃源的仙境山水而随次孙常黎定居下来。哈勒八十的八大部将马德成(回族)等也大都留居下来,这就成为桃源维吾尔族和回族的最初来源(虽然后来又增加了经商、通婚等人口因素),至今有640多年的历史,已有26代,1万多人,主要集中在枫树维回乡(维族8000多人)和青林回维乡(维族2000多人)。也有少数散居于其它乡村及桃源城、常德市和北京、长沙及台湾等地。
生活在广大汉族人海洋中的维吾尔族人虽然也顽强地保留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也不可能不卷入民族融合的大潮流。今天桃源维吾尔族人的状况是怎么样了呢?
婚姻:维吾尔族风俗是八代之内不通婚,因此除维族内部通婚外,主要是与来自西域且共同奉祀伊斯兰教的回族人通婚,而与汉族通婚的很少,但民国以后逐渐增多。根据中国法律规定:混血家庭子女可随父,也可随母确定族属。因此有些维族人不太像新疆维族人,而类似汉族回族人的长相了。
语言:在长期与汉人的交往中很难坚持使用维族文字和语言,何况最早定居农耕的维族人大多是文化不高的武士及其家属。除后出现的用维文著述的学者翦山胜等少数人外,大多陆续使用汉语汉文了。据说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还有维族大爷大妈使用土语即维语外。60年后的今天已几乎没有用维语的了。但宗教活动还用,不过维族阿訇告诉我,那宗教用语并非维语,而是阿拉伯语,即回语。
宗教:维族与回族一样,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至今全县还有11座清真寺。主要的5座是:县城南街清真寺(附清真饭店),枫树清真寺、青林清真寺、莫溪□清真寺和陬市清真寺。5寺均有阿訇主持教事,阿訇需经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习和西北大清真寺的见习,并经省市伊斯兰教协会的认定和批准才能任此教职,例如与我合影的枫树清真寺阿訇翦卫兵就是河南焦作武陟阿(拉伯)文学校和郑州经文学院毕业,并经甘肃大清真寺见习和湖南省伊斯兰教批准为阿訇的。
伊斯兰教有严格而繁琐的教规,例如:每日五礼——晨礼、响礼、脯礼、昏礼、霄礼;六信——信真主、信经典、信天使、信使者、信前定、信末日;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但桃源的维族信众已经不像新疆西北信众那样严格了,但教职人员和极虔诚者还坚持做。至于主麻日(礼拜天)和大的节日,如聚礼、会礼、开斋节等则是信众们全都做的,教规必须严格遵守。
习俗:维族的习俗生活与伊斯兰教和清真寺有密切的关系,生、老、病、死与伊斯兰教的关联很深。虽然有些已经不太坚持了,但主要方面沿习未改。例如:只吃经教职人员(称老师傅)宰杀认可的牛羊肉,绝不养、喂猪及吃猪肉;坚持洗漱洗礼;尤其是葬礼未变:土葬、白布洗裹,24-28小时内入土为安,严禁繁礼褥节等。在服饰上则与汉族无甚差别。只是教职人员还戴维族穆斯林四角花帽:民居建筑则在脱离游牧和农耕定居生活后与汉族无异了。
教育和人才:维族与汉族一样,非常重视学校和教育,不说早年的寺办学校、私立学校、经文学校,就是今天枫(树)乡、青林乡、陬市镇最美丽宽敞明亮的建筑就是乡镇中、小学。维回族孩子还进行双语教学,除与汉族孩子同样上汉语课外,还在假日和夜晚上阿(拉伯)语课。维族人材辈出,著名的过去有北京大学的校长历史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夫妻双双冤死于文革中),现在有财富排名榜全国第36名的企业家,北京华普集团董事长翦英海,至于在地、市、县、乡担任领导职务的也不算少。
政策、经济和生活:维、回、汉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是平等的,而且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还享有适当的优惠,例如:农业税减免和减半征收(2008年后和全国一样,全部取消了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而且给予种田补贴,每亩年200-400元);高考加分(维回族20分);农田水利工程补偿(金额不等);宗教寺庙补偿(金额不等)等。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百姓还不宽裕,但温饱尚无虞。总的说来各民族是友好团结,亲密无间的,经济也在发展中。例如连结常德、陬市、枫树青林、桃源的1840年,道2000年由宽13.5米扩建为27米的混凝土大道,可并行双各六年道,蔚为大观。
有意思的是我还向他们(县民族宗教局 刘金贵、枫树乡乡长翦林祥)提出了两个疑义,有争论的问题:
问:我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左宗棠率湘军平定新疆阿古柏集团叛乱后,为长治久安,把还有政治影响的阿古柏集团中的首脑核心人物及其亲属迁来其湖南家乡腹地桃源,以免作乱,是否有此事?
