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厉以宁讲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日期: 2010/06/11 19:43
厉以宁讲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中文导报讯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6月11日在东京出席“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程和今后展望”特别讲演会,发表基调演讲。本次特别演讲,由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办,是为纪念该中心在去年12月成立而举办的。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为演讲活动提供协力;中国驻日大使馆、三菱综合研究所提供后援。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到会祝贺致词。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所长岩田一政代表日方发表了演讲。厉以宁教授现场讲解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令人关注的几个问题,受到中日与会人士好评。《中文导报》特编发厉以宁教授在东京的讲演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一. 经济转型和摆脱投资冲动怪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要兴建各类企业,要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以及要更新原有企业的装备,所以投资需求必定是十分旺盛,不仅中央政府如此,甚至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更强于中央,因为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总是竭力争取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这样一来,从中央到地方,投资都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随着投资热的形成,信贷急剧膨胀,然后伴之而来的便是通货膨胀和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状况,使中央政府不得不紧急刹车,转而实行紧缩政策。财政和信贷两个闸门一关,经济增长下滑了,失业人数增加了,财政收入也相应地下降了,地方政府纷纷向中央诉苦,于是又转向刺激经济的做法。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了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冲动怪圈。

在市场化推进而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完善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冲动怪圈经常同资产泡沫怪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在刺激经济和扩大投资的同时,低利率和信贷规模的增大也往往体现于资产的炒作上。投资者以低利率取得贷款后,为了赚取较高的利润,把一部分资金投入了股市、楼市或其他资源性资产的交易中,于是形成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的形成一方面继续推动投资热,另一方面使资金链不断延伸,延伸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

但是,资金链越是延伸,薄弱环节就越多,断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旦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贷款未能如期收回,整个资金链就会断裂,这样就会导致因炒作资产而卷入债权债务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甚至个人陷入债权债务困境,在严重的情况下,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会倒闭、破产,个人则难免受到牵连。资产泡沫的破灭必须使实体经济受累,加速了投资冲动怪圈累积而成的问题的爆发。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要摆脱投资冲动怪圈以及与此有关的资产泡沫怪圈,政府不能仅仅停留于“事后调节”的地位,而必须采取“事前调节”的措施。经济的预警机制是重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较好作用的。应当认识到“事前调节”比“事后调节”的代价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而调节的效果更好。

换言之,要摆脱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关键在于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最重要的“事前调节”措施。经济转型有助于消除产生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的基础。经济转型的进展,意味着数量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为效益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即使投资依然起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却可以大大减少产能过剩现象;即使信贷规模仍会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却可以避免大量信贷资金徘徊于实体经济之外而忙于资产的炒作,从而助长资产泡沫的滋生。尤其重要的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将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内需会随之扩大,经济增长将调整为投资带动与消费带动并重,进而减少了经济增长率主要靠增加投资带动的依赖性。

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的背后实质上是经济体制问题。经济转型必须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一起。而投资决策体制改革特别突出。这里所说的投资决策体制改革是指:要尽快地由政府主导型的决策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决策机制。

为什么地方政府总是竭力争取项目,有了项目就便于得到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资金,于是投资显然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项目越多越大,投资热就不可避免地一再升温。这主要因为投资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转变投资决策体制为什么如此艰难,正在于掌握了投资决策大权的政府不愿意在投资决策方面让权、放权、还权给市场。

市场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并不等于政府退出了投资决策领域。某些关系到国防、国家安全和重大国计民生的投资决策可以继续由政府决定,因为政府在决策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凡是竞争性的产业投资,政府就不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而由市场决定。由各类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和利润率预期,做出是否投资和投资多少的决策,投资者承担盈亏责任。这样,既可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至少可以减少这类现象,同时还可以使宏观调控措施更为有效。

与此相配套的措施之一,就是民营企业准入政策的落实。“非公经济36条”尽管已公布5年了,但民营企业“非禁即入”的原则仍未认真落实。至于进入的门槛高低,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在吸收同业公会会员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这不仅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开展,而且能使市场主导型投资决策的原则得以贯彻。

