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石
最近在冲绳附近的东海对和太平洋进行军事演习得中国海军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方面的深深担忧。日本政府指出:中国方面的活动使我国舰艇的安全航行处于危险状态,为此日本政府对中国政府进行了抗议。日本方面指出: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了确保中东、印度洋沿岸的能源的运输线,试图突破日美封锁的第一岛链,进入第二岛链的一种试探。
北泽俊美防卫相在4月13日明确指出,由包含2艘潜水艇在内的10艘舰艇组成的中国海军舰队在4月10日,从东海向太平洋航行,通过了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公海。根据4月14日的《日本经济新闻》,由防卫省防卫相亲自公布这样的事情是破例的。北泽还指出:“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表示要严密注视这种动向。同时,防卫省高官指出,中国舰载直升飞机于4月8日,在距离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护卫军舰距离90米、高度30米极近距离异常接近。
结束了在公海上演习的中国舰队4月22日,于归途中再次通过了冲绳和宫古岛之间,在前一天的21日,中国舰载直升飞机也再次近距离接近日本的护卫军舰。为此日本外务省在21日对中国政府提出了进行了抗议。
中国方面对此行动的主张是:“这是中国对日本方面监视行动的必要的防卫措施”,而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在4月23日的会见中指出,“日本护卫舰的(监视活动)既不是危险的事,也不违法,因此对中国方面的说明无法理解”。同时,北泽防卫相也在同日的记者会见中指出,“彼此必须防止这样的行为引起偶发事件,非常担心日中间的紧张度会不断提升。”舆论指出:北泽在暗示2001年4月在中国海南岛海面引起的中美军机接触事件。
日方还指出∶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了确保中东、印度洋沿岸的能源的运输线,试图突破日美封锁的第一岛链,进入第二岛链的一种试探。
日本也有专家分析说。这是中国方面故意采取挑衅的行动,打算试验鸠山政权的反应。
这一事件在日本媒体和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读卖》、《产经》、《朝日》都发表社论,认为日本方面应该毅然对应中国方面的“危险行为”。
《朝日新闻》等还在报道中指出:中国海军最近加强远洋训练,持续增加数个月的数万公里长距离航行训练,在太平洋公海上的训练次数极多,大都为潜舰、驱逐舰与直升机的共同演习,上月中旬也有六艘军舰在这次舰队通过的海域航行进入太平洋。
根据专家的分析,中国海军已把连结冲绳、台湾、菲律宾的第一岛链的海域“内海化”,进一步进出连结塞班岛、关岛一直到印尼的所谓第二岛 链内的西太平洋海域,长期战略是“海军远洋化”。
日本海上自卫队熟悉中国海军的干部分析,这次最大的焦点是“水面舰与潜舰一起并肩航行”,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西太平洋海域上有美军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活动,中国潜舰的进出对美军可能产生威胁”。
《朝日新闻》还引用中国《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中国军方人士的话指出: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国家的安全才会得到保障。
从地缘上看,中国大陆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海大国,中国兵力投射长度跨越不出第一岛链,冷战期间尤其如此。即使时至今日,中国海军突破封锁迈向大洋的路径选项也不多。在日本冲绳岛南端至台湾东北方之间有一道北浅南深的水下峡谷,是中国潜艇突破美日反潜区的最佳隘口,因此中国海调船频频进出该海域自有其道理。中国海军演习部队这次在附近的公海上穿梭往来,并有传说在和日本的护卫舰极度接近时互相加紧拍摄对方军机与军舰情况,与中国探求“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有关,但该地区也是美日在亚太反潜中密度最大的防区,中国突围带有强度关山的味道。中国海军迈向大洋的第二条路径在巴士海峡。此一海区渔场密度小,水文环境对潜艇有利,中国海军曾多次由此入洋,但这条航线最大弱点是远离基地,潜艇万一出事后续支持不上,且美日的反潜部署不弱,这条航线未必安全。总之不管难易,跳脱海峡走向台湾东部海域是中国突围下的必然选择。
而这次19天的大范围的跨辖区的一个演习,涵盖的范围从中国的渤海到北海到东海,然后到台湾东部的太平洋,再穿越巴士海峡,到南中国海,到马六甲海峡。强烈显示出中国战时横跨第一岛链和穿越第二岛链的意向。
以往中国的近海防御战略的核心设想,是以大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之内的海域为范围,以沿海繁华地带为后盾,以近海岛峡为依托,发挥海、陆、空、军、警、民的整体能量;以海、空、二炮和守岛部队为战略第一梯队,以纵深陆军为第二梯队,把岛屿、海上及近海作战联为一体,力争为图歼敌于12海里领海到350海里之内的范围,以确保沿海繁华带的持续发展。