答:毫无此事。祖先是因功从明朝初年迁来的,640年了。哪里是清末因罪迁来的?那才100多年。完全不合历史事实。而且左宗棠也是回族人,他也不可能那样做。何况还迁了大量的湘人去新疆,何怕叛乱之有?
问:去年乌鲁木齐发生骚乱对本地维汉关系影响如何?
答:没有影响。我们过去是与新疆有不少关系和往来,但本地维吾尔族很平和、维汉关系良好,虽然我们也做了点防止外人来串联的预防,但并没有人来串联煽动。
“桃花源”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和谐和会美好世界的梦想,显然这不仅是汉族的也是包括维吾尔族的56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桃花源是不仅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啊!
我于1996年在湖南省桃源县监理修建沅水公路大桥时曾出于兴趣专访过县有关部门和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翦族营(现名:维回村)清真寿.哈勒(翦)八十(士)墓及维族民家。在相隔14年后的2010年4月5-6日又应女儿燕子之请,再次访问了桃源县政府民族宗教局,县城南街清真寺,枫树维回乡政府,枫树清真寺,青林回维乡政府及两乡的维族民家,且重游了我们奉献知识与汗水的宏伟的沅水大桥,感慨万千。
桃源县背靠云贵高原东沿的武陵山脉,面向江河平原的洞庭湖西岸,西丘陵东平原,土地富饶,生态良好,确实是一块美丽非常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南方农业科研基地就设在这里。
桃源自古以来就名闻天下。晋浔阳(今:九江县)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没有战争动乱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类似西方“香格里拉”的人类理想国的“世外桃源”就在县城西15公里的沅水河南岸,虽然陶渊明一生从未走出过江西省九江地区范围,也从未到过“桃花源”,可能这“武陵中”“桃花源”的故事,他只是听说过,但是它承载了陶渊明和广大人民的理想国之梦则是确凿无移的。现在它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每年举办国际桃花节的地方。楚国屈原贬谪湖湘时也曾泛舟来过这里(却来到过长沙)。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还在此沅水上写过著名的仿民歌诗《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情)还是晴(情)?”脍灸人口千百年,至今桃花源里还有刘禹锡的雕像和纪念馆。桃源还出过宋教仁、覃振等民国风云人物,(有趣的是代被袁世凯暗杀的宋教仁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理的熊希龄也是湘西凤凰县人,那里也有他的故居纪念馆),因此桃源确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可为什么桃源又被誉为“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呢?他们又是怎样从西北遥远的新疆来定居于汉人的腹地,而且是唯一的定居地桃源的呢?这就要从元末明初时说起了。古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伊期兰军统领哈勒八十镇守大都(今北京地区),为燕京总兵,与回族将领常遇春、兰玉、沐英等一起参加了反元兴明的行列,后率军扫荡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蛮叛,功勋卓著而于洪武5年(1372年)被封为镇南定居大将军,加太子太保、赐姓为“翦”,意“翦阴蛮叛”,又意“鹏羽前飞”,并赐义女杜叶公主为妻(朱氏夫人),官拜荆襄都督,驻军翦旗营(今桃源县枫树乡维回村)一带。镇守湖广长(今沅陵)常(今常德),西可压异、南可防反。后哈勒(翦)八十(士)与儿子拜著(为靖边将军、光禄大夫)于洪武21、22年(1388,1389年)先后战死疆场,其长孙常蒲率自系返回新疆库尔勒地区尉犁县外(但有部分人流落定居于今河南省长葛县——今约有2000人),绝大部分留恋桃源的仙境山水而随次孙常黎定居下来。哈勒八十的八大部将马德成(回族)等也大都留居下来,这就成为桃源维吾尔族和回族的最初来源(虽然后来又增加了经商、通婚等人口因素),至今有640多年的历史,已有26代,1万多人,主要集中在枫树维回乡(维族8000多人)和青林回维乡(维族2000多人)。也有少数散居于其它乡村及桃源城、常德市和北京、长沙及台湾等地。
生活在广大汉族人海洋中的维吾尔族人虽然也顽强地保留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也不可能不卷入民族融合的大潮流。今天桃源维吾尔族人的状况是怎么样了呢?