二. 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为什么说现阶段中国就业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的失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入分析: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制度化。这是指:多年以来城乡分割,形成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没有公开失业,只有隐蔽失业,人浮于事,劳动力过剩。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寻找工作,大大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压力,而且这个过程还会持续很久,因为农村过剩劳动力人数很多,一批外出劳动力在城市找到了工作,就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值得注意的,最近离开农村外出寻找工作的年轻人已经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离开农村的务工者,他们的心已不在农村,他们外出做工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而且是为了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待遇、一样的身份,他们即使在外面下岗了,失业了,也不想回农村,而是从这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去寻找工作机会。因此,城乡二元结构的继续存在及其制度化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就业压力难以缓解。

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现阶段中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仍然最大,而第三产业则占百分之四十左右。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极限,第二产业新建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路子越来越窄。这样势必难以让更多的人就业。要知道,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一般已高达百分之七十,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在现代服务业。如果中国的第三产业不能迅速发展,就业压力是难以减轻的。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急需调整,以便通过内需的扩大来增加就业。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存在下降趋势。因此,扩大劳动收入的比重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迫切任务。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逐步提高职工的平均工资标准,减少行业收入差距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值;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调整粮食价格等措施,以及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还应当重视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所起的积极作用,因为农民也是创业者,要添购农业机械,扩大养殖规模,制造特色工艺品等,都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如果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开展起来,农民收入是可以有较大幅度增长的。

第四,企业所有制结构还需要继续完善。经过最近20多年的所有制改革,中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由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早已不再存在,多种所有制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一成就是公认的。但企业所有制结构仍需继续调整,继续完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值的增长并不能增加较多的人就业;大中型民营企业的投资和产值的增长虽然能增加较多的人就业,但行业垄断现象的存在却使大中型民营企业的投资和产值增长经常受到阻碍;而最有可能吸收就业的是小型和微型的民营企业,则因融资等困难的存在,难以发展起来。因此,为了促进就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趋势应当是:在破除行业垄断的同时,为大中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尤其要大力扶植小型和微型民营企业,切实有效地帮助它们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第五,着力调整劳动力结构。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又一个急需解决的结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即对技术工人、特别是熟练技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却跟不上形势,以致于缺乏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而迫切需要技工、特别是熟练技工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这种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它已经在中国出现,估计今后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要缓解就业压力,必须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对职工加大培训力度。劳动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可以使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岗位。

三. 以创业带动就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近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根据已有的资料,可以了解到这一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林区农民发展家庭林场、促进林下经济的增长、以及延伸林业产业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也为林区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活动提供了许多经验。在这里,我想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启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每一个集体山林的承包者都是一个创业者,每一个家庭林场就是他们的创业园地,“承包期七十年不变”意味着林业产权的明确,这样,在投资主体清晰和收益归于投资主体的前提下,承包者的创业积极性迸发出来了。这是一切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有了创业的积极性,无论是林业的发展还是林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都有了可靠的保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活动也就有了制度的保证。

第二,创业是需要资金注入的,包括启动资金的注入和今后持续投资的资金注入。除了农民自己的积蓄(包括外出务工的积蓄)和亲戚朋友的协助以外,主要靠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根据政策规定,林地是可以抵押的,林地上的树木也可以用于抵押,这就使承包户具有抵押贷款的可行性。依靠贷款,他们可以添置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可以购置树苗,发展林下经济,从而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可见,融资问题的解决对于一切创业者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非林区的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农田里,在自己宅基地周围的庭园中,不也是创业者么?如果在融资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不也能使他们增加收入么?

