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总是与“吃”难以分离,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琥珀爆米花诞生并受宠;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蛋筒冰淇淋成为“明星”。上海世博会,除了火爆的餐厅提供了各国美食之外,中新社记者采访发现,世博会展现了城市居民未来的厨房新生活,它将变得更加便捷、科学、健康、智能、低碳、环保。
“只食用在离自家
城市居民在自家厨房种菜或将普及,世博会“天下一家”活动中展示2015年城市的厨房生活折射了这种可能。与厨柜外形一样,这块“菜园”有些像烤箱,里面自上而下一层层种植着蔬菜,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款“全封闭智能环控型植物生产系统”,在室内通过人工控制光、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可以使蔬菜完全摆脱现在所依赖的季节、土壤、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无独有偶,上海企业联合馆里的“家庭光波菜园”亦是如此。工作人员杨彦青说,以后每家每户都可以种菜,没有农作经验也没关系,只要懂得这套设备的操作方法,人人都可以种菜,甚至在任何地方。
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不懂烹饪。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上海案例“沪上生态家”,灶台中间有一台平板电脑,功能就包括了“烹饪手册”;北京案例“国奥村”的厨房里,电脑能告诉主人“各种营养餐的搭配”,并注明材料和调料,还有详细的操作步骤。“80”后工作人员吴丹推荐说,届时我们就可以“按电子菜谱现学现做”。
上海企业联合馆更是由机器人“掌控”厨房,炒菜机器人经常现场为世博参观者送上一道道美食。馆方介绍,这两台机器人能够烹制600多道菜,如宫保鸡丁、水晶虾仁、鱼香肉丝等家常菜“信手拈来”,仅五六分钟就能烹制完成。“营养和口味都是标准化的,不用担心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问题,还可以控制卡路里等指标。”
在伦敦案例零碳馆,其餐厅推出了多种“低碳餐”。这里的甜点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普通的蛋筒冰淇淋外层裹有纸,而这里却换成了桃子、橙子裹住冰淇淋。餐厅经理杨希说,进餐的米饭可是“低碳”食物,因为它是用太阳能锅煮出来的。而且,从水稻的播种、采收、运输等环节,都是“有机”过程。
值得人们关注的还有这家餐厅的餐盘和筷子,它们都是可食用的。
“可吃的碗筷”还解决了都市年轻一族逃离了洗碗这档家务活。其实,这洗涮碗筷的工作也并不是很难,在“全球青年创新之旅”的发明之中,一项利用纳米技术的成果让洗碗涮盘“非常轻松”:只需要在水龙头下简单一冲,便可重新恢复干净,并且其光泽度像刚刚被打磨过一般。
针对厨余垃圾,这届世博会也给出了处理方法。瑞典马尔默案例馆展示了他们将食物垃圾转变成新能源的方法,比如将垃圾装入专用的纸袋,然后倒入相应的食物垃圾桶或者食物垃圾真空系统。再就是利用水槽中安装的食物垃圾粉碎机,搅碎垃圾后冲到地下水桶,再由垃圾运输车直接送往沼气厂。在伦敦零碳馆,没有被吃掉的一次性餐具和厨房里其他食物垃圾一起,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作发电、发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