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飞上天的年画--潍坊风筝
日期: 05年07月1期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人最早开始做风筝的时候肯定没想这么多,墨子最早制造木鸢放飞上天,可能也仅仅是为了好玩。时光流过明朝,中国的风筝在山东潍坊越飞越高,越飞越灿烂。现在的潍坊,已成为世界风筝之都,而潍坊的精华,在杨家埠。
      约100年前,杨家埠便因木版年画出名。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河南的朱仙镇齐名。
      可是杨家埠人觉得年画只在过年的时候风光,太不过瘾,于是他们把年画延伸到了风筝。杨家埠的年画不单贴在墙上,而且能飞上天。
      潍坊的风筝是从明朝开始叫响的。放风筝原是南方的一个习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高远远的,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一年中就不会生病了。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南方的一些风尚习俗也不断流传到北方,放风筝成为中国无论南北的一大民风。
      由于杨家埠的风筝以画面吉利,扎制技术高闻名,各地纷纷前来求购,杨家埠风筝的生意越来越好。据说在最旺盛的时候,仅西杨家埠村就有30余家画店先后投入风筝生产,年产风筝4万余只。最初,杨家埠扎风筝并不用竹子,而是用当地所产的苇子和高粱秸作骨架。后来因为需求量大,前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运输和销售的方便,杨家埠人才把风筝的骨架改为竹制。风筝做成之后,百只打成一捆后,稍加包裹,便送到全国各地。明清时候的杨家埠成为全国风筝的集散地。
      杨家埠的风筝脱胎于年画,人们形容,“挂在墙上是年画,放到天上是风筝”。人财两旺,家畜精壮,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是杨家端口画的主题,浓郁的民族风格使这里的风筝逐渐走向了世界。现在,每年春季,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便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高手和各路游客,潍坊成为国际大交流的乐园。
      潍坊风筝根据制作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类。
      板子风筝:板子风筝即平面形风筝。风筝四边由竹条支撑,中间没有突起。此类风筝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京津地区也叫它拍子风筝,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南方农村叫它“ 二百五”,北方俗称“ 筝子”,又叫“ 屁帘儿”
      硬翅风筝:常见的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翅膀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像元宝形。
      软翅风筝:软翅风筝比较精巧,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造型多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潍坊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迭,放飞效果逼真。
      串式风筝:把数只形状相同的风筝串联在一根或多根在线,这类风筝升力强劲,气势恢宏,具有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作品为龙头蜈蚣风筝。
      龙型风筝: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龙头蜈蚣风筝不同于一般的串式风筝,它有一个立体龙头,结构之复杂,扎制之困难,可谓传统风筝之首。通常要用一百多根竹条,分别扎成龙头的骨架以及耳、眼、鼻和腮、须、角,尔后巧妙地组合成龙的形象。既使是眉毛、腮须、额间红痣也都用细竹扎制得十分精细。在形体上,有的龙头数尺高,身长百余米,有的小如核桃,置于掌上即可放起。
      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迭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它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有的风筝比较特殊,新奇,有的还创造了“世界纪录”。在风筝节或风筝博物馆里,有时会看到它们的尊容。
      带响的风筝:有的风筝上装上哨子,放上天后,由于风的吹送,可以听到声音。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一只长10米、宽5米风筝的起飞。它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牵引,上面束装的竹哨捆扎起来,有马路上水泥电线杆那么粗,发出的巨响酷似三叉戟飞机起飞时的呼啸声,可谓风筝奇观!
      在潍坊博物馆里,有一只大肚子弥勒佛的风筝,放上天后,能听到他哈哈的笑声。还有一只更奇特,上面绑上了鞭炮,上天后鞭炮“ 劈啪”作响,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才不得不改成假的了。
      超小风筝:潍坊风筝艺人唐延寿曾经制过过三只配套的小风筝──紫燕风筝,小到三只可以同时放在一个火柴盒里。它取名为“ 子母燕”,小得乍看好像是从邮票上剪下来的。只有细看才能发现,这是只扎、糊、绘都极为精细的半立体式风筝。骨架是薄若蝉翼的竹片,筝面是上等丝绢,是在放大镜下制作的。其中最小的一只长宽各只有2厘米多。
      超长的风筝:在潍坊还能看到一条350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这只风筝共有350个腰节,算是中国最长的一只风筝。制作这只龙头蜈蚣风筝的是潍坊“风筝王”杨同科。他们祖孙三代一齐动手,精心设计,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扎制完成。
      人物最多的风筝:潍坊风筝艺人杨连仲将《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逐个绘画出来,每只风筝1米多高,按硬翅类人物风筝法扎制,然后用一条线接连起来,凭一根线竟然把粱山108位好汉放上了天。
      能带人飞天的超重风筝:有一只用141尺的确凉布制作的软件风筝,名字叫“春燕”,重一百五十多公斤。这只风筝的造型是一只黑白相间的燕子,长方体,风筝架子所用的竹子比一般的要粗要长,用的确凉作风筝的装饰。羽毛为黑色。突出白色的眼睛。嘴是红色,共92平方米。按照计算这个风筝是可以携带一个人升空的,后因风力较弱,没能成功,但风筝却顺利放飞成功。这只风筝放飞时。是用载重量为8吨的卡车牵引的。
      长35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219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