而这次演习体现了一个新形势下的全新的意义,中国现在已经是贸易大国,中国现在有很多东西要从海外进口,有很多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高达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达到51.29%。同时,中国石油进口源和石油运输线相对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00至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29%。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00至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29%。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共计进口原油2.038亿吨,同比增长14.08%,其中十大石油来源国分别是: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2万吨)、伊朗(2314.7万吨)、俄罗斯(1530.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专家说,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尚未摆脱来源地过于集中,且多为政局不稳定地区的矛盾。石油进口源主要依赖于中东,达50%以上,以此中国海军认为: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国家的安全才会得到保障。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
但是中国在最近几年才凸现出的海上生命线和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重叠,日本海上生命线为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世界石油60%产自中东,日本是岛国,不像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可以通过陆路运输,日本只能通过海运,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通向印度洋最重要的海运通道,如果不通过马六甲,绕印度尼西亚的话,海上航行历程至少增加40%,而且海上风险增加,马六甲是必不可少的海上路段。
中国现在也在开发和塔吉克斯坦等西亚国家的合作,以减少马六甲航路中断带来的风险和冲突,但日本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对日本来说马六甲就是海上生命线。因此中国海军的活动,使日本十分紧张,他们感到中国日益粗壮的海上生命线正再挤压日本海上生命线的生存空间。
最近在冲绳附近的东海对和太平洋进行军事演习得中国海军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方面的深深担忧。日本政府指出:中国方面的活动使我国舰艇的安全航行处于危险状态,为此日本政府对中国政府进行了抗议。日本方面指出: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了确保中东、印度洋沿岸的能源的运输线,试图突破日美封锁的第一岛链,进入第二岛链的一种试探。
北泽俊美防卫相在4月13日明确指出,由包含2艘潜水艇在内的10艘舰艇组成的中国海军舰队在4月10日,从东海向太平洋航行,通过了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公海。根据4月14日的《日本经济新闻》,由防卫省防卫相亲自公布这样的事情是破例的。北泽还指出:“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表示要严密注视这种动向。同时,防卫省高官指出,中国舰载直升飞机于4月8日,在距离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护卫军舰距离90米、高度30米极近距离异常接近。
结束了在公海上演习的中国舰队4月22日,于归途中再次通过了冲绳和宫古岛之间,在前一天的21日,中国舰载直升飞机也再次近距离接近日本的护卫军舰。为此日本外务省在21日对中国政府提出了进行了抗议。
中国方面对此行动的主张是:“这是中国对日本方面监视行动的必要的防卫措施”,而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在4月23日的会见中指出,“日本护卫舰的(监视活动)既不是危险的事,也不违法,因此对中国方面的说明无法理解”。同时,北泽防卫相也在同日的记者会见中指出,“彼此必须防止这样的行为引起偶发事件,非常担心日中间的紧张度会不断提升。”舆论指出:北泽在暗示2001年4月在中国海南岛海面引起的中美军机接触事件。
日方还指出∶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了确保中东、印度洋沿岸的能源的运输线,试图突破日美封锁的第一岛链,进入第二岛链的一种试探。
日本也有专家分析说。这是中国方面故意采取挑衅的行动,打算试验鸠山政权的反应。
这一事件在日本媒体和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读卖》、《产经》、《朝日》都发表社论,认为日本方面应该毅然对应中国方面的“危险行为”。
《朝日新闻》等还在报道中指出:中国海军最近加强远洋训练,持续增加数个月的数万公里长距离航行训练,在太平洋公海上的训练次数极多,大都为潜舰、驱逐舰与直升机的共同演习,上月中旬也有六艘军舰在这次舰队通过的海域航行进入太平洋。