婚姻:维吾尔族风俗是八代之内不通婚,因此除维族内部通婚外,主要是与来自西域且共同奉祀伊斯兰教的回族人通婚,而与汉族通婚的很少,但民国以后逐渐增多。根据中国法律规定:混血家庭子女可随父,也可随母确定族属。因此有些维族人不太像新疆维族人,而类似汉族回族人的长相了。
语言:在长期与汉人的交往中很难坚持使用维族文字和语言,何况最早定居农耕的维族人大多是文化不高的武士及其家属。除后出现的用维文著述的学者翦山胜等少数人外,大多陆续使用汉语汉文了。据说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还有维族大爷大妈使用土语即维语外。60年后的今天已几乎没有用维语的了。但宗教活动还用,不过维族阿訇告诉我,那宗教用语并非维语,而是阿拉伯语,即回语。
宗教:维族与回族一样,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至今全县还有11座清真寺。主要的5座是:县城南街清真寺(附清真饭店),枫树清真寺、青林清真寺、莫溪□清真寺和陬市清真寺。5寺均有阿訇主持教事,阿訇需经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习和西北大清真寺的见习,并经省市伊斯兰教协会的认定和批准才能任此教职,例如与我合影的枫树清真寺阿訇翦卫兵就是河南焦作武陟阿(拉伯)文学校和郑州经文学院毕业,并经甘肃大清真寺见习和湖南省伊斯兰教批准为阿訇的。
伊斯兰教有严格而繁琐的教规,例如:每日五礼——晨礼、响礼、脯礼、昏礼、霄礼;六信——信真主、信经典、信天使、信使者、信前定、信末日;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但桃源的维族信众已经不像新疆西北信众那样严格了,但教职人员和极虔诚者还坚持做。至于主麻日(礼拜天)和大的节日,如聚礼、会礼、开斋节等则是信众们全都做的,教规必须严格遵守。
习俗:维族的习俗生活与伊斯兰教和清真寺有密切的关系,生、老、病、死与伊斯兰教的关联很深。虽然有些已经不太坚持了,但主要方面沿习未改。例如:只吃经教职人员(称老师傅)宰杀认可的牛羊肉,绝不养、喂猪及吃猪肉;坚持洗漱洗礼;尤其是葬礼未变:土葬、白布洗裹,24-28小时内入土为安,严禁繁礼褥节等。在服饰上则与汉族无甚差别。只是教职人员还戴维族穆斯林四角花帽:民居建筑则在脱离游牧和农耕定居生活后与汉族无异了。
教育和人才:维族与汉族一样,非常重视学校和教育,不说早年的寺办学校、私立学校、经文学校,就是今天枫(树)乡、青林乡、陬市镇最美丽宽敞明亮的建筑就是乡镇中、小学。维回族孩子还进行双语教学,除与汉族孩子同样上汉语课外,还在假日和夜晚上阿(拉伯)语课。维族人材辈出,著名的过去有北京大学的校长历史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夫妻双双冤死于文革中),现在有财富排名榜全国第36名的企业家,北京华普集团董事长翦英海,至于在地、市、县、乡担任领导职务的也不算少。
政策、经济和生活:维、回、汉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是平等的,而且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还享有适当的优惠,例如:农业税减免和减半征收(2008年后和全国一样,全部取消了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而且给予种田补贴,每亩年200-400元);高考加分(维回族20分);农田水利工程补偿(金额不等);宗教寺庙补偿(金额不等)等。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百姓还不宽裕,但温饱尚无虞。总的说来各民族是友好团结,亲密无间的,经济也在发展中。例如连结常德、陬市、枫树青林、桃源的1840年,道2000年由宽13.5米扩建为27米的混凝土大道,可并行双各六年道,蔚为大观。
有意思的是我还向他们(县民族宗教局 刘金贵、枫树乡乡长翦林祥)提出了两个疑义,有争论的问题:
问:我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左宗棠率湘军平定新疆阿古柏集团叛乱后,为长治久安,把还有政治影响的阿古柏集团中的首脑核心人物及其亲属迁来其湖南家乡腹地桃源,以免作乱,是否有此事?
答:毫无此事。祖先是因功从明朝初年迁来的,640年了。哪里是清末因罪迁来的?那才100多年。完全不合历史事实。而且左宗棠也是回族人,他也不可能那样做。何况还迁了大量的湘人去新疆,何怕叛乱之有?
问:去年乌鲁木齐发生骚乱对本地维汉关系影响如何?
答:没有影响。我们过去是与新疆有不少关系和往来,但本地维吾尔族很平和、维汉关系良好,虽然我们也做了点防止外人来串联的预防,但并没有人来串联煽动。
“桃花源”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和谐和会美好世界的梦想,显然这不仅是汉族的也是包括维吾尔族的56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桃花源是不仅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