第三,山林承包后所出现的林农积极性表明,林业生产的潜力很大,这种潜力因体制的改革而正在被发掘出来。全家上山,育林造林,扩大林下产品的生产规模,蘑菇、木耳、中药材、竹木编制品和养殖业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劳动力显得不足,于是把外出打工的子弟招回来,回家一起创业。不少家庭林场还增雇了帮工。这表明,只要调动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农户创业的积极性又推动了生产经营的发展,农村是可以容纳多余劳动力的,林区和平原都一样。

第四,产权明确、承包期长久不变、融资问题又得到解决,这一切使得山林的承包者即创业者有了长期打算,他们不再目光短浅,而是考虑如何才能有持久的生财之道,把自己的家庭做强做大。在湖南的考察看到,他们种植油茶树,既能以质量好的茶油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稳定地使收入增长,还有益于生态建设,使荒山绿化。这就是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滥伐树木的现象消失了,山林防火救火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旦有火情,全家上山,亲戚们都上山,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是我们家的财产”。这就是“财产关切度”迅速上升的表现。

第五,单个承包户的力量毕竟有限,林区的承包者从实践中懂得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政策规定,组建了不同形式的林农专业合作社,把个人创业、家庭创业同集体创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寓个人创业于集体创业之中”。这些专业合作社是林农们自愿建立或自愿加入的。它们形式多样,有的是流通领域的,有的是生产领域的,有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延伸),还有的是横向协作的(不同行业的协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就业人数随着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业务的开展是逐渐增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合作社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每一个参加者都能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账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必须公开、透明,否则,这两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合作社的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上述经验,我想对于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很有启发性的。平原地区农村中的每一个种植户、养殖户,不也是创业者么?对他们来说,创业本身就解决了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创业还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以前我曾多次说过的,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这句话能否再扩大为:就业也是靠创业扩大的?

四. 应对经济低碳化的途径

今后,国际社会会越来越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低碳化将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方向,也是各个国家进一步发展要遵循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在经济低碳化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国际社会的经济低碳化的要求,使我们在走经济低碳化道路的过程中,既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能不断缓解就业压力,让更多的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按照经济低碳化的要求,有必要关闭一批小煤窑、小钢厂、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化工厂等等,势必会引起相当多数量的工人下岗、失业,还会使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在上述这些被关闭的小厂矿中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下岗、失业,又会使农民收入下降,使农村本来就较低的购买力又进一步减少。这些无论对经济的增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应对经济低碳化的途径究竟何在?我们怎样才能既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又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就业的扩大?这是一个有待于学术界继续探讨的课题。在这里,我想谈一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工艺设计、新产品设计方面希望有较大的突破。以往在这些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有毒的废水、废气、废碴的排放,而没有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现在,设计的创新中如果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早就考虑在内,不仅有利经济的低碳化,而且这本身就是扩大市场和促进增长的途径。

第二,抓紧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新能源逐步代替煤炭和石油,以新材料代替原来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旧材料,都有助于减轻环境承受的压力。而且,通过新能源的推广使用将会使汽车行业得到技术改造,通过新材料的推广使用将会使制造业设备更新,使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生材料革命,都能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保产业主要指环保设备、仪器、各种监测手段以及净化环境的各种物品的制造业,也包括运用环保设备等从事净化环境、恢复受破坏的环境的有关行业。环保产业前景乐观,因为社会对环保产业产品的需求是扩大的,社会对环境治理的期望值是上升的。而从广义的环保产业角度来看,绿化造林,土壤改良,治沙,治石漠化,净化江河湖泊和海岸滩涂,都包括在环保产业之内。这些工作的进展是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

第四,运用资本市场推进经济的低碳化。发展环保产业,实行循环经济,走经济低碳化的道路,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庞大的资金来自何处?政府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而且财政拨款不可能直接投入广大企业用于更新设备和研究开发等项目。运用资本市场将是企业技术改造的筹资方式之一。这对所有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那些从事低排放技术和资源回收技术研究开发、设备制造的企业来说,它们在这方面越有成效,通过资本市场所筹得的资金就越多,发展前景就越好,从而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这条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走向经济的低碳化不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也不一定会造成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利用实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商业机会。即以关闭一批污染严重。资源消耗率高、经济效益差的小厂矿来说,未尝不可能涌现新的商机,使就业岗位在结构调整中增加。从长远看,经济的低碳化意味着新的增长点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市场将呈现在企业面前。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5/12339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