根据专家的分析,中国海军已把连结冲绳、台湾、菲律宾的第一岛链的海域“内海化”,进一步进出连结塞班岛、关岛一直到印尼的所谓第二岛 链内的西太平洋海域,长期战略是“海军远洋化”。
日本海上自卫队熟悉中国海军的干部分析,这次最大的焦点是“水面舰与潜舰一起并肩航行”,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西太平洋海域上有美军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活动,中国潜舰的进出对美军可能产生威胁”。
《朝日新闻》还引用中国《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中国军方人士的话指出: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国家的安全才会得到保障。
从地缘上看,中国大陆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海大国,中国兵力投射长度跨越不出第一岛链,冷战期间尤其如此。即使时至今日,中国海军突破封锁迈向大洋的路径选项也不多。在日本冲绳岛南端至台湾东北方之间有一道北浅南深的水下峡谷,是中国潜艇突破美日反潜区的最佳隘口,因此中国海调船频频进出该海域自有其道理。中国海军演习部队这次在附近的公海上穿梭往来,并有传说在和日本的护卫舰极度接近时互相加紧拍摄对方军机与军舰情况,与中国探求“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有关,但该地区也是美日在亚太反潜中密度最大的防区,中国突围带有强度关山的味道。中国海军迈向大洋的第二条路径在巴士海峡。此一海区渔场密度小,水文环境对潜艇有利,中国海军曾多次由此入洋,但这条航线最大弱点是远离基地,潜艇万一出事后续支持不上,且美日的反潜部署不弱,这条航线未必安全。总之不管难易,跳脱海峡走向台湾东部海域是中国突围下的必然选择。
而这次19天的大范围的跨辖区的一个演习,涵盖的范围从中国的渤海到北海到东海,然后到台湾东部的太平洋,再穿越巴士海峡,到南中国海,到马六甲海峡。强烈显示出中国战时横跨第一岛链和穿越第二岛链的意向。
以往中国的近海防御战略的核心设想,是以大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之内的海域为范围,以沿海繁华地带为后盾,以近海岛峡为依托,发挥海、陆、空、军、警、民的整体能量;以海、空、二炮和守岛部队为战略第一梯队,以纵深陆军为第二梯队,把岛屿、海上及近海作战联为一体,力争为图歼敌于12海里领海到350海里之内的范围,以确保沿海繁华带的持续发展。
而这次演习体现了一个新形势下的全新的意义,中国现在已经是贸易大国,中国现在有很多东西要从海外进口,有很多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高达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达到51.29%。同时,中国石油进口源和石油运输线相对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00至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29%。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00至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29%。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共计进口原油2.038亿吨,同比增长14.08%,其中十大石油来源国分别是: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2万吨)、伊朗(2314.7万吨)、俄罗斯(1530.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专家说,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尚未摆脱来源地过于集中,且多为政局不稳定地区的矛盾。石油进口源主要依赖于中东,达50%以上,以此中国海军认为:确保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海路,国家的安全才会得到保障。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
但是中国在最近几年才凸现出的海上生命线和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重叠,日本海上生命线为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世界石油60%产自中东,日本是岛国,不像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可以通过陆路运输,日本只能通过海运,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通向印度洋最重要的海运通道,如果不通过马六甲,绕印度尼西亚的话,海上航行历程至少增加40%,而且海上风险增加,马六甲是必不可少的海上路段。
中国现在也在开发和塔吉克斯坦等西亚国家的合作,以减少马六甲航路中断带来的风险和冲突,但日本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对日本来说马六甲就是海上生命线。因此中国海军的活动,使日本十分紧张,他们感到中国日益粗壮的海上生命线正再挤压日本海上生命线的生存空间。